一、设备现代化管理
1.设备现代化管理的定义
管理现代化,是指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达到现代化的先进水平。它必须动态地、发展地加以考察。在不同的时期,一个阶段的先进的管理思想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加以更新。现代化的管理就是系统的管理,它广泛的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及成就,如应用数学、系统工程、运筹学、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来进行多功能、高效率和系统性的管理。
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设备管理现代化必须在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上体现出时代的先进性。
在管理思想上,强调从技术、经济和管理3个方面着手,来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它不仅要求进行设备的使用期管理,还要求重视设备的前期管理和后期管理。
在设备的组织形式上,强调健全设备管理体制,维修体制,搞好设备管理和完成生产任务之间的协调关系,完善设备目标管理保证体系。
在管理方法上,以系统工程的观点作指导,推广应用目标管理、网络技术、价值工程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实现设备目标管理经济责任承包制,追求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为经济。
在管理手段上,充分利用信息论及电子技术的成果,提高信息反馈和处理的速度,加强设备动态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建立高效率的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与维修信息系统。
2.设备现代化管理的现状
设备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技术、经济和管理三者结合,用系统过程的方法对设备进行综合管理,使寿命周期费用达到最经济。日本在七十年代引进设备综合工程学后,结合自己的国情。发展了TPM(即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结果工厂的产量、质量、成本、交货期、安全、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设备的维修费用降低了近一半,故障停机时间减少了3/4。另外瑞典、意大利己研究处动态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并已在欧洲各国投入使用。
我国的设备管理部门的广大职工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生产和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计算机辅助设备管理方面已有许多单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国内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上是处于静态的范围。
3.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
企业的设备管理,从工作内容来讲,是对设备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即从研究、制造加上设备的购置、安装、投产以及设备在生产工程中的使用、维护和检修,直到报废退出生产领域的全过程管理。在这个工程中存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的物质运动状态,包括设备的选购、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等。另一方面是价值形态,包括设备的各种费用。在实际工作中,前者一般称为设备的技术管理,后者为设备的经济管理。
二、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1.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在生产过程越来越复杂。对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现代化企业中,为了通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往往需要一个采用计算机化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本身又自成一体。特别是在现代化的生产中设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管好用好设备已成为决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从技术的角度、或是经济的角度、或是管理的角度来看,发展设备管理系统都显得十分迫切。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运用系统思维观点,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技术手段,为设备的综合管理提供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是一个专门针对设备管理和维修这个领域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它能够提供对设备的一生进行综合管理的决策支持,为企业管理和用好设备服务。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从其数据处理的实时性来说,分为静态和动态。
1).设备静态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以设备的静态信息为主要依据的设备信息系统。这是目前常见到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它以设备的台帐处理为主要内容,也可以包括设备的故障、事故管理等,但仅限于数据统计和分析,没有预测功能,其特点是系统中有关设备的数据是静态的,不能实时地反应出机动设备的动态运转情况,不能提供设备预防性维修的科学决策依据。
2).设备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它是在设备静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还能对设备的实时信息进行处理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设备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它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对机动设备进行监控,以图实时地反映出设备的运行状况,为设备的检修和维修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加强设备的动态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研究设备的运转规律和统计规律,分析研究设备的一生。
(3)动态地对设备管理部门、生产部门、维修部门、备件供应部门和财务部门等进行综合性的协调管理,以图实现设备的寿命周期费用最为经济的效果。
(4)能及时地收集设备管理的反馈信息,并作出实时处理。
2.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固定资产中设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虽然数量如此之多,但是存在两个问题:技术老化、效益低,设备的有效利用率不高。因此,要使企业优质、高产、低消耗,就要搞好设备管理,挖掘潜力搞好设备的更新改造。另外,由于科学的飞速发展和工厂规模的扩大,工厂设备正在向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及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其特点是效能高、功能多、检修费用昂贵、故障停机损失大,这就要求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同步实现现代化:设备前期管理(购置或制造)的经济论证,设备使用期的正常运行、定期检查、计划维修、状态监测、维修技术、备件管理等,设备使用后期的改造或报废决策都需要存储大量的信息,因此,应用计算机建立比较全面的设备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3.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功能:设备管理与维修信息系统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为设备管理人员提供方便:
(1)提高设备利用率;
(2)产生准确的设备维修计划,达到优化维修资源的目的;
(3)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性及其安全性能;
(4)控制维修费用;
(5)提高维修服务水平。可靠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一个先进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1)设备的前期管理(设备投资的经济分析、技术分析、购置设备时的信息查询、设备合同管理等;
2)设备的使用期管理(台帐管理,计划预修管理、故障管理、状态监测管理、事故管理、报废管理)。
3)设备使用后期的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是否对旧设备继续使用、大修或进行技改还是采用新设备)。
4)各种图形的显示(对一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的统计图)。
5)设备备件管理。
三、设备的计划预修管理
1. 目的及意义
对在使用的生产设备根据其技术劣化规律,通过资料分析和计算,确定其修理间隔期。以修理间隔期为依据,编制设备的修理计划。设备的计划预修是设备管理中的乙个重要环节,是恢复和提高设备额定功能与可靠性,从而保证设备和系统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计划预修的目的,是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就对设备进行不同类别的修理,由于预先编制了修理计划,就可密切配合生产计划来进行修理工作。
2.依据
修理计划的编制,要注意它的准确性,因此在编制计划之前,一定要做到积累足够的、可靠的、符合设备技术状态和符合生产实际情况的资料、信息和数据,把它作为编制修理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才能保证它修理计划的准确性与实现的可能性。
企业编制修理计划的依据有:
1)设备技术状况的普查鉴定;
2)设备的状态监测报告及结果分析;
3)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对设备提出的要求;
4)根据故障停机率的考核数据,找出故障率较高的故障部位;5)设备的实际运转台时6)设备的负荷情况。
四、故障管理
1.概念及目的
一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突然丧失了一部分或全部工作能力,称为设备故障。设备故障包括了设备事故,凡设备因非正常损坏而造成的停产或降低效能时,即称设备事故。在生产过程中,设备的故障与事故是客观存在的,应用故障分析的方法,寻找故障发生的原因,认识其规律,从而防思于未然和尽可能地降低故障率和事故率,以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2.设备故障的分析与防止
为了防止故障的再发,降低故障次数和故障停机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故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积累(收集)故障的原始资料,输入计算机中,建立主要生产设备的故障记录,主要是记录故障发生的时间、停歇(中断)时间、故障情况、排除方法、实际维修工时及维修费用等情况。
2)故障的统计、归纳、汇总。此工程是故障管理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故障分析可以找出全厂的薄弱环节。在故障的统计与分析中,我们要找出停机时间厂或停机次数多的设备,对这些故障较多的设备应给予极大的重视。同时还要对上述设备分别进行内部分析,找出故障停机时间最长或次数最多的部位,这些部位就是关键部位。设备管理人员就可以根据计算机打出的故障分析图表,确定相应的维修方案。
五、事故管理
事故是客观存在于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的。出现了事故就要对其进行调查、处理。事故管理主要包括事故的调查、登记、统计和上报等管理内容,整理和保管事故档案,并进行定期的事故分析,研究事故的规律和防止事故发生的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
事故处理过程:事故报告→事故分析→事故结论→下达指令→实施维修→信息反馈→事故库存档
六、设备的状态监测管理
1.概念及目的
状态监测,就是以人的感官或仪器来监视设备的运转情况,监视故障发生,从而进行有效的维修。它是通过日常的或定期的检查为基础,建立状态监测档案,实际上相当于日常维修工作表。当监测周期到期时,计算机就发出命令,告诉设备管理人员,此时应该有哪些点该进行监测了。当监测完成后,监测处的故障或已经排除的故障要直接记录到日常维修工作表中,作为以后设軠维修计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同时每次监测完成后,应对各状态监测部位进行监测后的反馈。记下其监测结果,作为以后事故分析的重要依据。为此,可以利用计算机画出各监测点的监测曲线,此曲线可以表明该监测点监测值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七、重点设备管理
企业根据自己的生产性质和要求,确定在生产中占重要地性,起重要作用的设备,并要进行重点检查、重点维修。重点管理和重点预防。
重点设备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是:
(1)确立重点设备的划分原则和评价标准。
(2)明确重点设备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3)制订重点设备的管理方法和维修方式。
(4)建立重点设备的维修保证体系(包括定期点检、备件供应、操作与维修人员的专业培训等)。
尤其使用的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购买专业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这些特种设备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方可投入使用。
八、结束语
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手段,是完成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为加强设备管理,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争取获得良好的设备投资效益,是设备管理的根本目标和任务。设备管理工作要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健全行业和企业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整顿维修管理规章制度,消除事故隐患,积极推动设备改造、更新,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保证安全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