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临场状态”,系指人从事某种活动或面临某种抉择时,人的生理、心理状态及其相应的机能水平,与客观实际的环境、条件相适应、协调,以确保正常地发挥人体自身已有的技能水平,特别是对正确处置一些不测意外事件,提供生理、心理的一些必须的保障条件,防范发生意外,有着特殊甚至影响全局的重要作用。
高度重视“临场状态”
人在日常活动中已养成了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且潜移默化、自然而成了习惯,并自觉不自觉地制约人的行为。人在从事某种活动的过程中,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各种变化,如果缺乏“知己知彼”的素质修养与警觉性,人的某些行为模式极易“张冠李戴”。在港口所发生的一些淹溺死亡事故中,有不少与当事者在船上甲板“信步走路”、从码头边“信步上船”、“信步下大船船梯”时而失足落水有关。
前几年南方某港有位职工,在大船夜间作业完毕,要从大船下船梯上码头,当时船方违反使用船梯有关安全规定,未挂好安全网,这位职工也许认为自己“上下船梯无数次”,凑合下船,在下船梯的过程中不幸失足落水,船方当即抛下救生圈,但他连抓救生圈的自救能力都已全部丧失,导致淹溺死亡。事后从死者的尸体上看,并无明显外伤痕迹,死者生前也熟悉水性,这种现象,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发生的原因是:人在毫无思想准备和防范的情况下,一旦出现意外,极易引起过度紧张与惊吓,导致人体“生理储存”耗尽而发生昏厥甚至死亡。这就是说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应高度重视进入“临场状态”。
四项工作有助进入
要迅速进入“临场状态”,并非易事。从现有经验看应重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状态。进入“角色”,以确保身心的全部投入,从而自觉地发动人体进入“临场状态”。如衡量汽车驾驶员是否进入“驾驶角色”有三条标志:一是有“清醒的意识”;二是“担得起,放得下”,保持比较平稳的心态;三是安全驾驶的智慧“通道”均已疏通,对车况、路况、环境和天气等以及该次行车注意事项都有清醒的认识。
2、生理状态。调整好生理状态主要标志有三条:一是有适中的兴奋度和紧张度;二是人体的“感受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与“效应器”(肌肉和腺体)有良好的协调性,以避免反应迟钝、脱漏、脱节与反应错误;三是要处于“觉醒”状态,人从休息、放松状态转入工作、紧张状态,需要有一个过程,进行调节、适应,以确保人体处于“觉醒”状态。
3、“现场意识”。系指活动环境或作业现场的状况。正常变化与异常变化,不安全隐患,危险部位及其信息监控等,都要进行客观的评估,以完善行动方案,避免发生意外。
4、措施到位。其主要标志做到三个落实:一是落实相应的安全操作条件;二是落实现场制定的安全防范措施;三是落实为提高“心理承受力”的一些有效措施,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风险做出充分的评估和思想准备。
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在动态的环境,特别是在临危关头,人的思维的反应活动,涉及定位“反射”,常在“一念”之间。人体的反射,有它的“两重性”,反射快,可避开危险,但有时也可能带来灾祸,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反射是有机体对外界和内部刺激的规律性的回答”,但这种“回答”,是不区分相应刺激再次出现时的具体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是规律性的回答,在另外的条件下就有可能不是规律性的回答。它取决于人体记忆系统反射机制的完善程度,这个“程度”,也是衡量科学职业培训与个体经验水平和应变能力的一把尺子。
归根到底,人体的反射起源于大脑皮层思维信息输出时那个“定位”的“一闪念”,“定位”准确,所谓“一念之正”,“一步之稳”,就可化被动为主动,甚至转危为安;“定位”出错,所谓“一念之差”,“一步之失”,就难免陷入被动,甚至遗恨终生!
人的“临场状态”及其反应系列,能否与人体从事某种活动相适应,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丰富的经验及良好的应变能力(诸如开窍的思路、活跃的灵感等),这样才能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各种变化,掌握其活动规律与基本要领,熟悉其危险源和危险征兆,保持清醒的意识与警觉性,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