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治理违章重在溯源治本

2009-08-11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近日,笔者就“违章”的话题采访了部分班组员工,员工们针对“违章”谈出了自己的想法。  

  违章的根源:思想认识有偏差  

  “违章的根源在哪里?主要是思想认识的问题,有时明知道违章还要这样做,这是侥幸心理在作怪。”“不违章干不成活。”“我这样干了几十年了也没出什么事,没想到原来是违章行为。”说起违章的话题,员工们并没有避讳。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随着近几年来企业不断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大力开展反“三违”活动,员工的安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令笔者体会最深的是,笔者所在的中铝河南分公司的班组员工对安全规章制度、人身伤害(包括触电、机械、车辆伤害)的应急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应用,这是以前无法相提并论的。那么,为什么还存在违章呢?有些员工认为:虽然现在违章的现象比以前大大减少了,但是离“零违章”还有不小的差距,作业时还是怀有侥幸心理。因为每一次违章并不一定都会造成恶果;昨天没出事,并不意味着今天就会出事,这个人出事了,不等于他人也会出事。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些违章在员工头脑中引不起警觉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还有“因小失大”的心理。有些员工说,我们在使用砂轮机磨削工件时,明知道不能戴手套,但是为了防止工件上的毛刺伤手或者工件上的油污弄脏了手,却戴手套进行“防护”,但这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等等。究其思想根源,主要是对违章的危害性和引发后果的必然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而美国保险公司专家W·H海因里奇对不安全行为和轻伤、重伤死亡的比例关系的调查统计是300:29:1。换句话说,就是平均每300次不安全行为中有29次轻伤,1次重伤或死亡。  

  违章的表现:习惯行为成自然  

  通过采访,笔者对员工违章归纳为三类。一是“主动型”违章。这种情况表现在员工行为懒、散、责任心不强。懒就是图省力、省时、省事、怕麻烦,因此简化作业程序;散就是思想不集中,不按规程操作;责任心不强就是侥幸心理,表现自己、逞能。二是“被迫型”违章。主要是班长或上级违章指挥,盲目赶任务、抢进度;材料配件、工具不全、质量不合格,工艺规程不完善等,为了按时完成生产任务、不被考核不得已而为之。三是“经验型”违章。员工的作业习惯很多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师傅怎么干,徒弟就照着干,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行为,即便是违章也不认为就是违章。采访中,笔者看到一位刚进厂的新工正戴着手套使用手捶,笔者问他知道不知道这是违章时,这名员工说,我看师傅就这样干活的,我只是效仿。当笔者问他安全操作规程怎样规定的,这位员工回答,不允许戴手套使用手捶。于是这种现象在员工中成了“共识”:师傅为之、大家为之、我也可以为之,因而认为其是“合理的”。实际上,有些违章也是无意识或偶尔为之,但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就会形成习惯性违章。  

  违章的治理:多管齐下除顽疾   

  事故会让人改掉不良的安全习惯,但是我们又不希望任何事故的发生。那么,如何让员工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除掉“违章”这个顽疾?在采访中,员工们认为,治理违章靠某一个方面是不行的,关键要追根溯源,多管齐下,治标更治本。

  首先,要加强安全培训教育,不断提高班长和各级管理者的安全素质,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纠正“生产至上”的思想和员工思想认识的偏差。不仅单位要组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员工个人也要结合实际工作抽空学。特别在对新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时,无论是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都要系统性,培养员工标准化作业的习惯,让新工打好安全的基础。

  其次,要大力开展反违章活动。员工的一些不安全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要想根治,一方面需要管理者切实履行职责,多检查、多督促,还要掌握并根据不同年龄、文化结构的员工特点,耐心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和纠正;另一方面要靠员工之间相互提醒、相互监督,一旦发现违章要及时纠正,不能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第三,要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发现员工违章不能姑息迁就,该处罚的一定不能手软。但是在进行处罚的同时,还应与批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切忌以罚代管,方式简单。另外在考核时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这样才能让员工从心底里所接受,去改正不良的安全行为和习惯。

  第四,要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通过树立“以安全为荣,以事故为耻”、“以遵章守纪为荣,以违章违纪为耻”的良好风尚,让遵章者获得实惠,违章者受到损失,让员工从每一个零件、每一台设备、每一道工序的安全入手,从工作的每一分、每一天、每个月、每一年抓起,逐渐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使员工“讲面子而不去违,畏制度而不敢违,守规章而不能违,知危害而不忍违”,努力实现“零违章”和一个个安全百天、安全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