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我国公共安全教育现状概览

2009-08-20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我国对民众的公共安全教育处于零散、偶然、低水平、不健全的状态。人们的安全意识普遍偏差,缺乏灾难应对知识,缺乏面对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使灾害、事故频发。我国近年来发生了很多特大型火灾,如“吉林中百商厦火灾”、“浙江海宁火灾”、“洛阳东都商厦火灾”、“辽源中心医院火灾”等,这些火灾都是人为原因引起的。各种灾难事故的数据和记载是枯燥的,但都是血的教训警醒人们不能忽视公共安全,必须重视公共安全教育。

  公共安全教育必要性

  公共安全教育能为公共安全管理培养专门人才,可以普及公共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出发,公共安全教育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维护公共安全最终是为了保障公众的安全。下面具体谈一下我国现阶段加强公共安全教育的必要性:1、国情需要。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城市公共安全的基础薄弱,与经济高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需要。我国“十一五规划”对未来15年我国在公共安全方面应开展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更是将公共安全列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所以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建设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势在必行。

  我国公共安全教育现状

  1、我国公共安全法制现状。1995年,《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震应急得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社会防震减灾意识。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加强对有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抢险救灾能力。

  1999年,《地震行政执法规定》第七条规定:各级地震行政执法机关是地震行政执法的主体,履行下列职责:宣传、普及、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法规和规章。

  2002年,《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社会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2、我国公共安全教育对象

  (1)中小学生。调查显示,中小学安全教育时间不足,灾害预防演习安排较少,县镇和农村学校开展预防灾害演习活动的次数要明显少于城市学校。许多学校仍然缺乏安全教育资源,有关安全教育的影视或录像片、宣传画、安全知识学生读本都比较缺乏。教师本身也比较缺乏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缺乏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大学生。近几年来国家政府已经意识到高校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灾害教育的主要场所,很多高校自身也意识到在公共安全教育方面有待加强。

  (3)普通民众。普通民众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学生相比,他们是受到各种公共伤害最多的群体。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建立了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并且免费对民众进行开放,但是公共安全教育基地的覆盖面相对较小,还有待完善改进。

  (4)特殊群体。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经济矛盾重重,不能忽视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安全教育。

  近些年,农民工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主要力量。据统计,农民工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到60%—70%,他们大都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当淡薄。

  对于以残疾人为主的弱势群体的安全教育,相关部门可以专门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的安全教育,如建立残疾人士的安全教育基地,并定期举行一些讲座、演习,向他们讲授一些安全常识等。

  (5)专业人员。专业人群遭受危险的几率也比普通群众大很多。要提高专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对其定期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增强专业素质。针对不同的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种类的公共安全教育。

  我国公共安全教育内容设置

  1、消防安全教育。消防是预防和扑救火灾的统称。消防科普教育就是在进行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实践检验的基础上,采取教育、宣传、培训等手段,普及并推广消防知识、消防理论、消防技术,以提高人们的防灾自救意识和抵御火灾等灾害事故的能力,是科普工作和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消防人员的科普教育主要包括:消防法制、燃烧理论、建筑防火、电器防火、化工防火、家庭防火、消防器材装备、火灾扑救、急救处置技术、火灾自救互救与逃生技术、灭火原理、防火防灾知识、灭火战术、消防装备、消防救助技术、急救处置技术、特殊灾害处置技术等。

  普通百姓的消防安全教育包括:消防法律知识、防火防灾知识、报警知识、消防设备器材知识、初期火灾扑救知识、火场自救互救与逃生知识等。

  2、食品安全教育。食品安全关系着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食品安全教育。但是这些食品安全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只针对食物中毒后的紧急处理,而对于食物中毒、污染预防及安全食品识别等方面的关注不够,安全教育本身就应该从预防入手,而不是事故发生之后再来应急处理。

  3、交通安全教育。我国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水平仍旧比较落后,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教育主体太过单一,不能适应复杂客体的需要;其次,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形式过于单调,不能引起被教育对象的热情;再次,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不同人群的宣传教育应各不相同;最后,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对象不够广泛,没有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4、地震安全教育。地震安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要求我们不仅要了解地震对基础设施的影响,还包括地震发生时的防护方法。

  我国的地震安全教育基础薄弱,导致许多市民的地震防灾意识淡薄,救灾技能差。应对灾难时,救灾应急设施(硬件)很重要,但民众灾难防护意识和技能(软件)也很重要。地震发生后,市民往往对地震灾害破坏程度认识深刻,而防震减灾意识并不强。

  5、建筑安全教育。由于施工现场存在动态作业、交叉作业、施工工期紧等客观因素,再加上建筑职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等多种原因,建筑业在我国仍是仅次于交通和矿山业的事故高发行业。

  目前,我国的建筑安全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很多地方政府、建筑公司安全教育只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很多建筑工人安全意识较差。

  6、国防安全教育。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关系到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近年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在全国各地高校已陆续开展起来。其教育的途径不外有3种:一是立足校园,把国防教育的有关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中去,同时对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军训;二是让学生走进军营,体验正规的军事生活,接受系统的国防思想和军事实践教育;三是专门设立国防教育基地,让学生既不离开学校又能接受军营式的国防教育。

  公共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从以上我国的公共安全教育现状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安全教育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公共安全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协调能力较弱。

  2、公共安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公共安全教育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金投入,而我国在这方面投入严重不足,这导致管理体制不健全、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缺乏整合和公共安全教育设施严重不足。

  3、公共安全教育不够深入。我国目前的安全教育形式大多已宣传为主,不够深入。公共安全教育基地虽然可以弥补这一缺点,但是目前很多地方的公共安全教育基地数量还远远达不到要求。

  4、学校教育有待加强。目前,国内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对灾害新闻的报道和有关知识的介绍明显加强。然而,教育战线的主阵地——正规教育却缺乏公共安全教育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广泛的公共安全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素质,教育界责无旁贷。

  我国公共安全教育现状令人担忧,笔者下面具体谈谈我国在加强公共安全教育领域的努力方向:

  1、建立并健全国家级公共安全教育体系。我国政府应该在研究各种事故、事件和灾害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安全教育体系。

  2、加大公共安全教育资源的投入。一个国家的公共安全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在资金、人力方面的投入状况,而我国的公共安全教育在资源投入方面向来不足。

  3、我国的公共安全教育在宣传教育方面应尽可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

  4、我国的公共安全教育应该覆盖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包括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以及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等,使他们都能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以达到减灾目的。

  5、重视学校的公共安全教育,安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提高中小学生在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6、公共安全教育要注重实效,在必要时对受教对象进行适当的培训,使受教对象更深刻地掌握相关的互救、自救的知识及逃生技能等。

  7、建立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公共安全教育基地是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安全教育最有效的形式。加强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建设,真正发挥公共安全教育基地的作用,对我国公共安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