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企业安全运营的有效方法

2009-12-23   来源:国航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维修基地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航空运输属于高风险行业,其运营过程中不安全系数较高。所以,安全是航空运输企业的生命线,一切工作必须围绕安全这一基线展开。要想真正实现企业的安全运营,保证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因事故而遭受损害,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除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外,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的安全文化教育,安全管理方法这两个方面。

   一 .安全文化教育

  安全文化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因为安全文化更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可以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知识和修养,改进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航空运输企业的安全文化教育必须结合所处行业的特点,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并形成企业独特的安全文化的目的。从内容上讲,安全教育包含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手册程序、岗位职责、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等诸多内容;就形式而言,它应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多年来,企业通过安全生产的实践活动和事故教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安全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培训、安全事故分析会、安全经验交流会、安全警示与预测等集安全知识,实际技术操作于一体的群众性安全教育活动。另外,采取制作各种安全警示的小册子,收集大量有特色的安全警示、格言、谚语、标语并在企业中广为传播,使得广大员工在这种文化交流中增强了安全意识,减少了违章违纪行为,对安全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

  安全文化教育实质上是一项高度理论化的系统工程,是贯穿安全生产的主线,也是企业员工利益的保障体系。发挥安全文化教育的强大优势,寻求安全文化教育的内在规律,构建安全文化教育的新格局,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努力认识和探索安全文化教育工作的新规律和新方法,应以严谨的工作思路,务实的工作作风,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研究新对策,采取新办法。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增强安全文化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互动性和创造性。

  针对性: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安全文化教育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及时研究和发现安全工作中企业和员工共同关心的实际问题。要善于抓住热点、攻克难点、捕捉亮点。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员工愿意接受教育并通过接受教育而感受到他们的主人翁地位,认识到他们既是安全生产的执行者,也是安全生产的责任者,更是安全生产的最大受益者。

  科学性:就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做到实事求是。要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在真知中取得效果,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搞运动。安全文化教育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要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员工的物质和精神活动需求,使安全文化教育真正为安全生产提供思想上的支持和保障。要从安全文化教育中要“效益”,争取少投入多产出,避免徒劳无功。

  互动性:要充分认识职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树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安全文化教育需要感情的投入,尤其是管理者,要克服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避免简单粗暴、重罚轻教或以罚代教的现象。要切实了解员工的利益和要求,掌握员工的基本情况,关心员工疾苦,倾听员工呼声,要预见到员工思想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把安全文化教育深入到员工当中去,以取得员工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从而使员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创造性:就是要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多年来,企业在安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创新。但是要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安全是“永恒的主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保持创新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二 .安全管理方法

  安全管理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套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和严谨、科学的管理手段去保证。安全管理,说到底还是对人的管理问题。任何法律法规、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等,不论制定得多么周密、多么严谨,又是多么的符合实际,最终都必须依靠人去落实和执行,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是安全生产的关键。抓好对人的管理,就抓住了安全管理的核心和根本;就奠定了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那么,什么样的管理方法才能提高人在实际工作中的安全意识,也就是如何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各种安全制度有效的结合起来呢? ----确认!确认是安全管理中最有效的方法。

  人在行动前,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判断一下所要实施的对象、过程、环境等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确定安全之后再去执行,这个过程就是“确认”。把“确认”引入安全管理,尤其是植入员工的思想过程和工作习惯,就能大大降低事故的发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飞机的使用和维护手册中频繁出现“ make sure” (确认 )的原因所在。

  确认的目的,是保证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使人与人、程序与程序之间环环相扣、循环制约、互相监督、互相保证。

  确认就是执行力,落实到安全管理中就是过程制度化的具体表现。确认可以避免出现方向性的、全局性的、系统性的错误,还能够降低局部性的、操作性的、环节性的、具体性的偏差和失误。确认是安全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管理的硬道理。

  任何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正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一样,走出家门去上班,半路又疑惑房门没锁,跑回去用力一拧,其实已经锁好了。如果在出门之前提醒自己一下,关门之后再确认一下,就完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折腾,同时也可以消除了安全的隐患。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无论科技多么发达,设备多么先进,事故都会发生。而且当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往往越严重。我们能做的就是事前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确认排除已知的不安全因素。所以,企业的安全生产决不能建立在系统设备不出故障、员工不犯错误的基础上,而应建立在系统设备肯定会发生故障、员工也肯定会犯错误的基础上。而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是降低各种风险发生的几率,并且制定出事故处理的紧急预案以将损失降到最低,这才是科学的态度,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安全文化。

  确认,应该是工作的一个必需步骤。通过确认,审慎和判断工作流程的性质,避免未经确定而盲目操作执行的无意识行为,使决策者、管理者和工作者从无意识或低水平意识状态转变为主动的积极的意识状态。确认,能够极大地强化责任意识,一经确认,就意味着确认者要对自己的确认负责。确认的基础,是正确的认知辨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确认是对安全知识掌握的具体印证和运用,具有明显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般的安全知识培训往往局限于远离现场的说教,员工从中得到的理性认识往往多于感性认识,因此效果不很理想。而确认则是对安全知识的实地运用,既有实践感,又有针对性。在具体工作程序的确认中,可通过普遍开展的自查、互查、值班经理排查、质检员抽查、重点帮查、领导督查等方法,实时监控每一个操作人员的行为,达到边整边改的目的。这样既可以细化确认流程,又可以实现工作者、检查者、质检员和值班经理之间动态的、交叉的安全保证措施。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工作完毕后,必须严格执行交接班过程中的延伸式安全确认。

  确认是安全管理工作从抽象化转到具体化的体现。它要求员工在实施单独作业前,要根据相关工作文件确认该工作地点是否符合安全作业条件,还要确认具体的工作程序、操作标准是什么。多人同时工作时,应确认统一的现场指挥者,而被指挥者必须回应无误后才能开始工作。比如,在进行试车,起落架收放等协作工作时,要对现场是否具备安全条件予以确认。在设备运行前、运行后,都要对设备安全状况进行确认。这样做,对工作者而言,可以有效强化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确认的关键是判断正确。在看不清、搞不懂的情况下盲目地确定,就是走过场,就是冒险。所以,必须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加强操作经验的总结交流,以增强员工的确认能力。

  总之,只有坚持做好员工的安全教育, 运用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不断增强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遵章守纪的自律性; 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 依法抓好安全管理,做到严格管理和善于管理的有机结合,把被动的“要你安全”变成“我要安全”,把确保安全生产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维持在较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