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安全絮语

2010-02-20   来源:圭山煤矿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一、创新培训模式 提高职工技能

  一家石化企业为提高职工的操作技能和实际应急处理能力,把职工技术教育培训放到基层单位,由过去单纯的政治学习转变为理论结合实际的职工“点菜式”的答疑解惑。此举找到了职工自身技能的薄弱环节,也较好地解决了日常安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难题,使基层班组职工的操作技能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笔者认为,这一“点菜式”培训方法,解决了以前职工技术培训中理论实际严重脱节的痼疾,真正抓住了职工技术培训的关键,值得提倡和推广。在过去的技术培训中,往往采取“填鸭式”的培训较多,缺乏创新性、针对性、实践性和互动性,造成职工疲于应付,甚至费力不讨好的结果,还出现了操作技能高的比不过死记硬背的现象,对解决安全生产中难题和技术革新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笔者建议,企业的技术培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企业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认识培养一支高技能职工队伍对企业的重要性,紧紧围绕“立足岗位实际学技术”的思路,以“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把着力点放在基层,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培训内容,为企业安全生产和完成各项经营目标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是培训内容切忌照本宣科,应与工作性质和职工兴趣紧密结合。煤矿企业属井下作业,岗位工种多,安全生产技术操作标准要求高,加上职工来自五湖四海,知识结构、文化层次参差不齐,要求做到岗位不同,培训内容也要有所不同。在培训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多听职工意见,从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和技术薄弱环节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工作。

  三是抓好制度建设,建立职工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为使职工教育培训不流于形式,首先要把管理标准、考核标准建立起来,让培训有章可循。同时,培训管理人员要深入基层,解决基层安全生产难题,变基层职工“要我学”为“我要学”。再次,根据培训责任及考核标准,切实提高执行力,确保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煤矿超劳动定员组织生产会产生什么后果

  煤矿企业必须制定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其中必须包括工艺安全技术措施、井下劳动定员和避灾路线等,严格管理下井作业人员,要求地面装备井下人数实时记数仪,随时掌控井下人数。煤矿要确定每个采区工作面每班作业人员数,原则上不超过9人。具体作业人员数由同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予以核定。

  矿井全年产量超过矿井核定生产能力,或矿井月产量超过当月产量计划10%的,或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布置3个(含3个)以上回采工作面或5个(含5个)以上掘进工作面同时作业的,都会导致井下超劳动定员组织生产,进而导致通风能力严重不足,而超通风能力生产属于重大的安全生产隐患。因此超劳动定员组织生产不利于井下安全生产,一旦发生事故,涉及人数将增多,救灾工作也更难开展,后果严重。

  三、可怕的侥幸心理

  “反正是低瓦斯矿井,又何必要在瓦检设施、人员上浪费钱财呢?”“只要矿工有劳力就行,用不着投入钱来抓培训”。“现在煤炭需求大,我们要抓住“机遇”,开足马力生产,安全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等等,这是近几年小煤矿事故高发的诱因之一,也是某些矿领导(老板)在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侥幸心理。

  我们常教育职工,工作时千万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否则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然而部分矿领导(老板)在处理安全、生产、效益等方面的问题时,却存在着侥幸心理,他们存在的侥幸心理,比职工存在的侥幸心理更具有全面性、全局性,带来的后果更为严重。“安全为天”,是我们常提的口号,安全重于一切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但翻开近几年发生的重特大事故,所提的口号、行动指南都在某些领导面前变成了经济利益第一,安全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企业安全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加大,总想“低投入、高产出”,“拼设备、拼人力”,让企业始终处在一种高危状态下运行,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几十个、上百个、甚至几百个完美的家庭瞬间变得支离破碎。

  作为企业的领导更应该清除侥幸心理,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也只有这样,才能有企业真正发展壮大的一天。

  四、事故高发的根源

  一、人口众多,体力型劳动力过剩,广大低素质劳力饥不择业,为了生活,冒险进入高危环境作业。

  二、以能源为代表的资源紧缺。长期投入不足,煤矿为代表的矿山生产工艺和生产方式极其落后,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要,过剩体力劳力首先弥补市场空缺,以廉价体力投入工业生产,缓解以能源为代表的资源紧缺。

  三、以煤矿为代表的高危行业,恶劣的作业环境要求企业主、监管人员和劳动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劳动素质和安全技能,这与低素质的劳力投入形成了巨大的矛盾。

  四、市场经济以利益为驱动,其本身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完善的监管。目前我们国家的很多法律法规和监管方式还带着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靠行政强制和事后处罚肯定不能完成正确引导市场发展的任务。

  五、重发展、轻管理、轻监控的思想根深蒂固,目前的干部任用制度和绩效考评制度,直接导致了很多短期行为或冒险行为。老板捞一把就走,项目验收后就撤,留下来的隐患只有地方群众和基层撑着,没有资金,没有人员,没有设备,还要应付各种走马观花式的检查。

  六、基层直接承担安全监管的部门,不具备能完成监管任务的人员、资金和设备。他们工作的具体法规依据,具体工作程序和操作方法还处于摸索状态,面对强大的责任追究和社会压力,目前出现了一批一批倒下,一批一批又跟上来的局面。如果严格执行关闭,大量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关闭,太多的剩余劳力无事可做,靠几分责任田的传统种植,连生计问题都无法解决;如果按正规要求组织生产,没有巨大的资金投入,也没有能够组织实施的技术指导人员,又有那个部门敢审批。城镇无业人员有最低生活保障金,农村无业人员怎么办?等着挨饿,不如冒险作业,如果不幸因工去了,还有几万至二十万的赔偿金,最起码直系亲属可以解决生计问题。

  安全生产事故高发,有其历史原因和社会深层次原因,也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素,加大事故处罚和伤亡赔偿只是一种处理方法,不从源头和深层次寻求解决的办法,靠一两种单一的处理方法不会有多大的效果。

  “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是毋庸置疑,人人皆知的事实。但吸烟如何损害身体,大部分人却知之甚少。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吸烟产生的危害不仅仅产生于直接吸烟者,被动吸烟者也同样受害,甚至更严重,因为被动吸烟者吸人的冷烟雾中烟焦油含量比吸烟者吸人的热烟雾中的含量高出数倍。我国是烟草生产和消费大国,吸烟者高达3亿,还有约4亿人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因而我国约有7亿人受到烟草的危害。戒烟的方法有很多,但主要的是心理取胜,吸烟者只有真正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才能克服吸烟的心理依赖性,树立戒烟的决心。

  五、煤矿工人在井下行走要注意

  煤矿工人在井下行走要注意:

  (1)要在人行道上行走,车辆经过要及时避让。

  (2)人员不得扒矿车或电机车。

  (3)要防止碰头、跌跤、坠井等事故。

  (4)在有架空线或电缆的巷道内,行人携带的较长的金属工具不应扛在肩上,避免触及电机车架线或电缆。

  六、井工煤矿矿工自救和互救

  每个井下人员仅仅知道怎样防止和排除事故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并且要熟练地掌握,怎样正确而又迅速地进行自救和互救,使自己和其他人员能安然脱险得救。自救就是井下发生意外灾变时,在灾区或受灾变影响的区域内的每个工作人员进行避灾和保护自己的方法。互救是在有效地进行自救的基础上,去救护灾区内受伤人员的方法。为了达到矿工自救和互救的目的,每个井下工作人员必须熟悉并掌握所在矿井的灾害预防,熟练地使用自救器,掌握发生各种灾害事故的预兆、性质、特点和避灾方法,抢救灾区受伤人员的基本方法以及学会最基本的现场急救操作技术等。每个煤矿的领导者,应有计划地对所有煤矿工作人员进行这方面的培训,不能熟练地掌握自救、互救和现场急救操作技术的人员,就不能算一名合格的矿工,都不允许下井工作。

  井下灾害事故发生后,一般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作好现场抢救工作就能将事故消灭于萌芽之中,具体做法是:

  1.出现事故时,在场人员一定要头脑清醒、沉着、冷静,要尽量了解判断事故发生地点、性质、灾害程度和可能波及的地点,迅速向矿调度室报告。

  2.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条件下,利用附近的设备、工具和材料及时处理,消灭事故,当确实无法处理时,就应由在场的负责人或有经验的老工人带领,根据灾害地点的实际情况,选择安全路线迅速撤离危险区域。撤离时,不要惊慌失措,大喊大叫,四处乱跑。

  当井下发生火灾、瓦斯和煤尘爆炸、煤与瓦斯或二氧化碳突出等灾害时,井下人员应立即佩戴自救器脱险,免于中毒或窒息而死亡。

  自救器有过滤式和隔离式两种。过滤式自救器实际是一种小型的防毒面具,它能吸收空气中的一氧化碳;隔离式自救器则是一种小型的氧气呼吸器,它能利用自救器内部配备的化学药品,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氧气,供佩戴人呼吸。

  佩戴过滤式自救器时,左手握住外壳下底,右手掀起红色开启搬手,扯开封口带,去掉外壳上盖,将药缸从外壳中取出。然后从口具上拉开鼻夹,把口具片塞进嘴内,咬住牙垫,但嘴唇必须紧贴口具,用鼻夹夹住鼻子。取下矿帽,把头带套在头顶上,再戴上矿帽用嘴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