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三违”人员心理透析

2010-06-09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由于工作的关系,近三个月来,每天都与“三违”人员有亲密的接触,听了近百名“三违”人员释怀心中的郁闷。仔细思考,几乎所有的同志都有一个共识,归究于自己的运气不好或人缘差的关系。尽管单位在管理制度上考虑了人性化管理的元素,即对“三违”人员不是一查一罚了之,而是把重点放在教育转化上,为此,还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他们进行思想转化教育。但每个进来的“三违”人员通过10-30天不等的学习,“毕业”时仍然难化,更多的是把这段时间当成必须的“三违”处罚过程。这种心态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是责任心的缺失导致个人心态的扭曲。如某“三违”人员是机护工,由于自己管理的开关设备喇叭咀松动被查出,定为一级“三违”。事实无争,但他在心理上就是认为自己太冤枉,一个喇叭咀松动,紧紧螺丝即可,举手之劳的问题,却犯下了大错,无论你从天讲道地,他就是一个字“冤”。冤在哪里?当事人没有多找自己工作粗心大意的原因,而是把焦点集中到谁查出的人的身上,为什么偏偏让他给碰上,这一观念象一块大石头死死在压在“三违”者的心里。久久难已忘怀。二是不善于检讨自己,学会检讨是做人做事之大道。有人说:“不会检讨自己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不会检讨自己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会检讨自己的员工是不优秀的员工”。这话我认为正好点到我们的痛处,可以从我们的生活中找到答案,一代又一代的父母带着刚学走路的孩子,不小心跌倒或在家学走路碰在桌子上,这时孩子在哭,父母却说:“咱的了,碰在桌子上,我打桌子”。于是去拍打几下桌子,孩子就不哭了。多少年来,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这就给孩子造成误导,我去碰桌子,不是我的错,是桌子的错。责任转移、矛盾上交、没有承担起自己责任。千百年来一直是这样的教育方式,所以就在我们血管里传承了一种不承担自己责任的文化,并且根深蒂固。如何平衡这种不良心态,笔者拙见,多查找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多问问自己他人为什么和我过不去,多检讨自己,我的工作责任履行好了吗?工作上有没有粗心的地方?和领导、跟同事、与朋友的沟通协调如何?我会尊重他人吗?等等。有问题不是别人的,是自己的,是自己的处事风格。对待自己的工作再认真一点,再细心一点,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运气不好”和“人缘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