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地面沉降不能掉以轻心

2009-01-23   来源:现代职业安全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沉默寡言”的大地因为人类的过分索取,变得不再温驯,开始“发怒”……地面沉降在不断扩大,目前已经由沿海城市向内陆扩展。地面沉降是我国平原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灾种之一。如果我们仍不采取措施,那么大范围的地面沉降是极有可能出现的,人类也会受到更多的“报复”。

    杭州地铁坍塌事故

    11月15日15时20分许,杭州地铁一号线施工工地突然发生路面大面积塌陷事故,导致萧山湘湖风情大道75米路面坍塌,并下陷15米。正在路面行驶的多辆车陷入深坑,多数地铁工地施工人员被困地下。截至16日22时20分,事故已致4人遇难,17人失踪。官方调查尚在进行之中,但已有地铁工程专家指出,问题症结可能出在杭州当地土质、基坑维护设计以及施工单位操作这三方因素上。

    事实上,杭州地铁塌陷事故并非首例。在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相关关键词,可以找到为数不少的事故报道。

    2008年4月1日,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地铁3号线荷坳段工地进行桥墩浇筑混凝土施工时,模板突然发生坍塌,混凝土倾泻而下,5人被埋,最终3死2伤。

    2007年3月28日,位于北京市海淀南路的地铁10号线工程苏州街车站东南出入口发生一起塌方事故,6名施工者被埋。30天之后,这条地铁又由于基坑坍塌,造成燕莎桥东北角地下一处直径600毫米的自来水管线断裂,涌出的水迅速淹没了整个燕莎桥路口。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地铁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世界上少有。北京地铁复兴门到八王坟段用了约10年才建成通车,而如今4号线、5号线、10号线等共114公里,却要求6到7年建成。

    事实上,在当前中国的地铁建设热潮之中,地铁塌陷事故已非首例。在北京、广州等城市发生地铁塌陷事故时就有专家指出,各地城市决策者们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不够清醒的地方。比如说,对一个城市地铁路网的层次和分工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考量;有些线路设计的前期论证做得不够扎实,给后期工作带来很多隐患。此外,技术力量不足和违规建设,也是地铁事故频发的深层原因。

    我国多个城市地面沉降危害日深

    广深高速公路北行麻涌路段32号桥墩的地基下沉,路面下陷,引起广泛关注。其实,我们生活的城市很可能正在一点一点往下沉,只不过人们一时没有觉察到而已。

    在华北地区,地面沉降导致地面开裂、房屋倒塌、下水道排水不畅、水质恶化等;在沿海地区,地面下沉使风暴潮危害范围扩大,海岸向内陆侵移。地面沉降对本来就低洼的沿海地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和危害,大幅度增加了低洼湿地面积,使耕地沼泽化。

    即使是地质状况相对稳定的北京,也同样面临着地面沉降所带来的麻烦。1998年,在北京市顺义地区曾出现过一条裂沟,裂沟迫使当地一家橡胶厂搬迁。如今,这条沉降沟已经发展为800米宽、25公里长。

    由于地面沉降,北京的城市基础设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在1800平方公里的沉降带内,已经发现50余处险情,工厂、居民区楼房的墙壁开裂、地基下沉、地下管道工程损坏等比比皆是,一些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使用寿命也受到影响。目前,北京已经启动地面沉降监测预警、预报系统,以求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而在我国东部一些沿海城市,地面沉降所带来的问题更为严重。这些地区面临着地面沉降和海平面上升的双重压力,致使海岸侵蚀加剧,海水入侵,地下水受到咸潮污染,而让人谈之色变的风暴潮更是越来越猛烈。

    上海自1921年发生地面沉降以来至今,沉降面积已达1000平方千米,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2.6米。其他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超过2米的城市还有天津、太原、西安等,其中天津60%的地面发生了沉降。

    在江苏的苏州、无锡、常熟等地,地面沉降也相对严重。资料显示,该地区沉降面积已达5700平方千米,约占这一地区平原面积的一半,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达2.8米。在这一地区,有一座花费数千万元新建的高楼,因为地面沉降,出现了裂缝,不得不拆掉。

      我国有5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出现了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沉降面积扩展到9.4万平方公里,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180多个,总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发生岩溶塌陷1400多起,海水入侵面积逐年扩大,北方土地荒漠化面积有所增加。

    地面沉降原因主要在“人祸”

    如此多的城市出现地面沉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是地质因素。地壳运动使有的地方抬升,有的地方下降;还有土壤的自然压缩,即土壤中的有机物会慢慢分解,在自然重力作用下,原来的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变成致密、坚硬或半坚硬岩层,地层厚度变小。这就会造成某一地区的地面出现沉降。

    不过,地质专家一致认为,众多城市沉降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资源的过度开采,城市建筑、重大工程造成地基土体发生缓慢变形……这些都在一点点改变着我们的城市。

    以开采地下水为例,当一个含水层的水被采出后,这个层位及相邻的弱透水层位就会像被挤干的毛巾,发生萎缩,这体现在地表就是沉降。地下水是流动的,人们在一个地方抽水,流出来的却是一片同层位的水,所以,由此引起的沉降也是连片的。

    在过度开采地下水方面,长江三角洲最为典型。1970年以前,这个地区纺织业发达,但能源紧缺,所以需要集中开采地下水用于纺织厂的空调降温。1980年以来,随着城市周边地区乡镇企业的兴起,地下水又被大量开采,而且地表河道不断被污染,这使得地表水质量普遍下降,地下水开采规模日趋扩大。而在华北地区,因为缺水,地下水的开采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了漏斗,破坏了地层岩土力学平衡,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沉降。

    地面沉降的一个很大的危害就是出现地裂缝。地面沉降比较均匀时,其破坏性显得不那么突然,而不均匀时,就容易出现地裂缝。如果建筑物正好在这个地裂缝上,且不是钢筋混凝土浇铸的,墙体就容易裂开,存在较大的事故隐患。目前,西安市市区内就已经出现了11条明显的地裂缝。城市地面不均匀的沉降,很可能将掩埋在地下的管线拉断,从而带来巨大的事故隐患。

    其实,地面沉降现象在国外也时有发生。1891年,墨西哥城最先记录了这一现象。之后,全球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地面沉降。相对而言,地面沉降在日本和美国更加突出。1981年,日本有59个地区沉降明显。美国1995年在其50个州都发现有地面沉降。加州萨克拉门托流域从1925年到现在,下沉了9米多。

    我国上报的数据大多数不过2米~3米,看起来没有美国那么严重,但因为我国开展监测的时间比较晚,监测时的起始数据跟国外不同。不管怎样,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地下水、油气等资源的开采量越来越大,地面沉降会加剧,面积也会扩大。

    虽然地质原因造成的地面沉降很难控制,但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沉降,是可以应对的。地面沉降一旦形成规模,以人类现在的能力和技术,治理和恢复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我们杜绝或者减少沉降的人为因素,可以减缓或者终止地面沉降。对于已经形成的地下漏斗,人工回灌地下含水层的方法可以将其填满。

    地面沉降一直是困扰我国中、东部许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三角洲和滨海平原、冲洪积平原、内陆盆地等。据介绍,近20年来,地面沉降大有蔓延之势,从过去的上海逐步发展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塘和华北等广大地区,95个城市受到地面沉降的威胁。河北平原地面沉降大于200毫米的面积达到4.855万平方公里。到2003年底,北京已经形成5个地面沉降区,累计沉降量大于50毫米的地区已达到2815平方公里,最大沉降量达到722毫米,并呈加快趋势。

    地面沉降控制与可持续发展

    为控制地面沉降,我国有关部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江苏省2000年出台了苏锡常地区限期开采地下水的规定,经过几年的实践,地下水水位得到了回升,地面沉降速率减缓。上海市目前农业生产基本不使用地下水,计划到2010年,工业与乡镇企业地下水开采量降到2500万立方米/年,同时回灌量达到2500万立方米/年,加上对密集高大建筑物的规划限制和对建筑基坑排水治理等相关措施,届时年沉降速率将控制在地质构造运动的最大范围——5毫米内。天津市1973年在1635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立了精密水准监测网后,2005年监测布网面积达到了3850平方公里,水准监测点达到1624个,完成了国家级GPS一级网建设和沉降易发区二级网建设,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10个分层标组和两个基岩标。2002年6月,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正式启动。

    据了解,河北省正在探讨把“南水北调”调过来的水注入地下,利用地下漏斗建成“地下水库”,控制地面沉降。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地下水回灌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06年,上海平均地面沉降量为7.5毫米,比2000年的平均地面沉降量低了4.8毫米。目前,国家正在积极组织对长三角、华北平原等地区地面沉降进行监测,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在地面沉降控制方面已取得积极成效。

    笔者以为,对我国东部地区地面沉降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应基于以下考虑:第一,我国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速,自80年代以来,已经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地区为中心的两大沉降区域。第二,地面沉降一旦形成便难以恢复,影响也是持久的。严重的地面沉降及其造成的灾害,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国家经济建设及其生态环境均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加强对我国东部区域性整体沉降地区的战略对策研究,预测地面沉降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及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是减灾防灾、维护东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以中国东部地区地面沉降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为主要目标,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与黄淮海平原为核心工作区,以其周边地区作为辅助工作区,其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如下5个方面:

    1、地面沉降现状态势调查与地面沉降监测网优化方案。通过实地调研,提供长江三角洲地区与黄淮海平原地面沉降态势及其影响的报告。建立和完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系统,提出地面沉降监测网优化方案及符合地区状况的监测技术。

    2、地面沉降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与沉降机制。从长江三角洲地区与黄淮海平原所处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入手,提出地面沉降形成的地质条件、沉降机制与主控因素。

    3、地面沉降发展趋势预测与水资源开发优化控制调度方案。分别把长江三角洲地区与黄淮海平原作为一个整体,宏观预测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提出在最优环境影响状态下,这两个地区的最大安全可采水资源量及优化控制调度方案。

    4、地面沉降与海平面上升的耦合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重点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着重分析地面沉降与海平面上升的耦合关系,预测未来5年、10年地面沉降与海平面上升的耦合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5、地面沉降综合防治措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包括合理调整地下水开采方案,人工回灌的可行性方案,节约用水措施,地表水污染治理方案,以及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建议,并从宏观角度提出地面沉降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