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电力行业推行“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的探索与实践

2007-12-31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摘要:山东华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在发供电企业的创造性应用,经过试行实践,对于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及日常安全生产活动,防止人为违章、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可供电力行业同仁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电力行业  手指口述  安全管理确认

  1   概述

  “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是国际上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通过推行“手指口述”——心想、眼看、手指、口述的工作方式,能够促使员工深思牢记安全操作过程及作业要领,是规范员工安全生产行为,落实安全技术措施的现场确认,确保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模式。

  山东华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煤泥、煤矸石综合利用发供电企业,成立于2002年5月。下辖六座总装容量144MW的热电厂,以及44条110KV、35KV、6KV高压线路、3座35KV变电所、1座6KV开关站,担负兖州矿区供电、供热任务,拥有输电线路维护、热工仪表检测、电气试验、汽轮发电机组大修等装备设施和专业队伍,年发电10亿度、供热97万蒸吨。自2006年开始研究并探索“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在发供电行业中的创新性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2   “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的起源

  “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源自于日本的“零事故战役”。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工作现场的死亡人数也曾逐年增加。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历了一个事故高发期,特别是1963年三池煤矿煤尘爆炸事故,导致458名矿工死亡;1965年山野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导致237名矿工死亡。为了有效遏制这种局面,日本自1973年起开始推行“零事故战役”——旨在解决工作现场职业健康和安全问题,确保工人身心健康,实现工作现场“零事故”和“零职业病”的战役,其实施方法就是“手指口述”法,通过30余年的努力,全国百万人工伤事故率降到2005年的7。

  “零事故战役”由3个基本单元构成:其一是基本目标,就是“尊重人的生命”,即作为每个个体,无高低贵贱之分,其生命都是无可替代的,都不应在工作中受到伤害;其二是“零事故战役”实施的方法,主要包括“危害辨识、预防和培训”及“手指口述”法(它是一种手指目标物并出声确认的方法),参加人员包括企业的工人、管理人员等各阶层,通过对工作场所风险的预先识别和确定控制措施,达到健康和安全的预期;其三为执行环节,通过全员参与,建立积极、主动、和谐的工作环境;通过危害辨识、预防和培训等方法的日常应用,使安全预防意识深入人心,在具体工作中实施并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最终使企业达到安全、质量和产量完美而和谐的统一。

  3   国内“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的应用情况

  “十五”期间,我国颁布实施《安全生产法》和一系列法律法规,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改革调整国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确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出台一系列经济政策,加大安全投入;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事故多发的行业和领域开展安全专项整治,依法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和“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两个综合反映安全生产状况的规划指标首度出现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家统计局在《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也首次将上述两个综合指标和“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和“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两个专项指标纳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 这些标志着从“安全生产”到“安全发展”这一理念的变化,“安全发展”概念首度出现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重要文件里。

  尽管如此,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统计表明:2005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717938起,死亡127089人。2001~2005年,全国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15起、一次死亡10~29人特大事故117起。2005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134起,其中煤矿58起,发生了百人以上的矿难4起。

  作为高危行业之一的中国煤炭生产企业,近年来重大事故频发,事故发生的原因大多数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混乱造成的。随着国家和地方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加强,以及事故责任追究力度的加大。目前国内一些大中型国有煤炭生产企业自动自发地从生产矿井开始推行“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并在国有煤炭生产企业呈现逐渐推广和从矿井延伸到地面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趋势。

  煤炭行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

[NextPage]

  4   电力行业开展“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的必要性

  中国目前的安全管理情况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很相似,只要很好地借鉴世界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中国目前的安全管理状况将在短时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所有事故的直接原因都可以归纳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享有“全球最安全公司之一”美誉的美国杜邦公司是当今西方世界200家大型化工公司中的第一大公司,其业务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00多家子公司、联合公司,雇员约有20万人,产品超过2000种,年销售总额超过270亿美元。该公司保存着自1911年以来的所有安全操作记录,通过对可记录的损工事件的原因分析和统计得出:96%以上的事故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如不用劳保用品、不当反映、所处位置危险、使用不当工具、工作场所杂乱无章等。这些原因均是人的行为,不是技术因素。

  电力行业发生的事故绝大多数也是因为人的误操作和现场安全措施未落实造成的。既然如此,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和现场安全措施的落实确认工作至关重要。电力行业开展“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有无必要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电力行业电气操作一直严格执行“唱票监护复诵”制度,单人操作也要高声唱票复诵。操作过程中按照操作票填写的顺序逐项操作,每一步操作前先进行确认、操作后再检查确认无误做一个“√”记号,全部操作完毕后进行复查。而且电业安全规程明确监护操作时,操作人在操作过程中不得有任何未经监护人同意的操作行为。

  实际上,“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与电力行业电气操作一贯倡导的“唱票监护复诵”制度一脉相承。如何将“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用于电力行业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值得我们探索。

  5   电力行业实施“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的探索

  山东华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实事求是、科学管理、力戒形式、确保实效”的原则,力求“简化、简洁、准确”。按照“先易后难、先重点后次要”的顺序,采用“先试点运行,再总结、完善、推行”的方法,对岗位、设备、设施、工艺程序及作业现场等逐步实行安全确认管理。结合电力行业“两票三制”管理制度,华聚能源在全公司范围内下列安全生产工作中推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岗位工作交接班、巡回检查、倒运系统操作、系统设备的正常起停机操作、操作作业和施工作业的安全措施卡、安全评估卡实施“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具体做法如下:

  5.1   加强组织,强化领导

  华聚能源成立以总经理、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安全生产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为副组长、总部机关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等工作,由公司安监部门牵头组织生产、技术、企管、党群部门具体负责推行工作。公司领导及各部门按照安全包保督察分工,对安全生产包保的下属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督导。下属生产经营单位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结合各自的安全生产实际工作,具体负责实施“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

  5.2   广泛宣传,全面发动

  公司各级党群部门,利用各类宣传手段,大力宣传推广“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的重要意义和典型经验,营造浓厚的推进氛围。既要积极推行,又要保证现场安全生产,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使“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尽快融入到公司日常安全生产工作中,实现安全基础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发展。

  5.3   选点试行,总结经验

  华聚能源公司选择下属东滩电厂、输配电分公司的变电所为试点,先行一步推行“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结合电厂、变电所的实际情况,制订实施意见,明确推行范围、执行标准。电厂实施过程中,在发电车间电气专业运行岗位首先试行,总结完善后推行到各生产检修岗位。东滩电厂、输配电分公司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技术人员编制切实可行的“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的规范标准。并将规范标准的具体内容,纳入安全技术培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演练,做到口述准确、动作规范。同时在试行中发现问题,及时修订、补充、完善。

  5.4   现场推进,全面推广

  在东滩电厂、输配电分公司取得实际经验后,公司及时组织召开 “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现场推进会,组织现场观摩、播放示范录像、介绍典型经验、查找工作不足、改进提高水平。同时整理材料,形成汇编,发放各单位借鉴参考,在全公司生产作业场所及生产作业岗位全面推行“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

  6   结语

  如何结合电力行业安全生产实际,探索开展“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山东华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半年多的前期调研和研究,经过半年多的运行实践表明:电力行业实施“手指口述”安全管理确认法,在电力生产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对设备、设施、工艺程序及岗位、作业环境等逐步实行安全确认管理,对于规范人的安全行为,防止作业性违章、指挥性违章、管理性违章,现场落实安全技术措施,杜绝安全生产工作的“三惯”,更好地促进电力安全生产、强化安全基础工作、深化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防范事故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