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仲达,原化工部部长, 1952年,他在大连化工厂任厂长期间,大连化工厂就首创了新工人入厂“三级安全教育”。由于这个作法针对性强、切实可行,很快就作为一项经验,在东北、在全国的工矿企业推广,对防范和减少工伤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就是著名的、影响深远的“三级教育”制度。秦仲达说,这是我们当时针对厂里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措施,但要提高工人素质,还真该那样做,这就叫求真务实。
情系安全
秦仲达欣然答应我们的采访请求,并为接受采访做了认真的准备。秦仲达说,他已经离休了,也不了解现在的情况,但由于过去几十年所养成的习惯,心里老挂念着生产和安全的事,就一直比较注意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好在现在报纸电视广播有关安全生产的报道来得快、量也大,尤其是事故的报道很真实,有现场感。他说:“我常常因一些惨痛的事故没有能够有效地避免而难过。我接受你们的采访,并不是想抛头露面,而是想抛砖引玉。因为你们是安全专业媒体,我就想同你们谈谈我对安全的想法,供你们在工作中参考。”
此前,记者听说秦仲达对近年来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关心,一有大的伤亡事故发生,尤其是石油化工行业的,他就要打电话向以前的部属询问有关情况。去年,他还曾给中央领导写信,谈看法、提建议,这是十分可贵的。
秦仲达1942年参加革命,从1948起,先后担任过大连化工厂厂长、东北化工局副局长、化学工业部部长,1982年至1992年任中共中央委员,1993年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几十年来,无论是在企业、在地方,还是在中央政府机关,以至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期间,他一直都没离开过化工这个高危行业;在化工部,他曾在基本建设、生产、计划等各个司局都当过主要领导,深知化工产品在生产、储运、使用中潜在的危险,是熟悉化工行业各种情况,又心系安全的老领导。
值得一提的往事
早在1952年,在秦仲达任厂长期间,大连化工厂就摸索出了一套对新工人进行安全教育的有效方法,他们把它概括为“入厂三级教育”。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是首创。我们不妨来看看大连化工厂“入厂三级教育”的方法和内容:一是在新工人分配到车间或工作岗位之前,先到生产基础知识学习班训练3个月,然后再由厂里的安全部门进行初步的安全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本厂安全生产状况,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文件,一般的安全技术知识,同时使之了解厂内的危险点(源)等。二是新工人从厂部分配到车间以后,由车间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本车间的劳动规则和应该重视的安全问题,车间内危险地区,有毒有害作业的情况和安全事项,本车间安全生产动态,以及安全生产的好坏典型事例。三是新工人进入固定操作岗位以前的教育,一般采用“以老带新”或“师徒包教包学”的方法。教学内容包括本工段、本班组、本岗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工作性质、职责范围,新工人从事岗位操作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各种机具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作用,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管理等。
由于大连化工厂的这个作法针对性强、切实可行,而且有效,很快就作为一项经验,在东北乃至全国的工矿企业推广。在以后的数十年实践中,这条经验被广泛采用,对防范和减少工伤事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54年8月,劳动部在总结大连化工厂这一安全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综合多家企业的经验,经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准,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技术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对新工人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入厂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等,班组教育应采取包教包学的方法),在考试合格后才准独立操作。《决定》还对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做出明确规定,并要求各行各业遵照执行。从此,“三级教育”就+,影响深远。
当记者向秦仲达提起这事儿时,秦仲达说,工作我们是做了,但为什么要那样做呢?这就涉及到做工作的方法和作风问题,你方法不对,作风飘浮,能做好吗?做工作就是要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要对症下药,要能解决存在的问题。至于我们当时针对厂里的情况所采取的措施被作为经验在全国推广,而且成了一项法定制度,我可不知道。不过要做好安全工作,还真该那样做,这说明大连化工厂有求真务实的精神。
我也受过处分
1950年春,大连化工厂正处恢复时期,一次,硫酸车间一幢旧泵房更换石棉瓦,把活承包给了厂外的专业施工单位,可是在拆除旧石棉瓦时,一名工人不小心一脚踩破已经老化了的石棉瓦,从高处摔下当场就死了。这事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不单是东北化工局,而是大连市政府也直接过问。很快的,处分就下来了。当时,我是代理厂长,行使厂长的职权;尽管大连化工厂不是事故单位,但却是事故发生地,所以就给了我一个记过处分。这个处分我终生难忘,对我自己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鞭策和促进。从那以后,我就特别重视安全,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我觉得我有义务让生产在安全的条件下进行,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不仅要吸取本厂事故的教训,还要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事故,采取措施防止同类事故重复发生,并举一反三,从提高认识、加强管理、搞好培训入手,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记得事故发生后,我们马上结合厂里的实际做出规定,在石棉瓦上作业必须搭跳板,在4米以上高处作业必须系安全带。此前没有这条规定,现在的高处作业规定更加严格。
上级对这次事故的及时而严肃的处理还使我认识到,发生事故,处理上面比处理下面更有益,处理一个处长或者一个科长,作用不大,而且处长科长又掌握不了全局;处理工人的作用更小,因为工人都是由上级安排并按上级的指令干活,起不了决定作用。这一认识在我的工作生涯里,其影响虽或明或暗,但却有着积极的意义。1951年,在我由代厂长改任厂长之时,上级给了我两项奖励,一个是东北工业部颁发的镀金的安全奖章,另一个是东北人民政府劳动部的奖状。我当时就认为,与其说这是在表扬我,不如说这是对大连化工厂全体职工认真吸取事故教训,齐心协力搞好安全生产的肯定。
一次事故与一部电影
谈到去年12月23日的开县井喷和今年4月16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的氯罐爆炸事故,这位老化工心情十分沉重,240多人死亡,15万人大转移的惨况,勾起了他对当年温州电化厂液氯钢瓶爆炸事故的回忆——
事故发生在1979年9月7日,59人死亡,779人中毒住院,420多人接受门诊治疗,7万多人疏散转移。
当天下午2点左右,一名灌装工正在给一个钢瓶充装液氯。由于这名灌装工没有注意到这是一只曾被用来装过有机物而又没有洗净的钢瓶,当他将液态氯充入钢瓶之时,两种物质因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而爆炸。爆炸的碎片又撞击到附近的液氯钢瓶上,加上冲击波的作用,又导致4只液氯钢瓶爆炸,5只液氯钢瓶被击穿,另有13只钢瓶被击伤变形;连续爆炸的钢瓶碎片满天狂飞,冲向建筑,冲向田野,冲向人群。有一块几十公斤重的碎片飞越厂区,击断树干,穿透砖墙,落到85米外的居民住宅里,把一位正在忙家务的老大娘砸死。爆炸气浪把钢筋混凝土厂房夷为平地,使几百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爆炸后泄出的液氯,波及7平方公里面积,影响100多个企业的生产,对数万百姓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损失十分惨重。
这次事故教训非常深刻,违反了《气瓶安全规程》第21条的有关“充气单位在充装前必须有专人对气瓶进行检查”的规定,同时还暴露出液氯钢瓶缺少防倒灌的装置和有效措施。
据原化工部劳安司副司长王培和说,当时化工部党组非常重视此事,时任副部长的秦仲达还为防止此类事故的再度发生出主意想办法,他提出不仅要弄清事故原因,还要把导致的事故原因、液氯钢瓶爆炸的原理及危害作科学的再现,要用声像技术还原事故的全过程,使更多的人受教育,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王培和说:“当时,秦部长的指示,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把这一事故作为典型,拍一部分析事故的科教电影,这在当时是很有创意的。”于是部里拨了专款,由当时浙江省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委托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很快,事故分析一完就开机,还搞了一个非常逼真的事故模拟,影片讲明了科学道理,既有事故场景,又有事故后果。这部定名为《液氯钢瓶爆炸》的科教片,后来拷贝了上百部,复制成录像带若干,几乎所有的氯碱制造厂和使用液氯的单位都有,发挥了很好的教育作用。1981年5月,在国家劳动总局与文化部、全国科协、全总联合举办的劳动保护优秀影片评选活动中,《液氯钢瓶爆炸》荣获优秀影片奖。同时获奖还有劳动部拍摄的科教片《噪声》(1980年10月),故事片《祸不单行》、《119与911》等。
《液氯钢瓶爆炸》的拍摄制作过程,使每个参与者都加深了对事故危害的认识,是我国采用音象技术进行安全教育的一个开始,是一次极富创意的有益尝试。如今,许多化工企业的安全教育室还存有这部片子的复制品,有新员工入厂,还可派上用场;因为这是一部讲科学道理的事故分析片,是不会过时的,它可以长期用于安全教育。
建章立制考验领导素质
“要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这对当领导的是一个考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领导的综合素质。” 秦仲达说,必须有包括分析检验规程在内的生产安全操作规程、生产操作记录、巡回检查、交接班记录以及设备检修规程、动火制度等。
1978年,化工部第二次恢复建部以后,化工部党组及部领导首先抓的就是基本制度的恢复。全国化工企业现在仍在执行的安全规章制度,多数都是那时形成的。例如1980年12月,《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出台后,针对多发性和习惯性问题,容易忽视、容易遗忘、容易偷懒的问题,专门制定了若干条安全生产禁令,这就是1982年颁布,现今由中国石油化工协会重新强调的著名的“41条禁令”;1983年2月,又颁发《加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八条规定》,使化工企业的规章日益完善和健全。
提高企业领导人的素质,促进企业间安全管理经验的交流也是化工部抓住不放的事。自1978年起,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系统的安全工作会议,围绕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的目标和主要问题进行研究部署,还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生产经验交流活动。例如,1982年3月,在安徽淮南化工厂举办规模空前的安全生产展览会。1985年,为了检阅全系统安全管理状况,对全国化工企业厂长经理进行考核,统一制定了学习、考核大纲,劳动部门配合监考,全国近5 万名化工企业领导、技术负责干部参加了学习、考试,合格率达93%,推动了化工行业的安全管理,开拓了企业领导干部安全培训制度化的新路子。
搞好企业安全生产,思想是先导、技术是基础、管理是保证
安全,是人类走上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任何工业生产都必须贯彻。就化学工业来说,它有20多个大的行业,产品种类很多,生产很复杂,生产过程存在高温高压、低温负压等各种工艺条件,原料和产品又多具易燃易爆、有毒易腐蚀等特点,这些都是固有的危险性,它存在于生产、储运、保管和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如果处理不好,职工在生产经营中的安全就没有保障,与之相邻的企业和社区的居民就会随时处于危险之中。但是,秦仲达认为:“如果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化学工业的各个行业都是可以实现安全生产的。”他说,具体到一个企业,最起码要做到:
建立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及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工厂主要负责人责无旁贷,不仅他自己而且要带动所有干部和职工,努力学习相关生产科学知识和安全规章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要经常开展安全思想教育工作,全面依靠和发动群众,群策群力,才能组织好、领导好安全生产工作。
要设有精干的安全监管机构,其负责人作风要深入,要敢抓敢管;车间及班组负责人要对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作到心中有数,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正确处置。
从厂到车间各级的第一负责人,都要模范地贯彻执行安全法律法规,要对所辖范围的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每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安全要从源头抓起,设计是关键
工厂及车间生产工艺及设备配置的设计,是生产安全的基础,它必须全面达到安全要求。如对厂区位置、设备选型、厂房基础、水文地质条件、爆炸的预防或防火措施、静电与雷击、压力容器与电力设备的安全、职业中毒与尘肺等防护用品的选用等等,都要做出周密的调查研究,采取针对性很强并且已经实验证明有效的措施,采用技术先进的新工艺、新设备。这些安全卫生方面的要求,要无一遗漏地在建设过程中同时规划设计、同时建设、同时验收投入使用。对现有企业漏项及投产不善者,必须及时实施技术改造,予以完善,决不能应付、凑合。
设备的计划检修是保障安全的条件
要严格执行检修制度,根据行业特点和工厂的设备状况,按计划认真做好小修、中修和大修,这对安全地进行生产有保证作用。某些设备、阀门及管道,应当根据生产介质的腐蚀性和设备的疲劳状况,参照实际检查和测算数据,坚决地按计划或提前予以更换(更新),以免导致严重后果。
企业第一责任者要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企业、工厂的所有负责人,尤其是第一负责人要要以身作则,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因为你的责任关系到每个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由于领导的疏忽,管理不善和技术失误,导致人员伤亡和设备损坏,甚至还可能蔓延成为社会灾害,就会给受害者带来十分惨重的后果,这是无法弥补的。因此,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总结本企业经验教训,吸取别厂的经验教训,举一反三,制定治理整顿方案;落实厂、车间、班组安全教育制度,使人人受到必要也是必须的教育,自觉地为实现工厂的安全生产而努力。
避免事故有难度,科学发展是出路
秦仲达说,很多化工厂、高危险的车间多年未发生事故,这是事故可以避免的有力证据。关键在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是否做到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法定的方针是否真正得到贯彻。当然要实现安全生产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只有领导班子、各职能部门、生产单位及全体职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经过自上而下、常抓不懈的努力,把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是可能的。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生产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产业政策来看,要在某些产业、行业和某类生产企业完全避免事故还是很难的。
说到这里,秦仲达特别强调:“我说的是很难,但不是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政府十分重视,各方面痛下决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地、深刻地总结经验教训,不回避矛盾,从教育、管理、科研、技术、投入以及体制、政策法规等根本环节上入手,狠下功夫,积极加以改革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