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听证会成为舆论热点,然而,另一些事关百姓生命安全的重大事项,却被“听证”遗忘了。
比如,在某沿江城市,有一家生产剧毒化工品丙烯腈的企业。据介绍,几滴丙烯腈流入长江,就足以导致沿江多个城市取水口污染而被迫关闭。但是,极少有市民了解这一点,更不知道一旦企业发生安全事故,他们将如何应对。
因为,没有人向他们“听证”过。
4月,像是危机四伏中的化工安全知识普及月。
人们刚刚从“3·29”特大液氯事故中领教了“液氯”的威力,4月12日,无锡一化工企业液氯泄漏再次强化了人们对这一有毒化学品的认识。而在此10多天内,在浙江温岭、建德,上海松江及江苏淮江高速公路上,连续发生多起涉及化学品的安全事故,媒体便都在苦口婆心地教人识别氯化铝、硫化氢等复杂的化学名词,教人如何面对安全事故危害,如何自我防护。
只是,以这样浸透血泪的事故为教材,以死里逃生的经历为提醒,实在过于残酷。
专业性强、危险性亦大的化工业是近几年风头强劲的产业之一,尤其是重化工业,投资巨、规模大、产业带动强,成为不少地区,特别是长江沿岸的招商引资重点。
要不要发展重化工业?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从地区产业升级,还是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来看,我们都绕不过大化工时代。
那么,我们该怎样安全度过这一时代?
关于化工行业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专业人士最有发言权。在人口稠密处设立有一定生态危害的化工企业群,周边居民也理该享有知情权。
问题是,在火车票、旅游景点门票涨价等方面听证会开得正红火的时候,没有人想到,化工立项之前,在安全方面,也应该经过听证程序。这至少有三个好处:尊重公民知情权;促进城市建立和完善配套安全措施;帮助公众树立安全防护意识。
公众有权了解他们与什么企业比邻而居。社会安全机制、安全意识的确立,正是建立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的,听证机制可以帮助公众打开一个全面了解可能立项的化工产业信息渠道,也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多参考信息,充分听取包括环保、地质、气象方面专家和公众意见,将对公共安全的潜在危害降到最低。
中央一再强调,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集纳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务举行公示、听证等制度。去年6月,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也规定,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利的项目规划,大到投资数十亿元的重点工程建设,小到居民楼下开餐馆都可举行听证会。
因此,不独是化工产业,凡涉及公众利益的产业项目,相关决策群体在“落子”之前,都应该经过听证机制的把关。
遗憾的是,在一些地方,产业发展被视为单纯的经济问题,跟着市场走就成了,市场指哪儿,政府就服务到哪儿。殊不知,保护社会公共安全也是需要计算在内的经济成本之一。一位国有化工物流企业负责人曾感慨,许多大型外资化工企业对物流公司的安全检测标准,比国家标准还要严格。为什么?因为他们赌不起,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安全事故,都可能让他们赔得倾家荡产。
更何况,如果忽略了公众安全,还何谈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呢?
下一篇:明天还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