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业务合作 | 联系方式



评论



分享

追逐死亡

2005-12-09   来源:《现代职业安全》    安全文化 > 安全交流 > 正文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
“在医院刚做完手术又要飞深圳出差,我有什么办法?工作需要,还得去呀!我家冰箱里每个周日都买一大堆东西,周末再扔出去。我和丈夫下班回家都挺疲惫,没心思做饭,几乎天天在外面吃,给餐饮业做了不少贡献。我们被生活推着走,有时想想都不知道为了什么。人被过程所迷惑,忘掉了目的。”某证券公司高级分析师郑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脸无奈的表情。
“每天早晨醒来,我总感觉没睡醒,昏昏沉沉,没精神,几乎每天都这样。我住在北京郊区,家离单位远,要早睡早起,为了生存嘛!”在某机关工作的刘女士几年来一直感觉自己睡眠不足。
“我每天要跑14个小时,还得紧忙乎!我这夏利车虽然1块2,可北京出租车换了很多依兰特,人家车好,我们就不灵了。活少,再不多跑点,一个月几千块钱份钱怎么办?我儿子上高中,媳妇下岗了,老爹老娘还得养着,能不干吗!这一年多了,我就没休息过周六、周日,唉……”出租车司机老李边开车边向记者唠叨。
“每天都想着明天的事,选题、策划、采访,真累,真不想干了!可还得干,不干吃啥呀!”某报社同行说到这个话题时有几分抱怨。
“我是从事印刷行业的,最近一年经常头疼,头上的血管绷得很高,有时直想吐,还睡不着觉,正当壮年,这是怎么回事?”北京通州某企业员工向记者描述自己的不适反应。
“社会的压力逼得你不停地朝前跑,否则你随时会被淘汰,会被别人替代,惟一的办法是离开北京,回到老家那个小地方去,过一种平静的生活。”一位在京城打工6年的学子,开始怀念起家乡的日子。
英国心理学家贝弗里奇说:“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一方面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另一方面人们却被生活的压力弄的疲惫不堪。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人们承受的压力来自多方面: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政治的乃至文化冲突方面的等等。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和频频发生的“过劳死”,已向社会敲响警钟:长期过度疲劳已成为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的一大隐患。

“虽然上天想挽留我,但我已经箭在弦上”
2000年8月,中国首例“过劳死”案在上海市静安区法院开庭审理。死者唐某某,56岁,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7个小时(不包括上下班途中时间),每晚睡眠仅4到5小时。他为了保住月薪600元的工作,一直坚持干了8个月,最后无声无息地死在粮店值夜班的值班室里。法医鉴定为“机体功能失代偿而衰竭死亡”。
最近,从媒体不断传出英年早逝的消息:陈逸飞、高秀敏、傅彪、古月、王均瑶……,他们的突然离去令人扼腕叹息。同时,清华大学在四天内有两名青年教师相继去世,一位36岁,一位46岁。2005年8月24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在读博士孟某跳楼自杀,在遗书中他写到:“虽然上天想挽留我,但我已经是箭在弦上了”。这些人的早逝无一例外都与压力和劳累有关。
2004年国家体改委公布的一个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人均寿命10岁左右。另据美国的一项调查:在30岁到50岁之间英年早逝的人中,有95.7%的人是死于过度疲劳或由于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疾病。
“过劳死”是在慢性疲劳综合症基础上发展、恶化的结果。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以持续或反复发作至少半年以上的虚弱性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特点是:从临床上查不出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自我感觉很累,工作时无精神,生活中缺少乐趣,常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即处于一种似病非病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疲劳、营养不良、运动不当、心理不健康都会导致亚健康状态。在亚健康人群中,如果疲劳状态长期得不到消除,就会过劳,而过劳往往是疾病的前奏,也是猝死的隐患。
据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对全国16个省市辖区内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北京的亚健康率是75.31%,上海的亚健康率是73.49%,广东的亚健康率是73.41%。另据一份在深圳、上海等地对1197位中年人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66%的人有多梦、失眠、不易入睡等现象;经常腰酸背痛者为62%;记忆力明显衰退的占57%;脾气暴躁、焦虑占48%,这些症状都是过劳的显著特征。
过劳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很高,在某些行业中更高达50%,如科研、新闻、广告、公务人员、演艺人员、出租车司机等。2002年,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肖东升披露了对上海市10家新闻单位的一份抽样调查结果。据调查,自1995年以来上海新闻记者患病而死的28人,平均年龄为45.7岁。调查还显示:在新闻记者中因过劳致病而住院的人出现了低龄化趋势,平均年龄为44.2岁。

在日本65%的猝死者受雇于人
1981年,日本公众卫生学者上田铁之丞和田尻俊一郎共同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过劳死》。两位学者在书中提到:所谓“过劳死”不完全是医学上的概念,也不完全是统计学概念,而是由日常工作中日积月累的劳累所导致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由脑病疾患和心脏病疾患引起的突然死亡。从那时起,“过劳死”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天,人们给“过劳死”下的定义也基本沿用了这两位日本学者的观点。
近30年来,日本的“过劳死”有过三次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大约在1974年、1975年。这一时期因过度劳累使一些人产生循环器官疾病,为此提出劳动灾害申请的人随之增多。“过劳死”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出现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时的1979年 、1980年。这一时期企业积极引进电子和计算机等新技术,在激烈竞争中企业员工拼命工作、学习,以免掉队,当时日本每年有1万多人猝死。第三个高峰期出现在近几年。这一时期由于日本经济不景气,企业裁员,就业者劳动时间延长,精神负担加重,一些人难堪重负,过劳死人数增多。日本的“过劳死”现象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但当时的“过劳死”大都属于体力上的过度疲劳而导致的死亡。
对于“过劳死”,过去一直没有官方统计。因此,当社会学者和有关方面进行该项统计时,大多采用律师或医生留下的记录。日本厚生省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人口动态社会经济调查”,但直到1990年,才以中壮年突然死亡现象为主题,全面开展对中壮年就业者的健康调查。组织这次调查的动因是:在“过劳死”人群中,中壮年突然死亡现象较其他年龄组严重得多。该调查报告显示:此次调查的对象是日本的10个县中30岁至65岁者。调查结果显示:每10万人口中,有59个男性、21个女性突然死亡。从导致猝死的原因看,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大都因脑血管疾病、心功能不全、缺血性心脏病等循环系统疾病,占全部猝死者的90%以上。在猝死者中,完全受雇于人的“打工者”占65%,自营业者占34%。
2001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在过去一年中,日本“过劳死”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143人,同比增长68%。其中87人年龄在40岁到60岁之间。此外,有70人是因工作引起的紧张、精神紊乱或绝望死亡的,31人属自杀。

在中国“过劳死”还不算工伤
2003年8月25日,戴尔公司中国总部员工郑某在加班时突然倒地,50多天后因胃癌死亡。事后,郑某家属与戴尔公司在赔偿问题上发生争议,家属认为郑某是“过劳死”,应属工伤,戴尔公司则断然否认。2004年12月,郑某家属向厦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递交申请,请求认定郑某属于“过劳死”。2005年1月26日,厦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做出结论:戴尔公司中国总部前员工郑某之死不属工伤。
就“过劳死”是否职业病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星。高星表示:目前我国由卫生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制定的法定职业病目录有10大类115种,“过劳死”不在其中。同时,记者请教了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认定签定处周永波副处长,他说,目前“过劳死”在法律上没有相关提法,还不能算职业病。据《工伤保险条例》第15条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
“过劳死”认定难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早在1961年,日本劳动省曾经制定“中枢神经及循环系统疾患”的认定标准,后来又专门发了一个通告做出进一步解释。这个认定标准一直沿用到1987年10月才重新修订。新修订的标准重视了对“过劳死”的界定,但由于该标准对“过劳死”的界定限制严格,很难保护死者的利益。2001年12月,厚生劳动省再次对原标准进行修订,一些标准放宽了。比如,判断雇员是否因工作过度而死亡,过去只考察雇员死前一周的工作情况,新规定将考察时段延长到死前6个月。此外,新规定还在“过劳死”原因的列表中加入了工作中日积月累的疲劳和紧张这一项,考察在最后的2到6个月里,每月加班是否超过80小时,以此作为判断“过劳死”的依据。另外,还把工作时间的规律性、出差次数、办公场所的温度状况和噪音作为关键指标考虑在内。
应该说这个规定进步了许多,但执行起来还存在一定困难。比如脑血管病,不仅有工作压力导致的原因,还有年龄及生活习惯等多种原因。因每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不同,如何界定工作压力过大,也存在一定难度。“过劳死”是长年累月疲劳积累的结果,对造成“过劳死”的过程进行调查和确认最困难。尽管2001年12月日本颁布的标准放宽了对“过劳死”的认定条件,但实际上一宗“过劳死”案的最终认定需要两年以上。
2005年,重庆大学黄席樾教授在“两会”上提交议案,建议立法防止“过劳死”。但黄教授的提案遭到一些法律专家的质疑,法律专家认为,从立法角度讲,该提案没有可操作性。
如何把“过劳死”纳入职业病防控体系,应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关专家考虑的问题,因为事实上“过劳死”已经成为职业之痛。


相关联接

“过劳死”的10大危险信号
“过劳死”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引起“过劳死”的主要原因有:重体力劳动、长时间加班、无休息日工作、夜班等违反生理规律的劳动;因过重的责任压力、做不情愿的工作等产生的情绪方面的过重负担。“过劳死”的前五位直接死因:冠心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过劳死”与一般猝死几乎没什么不同,但它隐蔽性较强,先兆不明显。发生“过劳死”的人在突然死亡前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已将引发“过劳死”的罪魁祸首———亚健康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而亚健康人群正是“过劳死”的后备军。“过劳死“最青睐的三种人:有钱人,只知消费不知保养的人;“工作狂”,只让马儿跑,不让马吃草;有遗传早亡血统,又自以为健康的人。
为了您的健康请用下列方法自查一下,有备无患。方法:具有下述1到2项者,则为“黄灯”警告期,目前不必担心;具有下述3项到5项者,则为一次“红灯”预报期,说明已经具备“过劳死”的征兆;6项以上者,为二次“红灯”危险期,可定为“综合疲劳征”,即“过劳死”的后备军。
1.“将军肚”早现。30到50岁的人,大腹便便是成熟的标志,也是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的伴侣。
2.脱发、斑秃、早秃。洗头时有一大堆头发脱落,这是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所致。
3.频频去洗手间。如果你的年龄在30到40岁之间,排泄次数超过正常人,说明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开始衰退。
4.性能力下降。中年人过早地出现腰酸腿痛,性欲减退或男子阳痿、女子过早闭经,都是身体机能衰退的信号。
5.记忆力减退。开始忘记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来越差。
7.做事经常后悔,易怒、烦躁、悲观,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神的能力越来越差。
9.睡觉时间越来越短,醒来也不解乏。
10.经常头痛、耳鸣、目眩,检查也没有结果。

6种方法远离“过劳死”
1.坚持体育锻炼:现代人的工作往往具有静而不动的特点,最易使人疲惫的莫过于长期不运动。运动能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增加机体免疫力,推迟神经细胞的衰老。
2.保持心情舒畅: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感到烦恼、苦闷、焦虑的时候,他身体的血压和氧化作用就会降低;而人的心情愉快时,整个新陈代谢就会改善。烦闷、焦虑、忧伤是产生疲劳的内在因素。要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一个“乐天派”,这是防止疲劳症的精神良药。
3.合理饮食:少吃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品,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绿豆芽、菠菜、油菜、橘子、苹果等,及时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
4.适度休息:长期通宵达旦地工作,会使体内产生许多毒素,而且有些毒素会随着血液进入大脑,能迅速引起中枢系统的“中毒”症状。疲劳是一种信号,它提醒你,你的机体已经超过正常负荷,出现疲劳感就应该进行调整和休息。过度疲劳与“过劳死”有相关性但不是直接原因,“过劳死”往往有一些较严重的基础病因,但过度疲劳可以使这些病因加重或是导致发病。
5.定期体检:无论中青年还是老年人,也不论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最好每年做一次体检,重要的是要保持体检的连续性,不要中断,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特别是隐性冠心病,防患未然。
6.积极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有这类疾病的人特别是合并动脉硬化者,要多留意自己的身体状况,最好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酒,避免长时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出现心绞痛或心律失常要及时医治。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