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 业务合作 | 联系方式



评论



分享

旧时对煤窑的别称

2006-01-02   来源:安全文化网    安全文化 > 安全交流 > 正文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

  煤窑一词,其意不言自明,是历来多数人约定俗成的称呼。但是由于各地语言习惯的不同,以及对煤窑观察角度的不同,因而除"煤窑"这一称呼以外,还别有一些另外的称呼。这里举例加以说明。

  炭洞、煤洞、煤硐      光绪《永川县志》载:"踏蹄沟,有数炭洞。......又龙荡沟亦有数炭洞"。"白马寺,迤逦交壁山界,此山横亘百里,......山腰多炭洞,掘土数尺即得,便于他山。"有些煤窑则被直接称为洞。洞的称呼在南方一些地方志中多有出现。硐与洞在这里是一个意思,指窑洞、矿坑,故有些地方又称煤硐。

  炭 、煤 即窑。  四川《合川县志》载:"邑东华银(莹)山,众山之尊。由三汇坝上行六十里至顶,多矿质。......木龙洞一带炭 林立。其厚不可言状,火力之雄,小炭必和以黄泥始能烧。"

  煤槽、炭槽   《重修彭山县志》载:"楼子山有煤槽"。《三省边防备览》上讲:"山腰开煤洞、煤槽取煤,用四轮小车推载坡下。"

  煤窿 《大竹县志》载:"凿煤窿者,往往由下而上","煤窿形成分顺槽、斗挡形两种。顺槽煤窿在山凹之间,斗挡煤窿在巨壑之下。"

  门子 《宣汉县志》:"炭窑,一呼门子。"

  煤窠、炭窠 窠有穴之意,故煤窑又称炭窠,特别是陕西铜川一带此称呼较为普遍。民国《同官县志》卷二上讲:"旧称煤矿为炭窠也。"在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当地煤窑主曾联合制定了一份煤窑规定,称之为窠规,并刻在石碑上。碑文云:"近来人心不古,不安本分,妄生事端,失窠正规。"又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同官县令告示碑》上也讲:"同邑(铜川)山多土瘠,无恒产者皆指炭窠为生。因窠多人众,屡奉上宪饬令严查。......如有来历不明及窠主刻苦工人等情,即随时禀究."

  煤厂、炭厂 这个名称比较普遍。厂是劳作的地方,所以清代晚期特别是民国时期,不少地方把煤窑称为煤厂或炭场。如民国《汉宣县志》上就有"炭厂情形"一节,专门讲了该县煤窑内的生产、经营和劳动组织等方面的情况。又如《续修建水县志》卷二讲?quot;矿之属为煤者,有马坊后山之煤厂,在县西四十里。"应该注意的是,有些地方把制售煤球、煤砖或出卖煤炭的地方也称作炭厂、煤厂,这需要加以区别。
煤窝 这是少数地方的称呼,在地方史志中出现较少。这里"窝"即洞的意思,煤窝即煤洞。据清康熙《重修靖远卫志》卷一记载:"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春三月,煤窝火触人,死者三人,其一人雾气提起数十丈,坠地手足俱碎。"

  煤宕 这种称呼极少见。宕在古代有石矿的意思,这里是借用其意。个别地方志中称煤窑为煤宕,将领取采煤执照,办窑纳税的窑户称为宕户。
  煤窟 窟有洞穴的意思,称煤窑为煤窟是有道理的。但挖煤人自己绝少称煤窑为煤窟。有的文人在诗中使用煤窟这一称呼。

安全文化网 www.anqu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