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隐患,就是事故尚未发生时的可能因素。就电力企业而言安全隐患包括:“设备”(设计,制造,使用)隐患,“人”(心理与生理素质、安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的隐患,管理(制度,效能的发挥)隐患,生产环境的隐患等。隐患不存在大和小之分,隐患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成,小可以变为大,进而演变成事故,这是由事物的因果关系决定的。
古人所说的“隐患猛于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的就是隐患的危害性,事实上只有当事故发生的时候人们才感到隐患是多么可怕。对于电力企业还是任何生产企业而言安全隐患决定生产力,决定效益,决定企业形象。安全隐患也是我们电力企业的短板,也正于管理学上的木桶理论所说的,木桶装水的多少取决于短板,由此可见惟有加高短板才可以提高企业生产力和效益,才能改善企业形象。加高“短板”即控制安全隐患,消除安全隐患。
众所周知扁雀是古代名医,一日魏王问他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扁雀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自己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所以医术以长兄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由此可见古人很早就明白了“超前预防为上,事中管理次之,事后补救为下”的道理。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企业安全管理,即要想控制安全隐患就必须走超前预防,超前控制的路子,这也正符合安规所要求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其中,“隐患险于明火”就是要我们认识到隐患相对于明火而言是更危险的要素。“防范胜于救灾”其要说明的是在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生产的方法论上,事前的预防及防范方法胜于和优于事后被动型的救灾方法。因此,实现安全生产最关键、最重要的策略,是要从隐患入手,积极、自觉、主动地实施控制隐患,消除隐患的战略。控制和消除隐患也就预防了事故的发生。因此,我管理为隐患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实现安全本质化。
预防和控制安全隐患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还必须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以下就针对怎样控制不同的安全隐患笔者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控制“人“的隐患
所有的安全隐患中有以“人”的隐患最为重要,人的意识决定行为,而行为反过来影响意识,意识上的错误带来的是错误的行为——即不安全的行为。
针对"人"的多种不安全行为,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事故隐患的发生,可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采取有效方法努力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除常规的岗前教育方式外,可以搞一些新的形式,如:①建立部分岗位职工与其管理干部实行安全生产互相监督的机制;②通过让事故责任者和负事故领导责任者讲述酿成事故前的想法和发生事故后的亲身感受来教育当事人和他人;③让部分岗位职工轮流当一天安全员,以切身体会事故隐患控制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等等。
(2)必须在班前班中注意观察职工的思想情绪变化,以防止作业人员因家庭困难或其它原因导致作业思想不集中,从而形成事故隐患。这就需要职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及早发现作业人员存在的不良情绪并改变其工作岗位。
(3)坚持做到"三不伤害",即自己不伤害自己,自己不伤害他人,自己不被他人伤害。如果每一位职工都能真正做到"三不伤害",也就能有效控制事故隐患的发生了。
(4)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责任与各类经济指标挂钩,以强化各级领导,广大职工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使广大干部职工逐渐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从而减少乃至杜绝"人"的隐患。
(5)除了以上的措施以外还要针对具体
二、控制"设备"的隐患
"设备"的隐患是指设备、设施方面的不安全性能的本质性隐患,也就是设备、设施在使用前就存在的一些缺陷。一般"设备"的隐患存在的原因有:⑴先天性工程设计缺陷。一些设备、设施的设计,使人在识别、判断和习惯性动作等方面产生误操作。⑵使用劣质产品。
任何一个生产和操作场所,"设备"始终是人的劳动工具,服从于人,执行人的意志。"人"与"设备"的关系是否协调,要看"设备"本身是否具备适应人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而定。针对"设备"的隐患存在的原因,要控制"设备"的隐患,就必须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性安全,而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性安全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设备、设施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隐患评估的方法,对照隐患评估项目,找出设备、设施的本质性隐患,从而想方设法予以整改消除。
(2)定期对设备、设施、作业工具等方面进行常规性检修保养,从而使其始终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对新购设备结合工厂自身特点研究安全对策,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加设安全装置和安全警告牌予以提示。
(4)杜绝采用劣质产品的现象发生。
(5)在设计设备(包括各种工具)时应尽可能排除诱发误操作的因素,使设备特征等不致使操作人员发生误操作,同时防止对"设备"进行人为性破坏,保持"设备"的安全状态。
三、控制"环境"的隐患
"环境"是指生产环境,它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约束,对于同一生产流程而言,由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所形成的生产环境也就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环境"适宜时,一般不会出现错误的作业行为;相反,当"环境"较差时,人就处于比较烦躁的状态,头脑会反应迟钝,工作则会顾此失彼,极易发生差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部分精密器械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引起环境隐患的一些因素。
影响人的自然环境主要有雨、雪、雾、大风等天气,影响人的社会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当空气中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过大时,会使人产生头晕乏力,注意力难以集中,作业动作反应缓慢或失调等不良生理现象,若人长时间处于此类环境中作业,则将导致职业病或中毒等严重影响作业人员的现象发生,如在狭小场所焊割作业时就会产生大量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2)生产过程中的噪声与振动。噪声对正常工作有干扰,对人体有害,最普遍的是听不清对方的谈话,影响交流,严重时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若作业人员长时间处于高噪声的工作环境中,往往会出现动作失调或误听指令信号引起误操作,从而导致工伤事故的发生。(3)光照问题。任何作业都是在光照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有足够的采光或照明,可以使人舒展开朗,减少操作差错,提高生产速度和质量。如果光照不良,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能见度低的昏暗光线使人无法正常开展工作,更易出现误操作,而光线过分刺眼时又会损害人的眼睛,使人产生目眩,无法看清作业场所的严重"环境"隐患。
所以要想控制“环境“隐患就必须要营造一个好生产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电力企业在安全劳动防护,在生产场所环境设施方面舍得投入,领导者和管理人员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关心、爱护职工,营造一个和谐生产氛围。
另外电力企业所在地的大环境如政府行为,经济条件,人文素质等造成的隐患,就拿违章建筑所造成的安全隐患来说吧就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这里面有政府作为的问题,有电力企业和政府协调的问题,有老百姓的安全意识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电力企业只有和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好取得他们的支持,另外还要坚持不懈的作好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宣传工作。
四、管理的隐患
管理的隐患是指管理制度的缺失,管理所发挥的效能不到位,管理者的素质、意识低等造成的隐患。控制管理的隐患首先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要针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订各种补充措施。其次要严格落实各种规章制度,通过制订激励和惩罚机制等措施来保证规章制度的落实,通过不断创新思路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如笔者所在的公司就通过制订“重点安全工作逐级确认制“即指各级负责人对上一级要求完成的各项安全重点工作进行从“签字知晓—存档备查”的过程,便于各岗位明确职责,贯彻落实。另外还要对各级生产单位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进行思想,管理技能,安全技能等方面进行教育培训。
总之,事故隐患无处不在,如不加以控制随时可能爆发事故。在电力企业内部,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操作工人,每一位职工的言行都会给企业安全管理带来不同的效果,所谓"严是爱、松是害、放松管理事故来",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所以我们每一位职工,包括管理人员,在电力生产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控制事故隐患,同时,还要督促周围的作业人员遵章守纪,做到生产全过程的安全,惟有如此,事故隐患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并最终被消除在萌芽状态中,真正实现"防患于未然",取得安全和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