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浅谈打破校园路口交通管理“瓶颈”的几点思考与对策

2014-12-19   作者:胡云涛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交通事故伤亡的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全国每年有2万多名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伤残、死亡,其中校园门前路口交通事故占了30%以上,频繁的涉校交通事故显然已成为未成年人的头号“杀手”。

  近年来,校园交通受多方因素影响,涉校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尽管交通管理部门不断加强校园门前路口秩序整治,但始终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发生在校园路口的学生交通事故屡见不鲜。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几组全国各地的涉校交通事故案例。

  〖案例1〗:沈阳皇姑区某学校门前交叉路口,一辆公交车将走在斑马线上的一个小女孩撞倒,速度仍未减慢的公交车从小女孩的身上轧过。。。。。。

  〖案例2〗:沈阳第11中学门前一辆由北向南行驶的红色拉达车快速行驶将放学回家的6名学生当场撞倒,一名学生被撞飞至迎面的另一辆汽车挡风玻璃上,另有一名学生趴在拉达车的车玻璃上,拉达车肇事后在距离现场几百米处被几辆车截住。

  〖案例3〗:河南洛阳市第54中学门口,一名7岁小学生过马路时不幸被拉沙车卷入车轮下

  频繁的校园路口交通事故很大程度反映出了校园交通管理上存在的漏洞,面对一起起触目惊心的学生交通事故和一个个过早凋零的幼小生命,在哀痛之余,作为交通管理部门,应及早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找出校园路口学生交通事故发生的根本性原因,为学生建立起安全交通防护体系,坚决彻底杜绝校园门口交通事故的发生。

  笔者以此为话题,来谈谈建立校园路口交通安全体系打破管理“瓶颈”的几点思考与对策,希望同仁指正,以便更好地完善校园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最大可能杜绝涉校交通事故的发生。

  •校园交通事故“频仍”原因探析。

  (一)、学校管理因素。

  我国《道路交通法》第六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纳入教育的内容,学校有义务和责任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养成良好交通行为习惯。目前,不少学校不可谓不尽心尽力加强学生的交通教育管理,也能够严格督促学生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教育培训方面也花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是,却无法形成一个长效教育管理机制,大多数演变成一种短期行为或阶段性行为。究其原因一是学校根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以学习为主,教学任务繁重,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使交通管理长期化、长效化;二是在侥幸心理因素支配下,存在一定的麻痹心理,认为学校定期举办交通安全教育培训课,学生可以认识到安全交通的重要性,能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三是每天放学都是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出行,且上学、放学有家长接送,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很小,因而忽略了把交通安全意识抓日常养成、抓长效的重要作用,无形中给事故发生间接埋下了潜在隐患。

  (二)、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是学生在接受交通安全教育的一个最直接的、良好的学习平台,亲属的先天教育优越条件是促使孩子最容易接受和消化受教育知识的良好因素。但是,大多数家长最关注的仍然还是学生学习成绩方面的优劣与否,潜意识当中交通安全仍然还不是家长心目中的“最大值”,除了偶尔的口头提醒出行要注意交通安全之类的话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校园依赖症”,认为孩子在学校,校方会进行教育管理,久之形成了想当然的心理暗示和行为习惯,直到事故发生才会引起高强度的重视,但是,生命只有一次,一旦悲剧发生一切均晚。

  (三)、不良风气因素。

  不可否认,社会负面因素也是造成涉校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高科技化和便捷视觉带来了诸多影视剧、动漫“冒险、英雄”主义色彩的不良风气出现,不少中小学生模仿动漫中的卡通人物穿滑冰鞋横冲直撞在大街小巷或一走出校园便耍“酷”在车多、人多的沿街公路上滑行,导致险象频生。客观反映出社会监管力度有限或监管无力,学生因年幼无知或叛逆性格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极大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只觉得刺激好玩,以至撞伤行人和被车碾压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有些7、8岁乃至更小的小学生喜欢穿着滑冰鞋在校园门口道路上以滑代步,或穿行公路上,根本无视交通警察存在,当着交警的面迅速“一滑而过”,交警又不能够去追赶阻止,由此加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四)、城建规划因素

  目前,城市建设规划偏向于地域经济发展最大化,过于强调经济领域发展而忽略道路设计和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国省道、城区主干道大多宽敞通达,但学校门口道路设计大多数却不合理,有的路面窄小,有的路口对接不畅,有的地理位置布局繁杂,以于都二中、实验小学校园口道路为例,于都二中校园门口道路前与马子口及后与古田中路衔接,学校公路正对面是分布零散的老商业街住宅区和东西两个大菜市场,二中学生人数达5、6千人,后面还有个实验二中3、4千人,加上其他行人每天每小时道路人流、车流量数以万计,每到早、中、晚上下学时间便出现拥堵现象,车辆无法走动,人群挤作一团,道路交通通行环境十分恶劣;实验小学校园门口道路则更加小而窄,小学正前方是于都一中校区,左、右是大片住宅区,加上学生家长接送学生均开车,在本以狭小的道路边停车等待接送,导致校园门口道路每到上学、放学显得异常拥挤不堪,从而为校园门口交通埋下了极大隐患,城建规划部门在设计上的不科学、不合理性是造成这些拥堵“乱象”的首要因素。

  (五)、安全设施因素

  道路交通设施的完善很大程度可以起到提醒和预防交通事故发生的积极作用,例如在校园周边设置完善的警告、限速、慢行、让行、人行横道等交通标志及交通安全设施,但是,有的学校门前道路警示提示设施仍然还欠缺,有的人行横道破损未能及时进行补划。同时,校门口交通安全设施的完善与否绝非学校单方面能力所能保障。目前,在校园路口道路,我们可以见到不少警示牌和限速标志,但对于道路上飞驰而过的车辆来说,这些只是起到象征性作用,达不到减速慢行的实质性要求,其威慑力远远不够,反观那些校门口配备交通信号灯或移动信号灯的学校,发生率明显较低。

  因此,相关责任部门应当联合行动,静态与动态执法相结合,完善交通信号灯设置,加大执法力度,尤其是要严格促进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以此最大限度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六)社会监督因素

  一直以来,交通管理工作都是交警一家在“单打独斗”,从管理层面上而言力量极其有限,只有遇重大活动和迎检工作时才有其他单位共同执法,联合行动。力量的薄弱很多时候造成警力非常紧张,出警力度受到制约,以于都大队为例,于都全县现有总人口约1294213人,城区人口约30万,各类中小学校40多个,城区学生人数7万余人 ;大队现有正式民警职工86人,交通协管员136名,管辖地域非常宽广,执法警力极其欠缺,执法延伸面长,有限的警力除了保证日常路面执勤执法工作外,无剩余警力覆盖全县中小学校管理,因此客观上制约了校园交通管理方面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而县其他职能部门也只是“权责所限、各司其职”,不能很好地形成联合治理的大格局,造成了时而管、时而不管的“断层”现象,无法形成社会齐抓共管、共同监督的大格局,校园道路交通社会监督管理体系非常薄弱。

  •打破“瓶颈”,做好校园交通管理工作的几点对策。

  综合以上问题点,笔者就校园交通管理现状总结几点意见与建议,希望建立校园路口交通安全体系,全力打破校园道路交通管理“瓶颈”。

  (一)、政府支持,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大格局。

  交通教育机制的完善是改进和推动学校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一个必由之路,要改变宣传教育靠单一进学校上几次课、展出事故展板、播放教育警示片、散发宣传资料等老套、单一的模式,要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多角度、多视野、多形式开展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学生交通安全培训,使之形成长效和常态管理,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前提是取得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政府作用下,形成集各单位派员参与、交警主导的大教育格局,一是政府牵头,根据“五进”宣传活动要点,成立学校交通“每周一讲”教育培训小组,由教育、交通、安监、交警、公路等多家单位联合组成,制定交通安全培训教材,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培训教育活动,并坚持每月组织一次教育培训总结会议,找出问题及时改进问题;二是实行“问责”制。建立“三位一体”问责机制。成立从“政府负责部门——学校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小组——学校负责人”问责制,达到“责任到人、问题到点、教育到位”目的,切实形成工作压力促进实际动力,全面确保交通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严格、高效进行;三是把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并入教师教育工作考评和交警年终工作考评中,实行教育与交通管理并轨并重进行;四是建立“学校、家长、社会”三维立体一体化管理格局,形成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管理“无缝隙、无漏洞、长效化”进行。

  (二)、完善设施,不断强化校园周边交通安全几率,筑牢校园安全防护网。

  针对有些校园路口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校园门口标牌标志缺损及人行通道标识模糊的现象,交警部门要定期组织专人全面排查各校园周边交通安全设施,对残缺、破损的各类警告、限速、慢行、让行、禁停等交通标志一一进行梳理登记,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基础实、台帐全,并逐级进行上报,协调有关部门限期维修、更换、完善和迅速落实解决,并要提请责任部门进一步完善校园周边道路交通设施的规划,提出细化措施并及时进行整改和完善,避免道路交通存在漏洞和死角。

  同时,针对校园门口车流量较大、过往车辆车速较快的实际,要在校园门口路段安装电子智能化、信息化设施,强化监控能力,这也是目前交通管理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有效缓解交通事故的一个手段,在此基础上,实行配套同进,做齐备全减速带、隔离栏,进一步强化校园路口安全通行能力,最大限度消除学校路口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不断强化校园交通安全几率,全面筑牢防护网,逐步改善中小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环境。

  (三)、合理布局,把校园道路规划纳入城市建设轨道,满足校园交通现实需求。

  笔者通过深入调研,体会最深的就是校园道路路网结构问题,总体印象是不合理也不科学,校园路段道路通行效率低。以于都为例,于都二中、三中、五中、城小、附小,这些学校面临的一个共同点的问题是:“店面林立、路摊众多、住宅包围、通行拥挤”,这不仅仅是于都校园周边“乱象”,也是其他地区面临的同样问题。这些学校选址随意,道路、路口设计先天不足,断头路、畸形交叉口多,导致路网不能充分利用,道路通行能力下降,形成堵塞。再是占道经营现象严重,如于都二中、实验小学校门口道路边沿各种小摊贩占道现象严重,一旦高峰时段学校路口和周边道路就立即出现拥堵,城建规划在校园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家长接送学生的停车需求,没有设置专门的停车泊位,从而引发交通拥堵与混乱。因此,城市建设规划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学校周边环境实际。一是充分听取交警部门、教育部门意见与建议,科学筹划,合理布局,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使规划趋势向便捷化、人性化看齐;二是力主形成政府主导,发挥政府作用,督促城建规划部门对校园周边进行全面改造,全面拓宽校园道路空间;三是校园道路交通建设应紧跟城市建设步伐,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重新选址,或扩建与改造并重进行,解决根本问题,切实满足校园交通现实需求。

  (四)、强化力度,严厉打击涉校交通违法行为,提高校园交通安全指数。

对涉校交通违法行为严厉打击是强化校园路口安全交通的一个有力手段,要不断改善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秩序,维护学校师生出行安全,确保辖区校园周边的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一是要针对校园路口及周边交通安全形势,科学安排警力,加大集中校园口通行路段、校园周边道路整治力度,并确保把校园交通管理纳入交通管理制度化和常态化进行管控;二是针对学生上学、放学重点路段、时段和交通事故易发、交通秩序拥堵混乱的特点,联合有关部门多层次、常态化对在校园周边摊点占道经营行为进行整治,全力加强校园路口及周边交通秩序的管理;二是加强校车管理,对校车超员、驾驶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报废车辆接送学生以及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等非客运车辆接送学生的一律依法严肃处理。三是要做好校园路口交通秩序维护,充分依托“护学岗”优势,在学生上下学时间段,认真落实“定人、定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