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因受潮而引发的集装箱火灾事故

2009-05-25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案情介绍]  1999年7月25日,一场强台风袭击南方某大港,港区集装箱堆场出现大面积积水。管理人员发现在地势较低的C13区有8个危险货物集装箱,其中5箱的箱内货物为二氯异氰尿酸,4箱为硝酸。于是立即组织转栈,转往地势较高、不易积水的D03区。两天以后,天气转晴。7月31日凌晨,管理人员发觉堆放在D0306的集装箱突然冒烟,并且很快燃起大火。当即向生产指挥中心报告,数分钟后消防队赶到,这时,8个集装箱先后不同程度出现冒烟后起火燃烧。港务公司立即起动应急救援系统,组织机械将该堆场的其余集装箱转移到安全场所,同时由消防队用大量的水对着火的集装箱集中喷射。二小时后,火灾扑灭,这8个集装箱全部毁损。

  [事故原因分析]  此起事故由停放在D0306位的集装箱开始,先后涉及其余集装箱,其火灾发生的过程都是:先冒烟雾,在较短的时间内烟雾加剧,继而冒出火光,期间可以听到有大量气体自集装箱门处溢出的声音。当集装箱被大火和浓烈的烟雾笼罩后,出现沉闷的爆裂声,事后证实是集装箱内急骤膨胀的气体顶开了集装箱门的声音。整个过程表明,事故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其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不是瞬间完成,因而并非危险物品爆炸事故。

  首先着火的集装箱装载的是二氰异氰尿酸,联合国编号2465,属第五类•氧化剂。由于它的有效含氯量达到58-64%,因而属于强氧化剂。工业用途为杀菌剂和漂白剂,为白色结晶粉末固体,吸收水份会发生潮解。二氯异氰尿酸本身不燃,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会着火:一是遇大多数有机物、易氯化物、易氧化物;二是遇铵、铵盐、尿素等氮化合物能生成易爆的三氯化氮;三是遇水易发生水解发应,生成易爆炸的三氯化氮。从该集装箱出事故的过程来分析,没有证据表明有其他化学物质与其发生反应的可能,而该物质受潮水解产生热量引起燃烧的可能性较大。

  二氯异氰尿酸是发货人送货到集装箱货运站装箱后,送进港区的。这期间正是台风来临的时刻,该地区连续数天下雨,因此,货物包装件在集装箱内受潮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导致货物在集装箱内受潮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货物被雨淋湿的情况下装箱;集装箱在接受货物积载时处于非干燥状态;由于昼夜温差在集装箱内出现汗湿凝结水;集装箱在暴雨中进水。上述四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其中因台风到达伴随着暴雨造成堆场积水,加上集装箱箱门水密性存在缺陷而进水尤为严重。据事后对其他集装箱开箱检查发现,有相当一部份箱体的箱门水密性都存在缺陷:密封条变形或部分脱落的现象较多,因而造成箱内进水。

  二氯异氰尿酸的包装,根据《国际海运危规》的要求:“袋类(5H3、5L4、5L3和5M2)只允许装在封闭式货物运输组件内”。在积载方面要求:“尽量合理可行的保持干燥”,该批货物包装的生产和使用经过商检部门的检验和鉴定,并且出具了“出境货物运输包装性能检验结果单”和“出境危险货物的运输包装性能鉴定结果单”,因而是合格包装。然而不能排除的可能性是:货物包装在装箱时出现破损。

  综合上述的分析,关于事故原因的结论是,由于气候等自然因素,造成集装箱内货物处于水湿状态,二氯异氰尿酸在受潮情况下出现分解,并放出热量。在集装箱内这些热量不易散发,加剧了局部货物温度升高,从而使化学反应变得更加剧烈。当温度上升到200℃时,该物质发生自分解反应,释出含有氯气等有毒气体的烟雾,能对人造成伤害,同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发火灾。当处于D0306位的集装箱着火后,大量的热辐射使周围的集装箱卷入大火之中,其中积载硝酸的两只集装箱,盛装硝酸的包装容器是塑料桶,在高温烘烤下很快变形,硝酸自容器内泄出,硝酸本身不燃,但是当其与金属粉末、电石、硫化氢、松节油等发生反应时会引发爆炸,与可燃物、还原剂和有机物(如木质、棉花、稻草、棉纱等)接触会发生燃烧。集装箱的内壁出现锈蚀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与硝酸接触后引发燃烧,井散发有毒的气体。

  [案例评议]  当意外事故发生时,这个港口的应急救援系统就很快启动,救援人员和机械在短时间内到位,将这个堆场上没有着火的集装箱抢运到安全地区。救灾工作同时展开,消防水龙喷射的水柱在整个危险区域组成一道道水幕,有效地抑制了火灾的蔓延。整个过程相当合理,役有人员伤亡,财产没有进一步损失。这是一次成功的抢险救灾。在事故发生后的调查阶段,港口人员积极配合有关方面组成的调查组,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做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并且从港口管理的角度找出差距,尤其是对于天气突变条件下危险货物集装箱的仓储要求,制定了改进措施。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