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故经过
2004年7月8日上午,石油二厂南蒸馏车间工艺二班接班后,装置运转正常。9时12分左右,减压塔底抽出泵P118A出口阀上部直管段(阀后)突然破裂,喷出的370℃的高温减底渣油遇空气自燃着火(此时泵出口压力1.4Mpa,正常工况),将在4#泵房内正在巡检的班长孙锋功和司泵工曹冬梅烧伤。操作室人员宋涛看到4号泵房着火,立即拨打119报警电话,并向车间领导和厂调度报告。消防队9时14分接警,9时15分到达事故现场,按照消防灭火预案展开灭火战斗,根据现场火势情况进行紧急隔离,控制火势蔓延,9时26分将火扑灭。与此同时当班员工按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紧急停工处理,切断着火物料控制火势。二厂和车间领导及相关处室人员分别立即赶到事故现场,抢救受伤人员,指挥紧急停工。“120”救护车接到报警后也迅速到达现场,将两名伤员送往医院,班长孙锋功在送往医院途中由于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司泵工曹冬梅双臂受伤,烧伤面积为29%,直接经济损失3.16万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
抚顺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组成的事故联合调查组,经过2天的调查,形成了《关于石油二厂孙锋功死亡事故的调查报告》。经事故联合调查组和公司有关领导、专家对事故的现场勘察和调查分析,确定事故原因如下:
(1)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石油二厂南蒸馏装置4号泵房减压塔底抽出泵P118A出口管线突然破裂,370℃的高温减底渣油喷出,遇空气爆燃着火。
(2)该管线是1980年装置改造时更换的,1995年由于装置管廊改造,该条管线更换了74米。但是竖管段没有更换,后对该段管线增加了外套管,却并没有记入设备档案。2004年装置大检修按规程规定又对该条管线进行了检测,经过实际检测发现水平段DN200线局部有减薄现象,按照规程要求又进行了扩检,弯头及竖管段也进行了检测。发生爆裂的竖直管线的上部检测一点,未发现减薄,就没有继续扩检,由于按比例抽检,海泡石保温层没有全部拆掉,因此未能发现竖直焊缝。从中暴露出本次检修存在以下问题:⑴检测时检测点过于集中,开裂部位未在抽检范围内。⑵没有剥掉保温进行外观检查。⑶石油二厂自2002年开始加工俄罗斯原油,经过分析硫、盐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对设备的腐蚀影响尚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剧了设备、管线的腐蚀。
(3)在管道检查和检测上存在漏洞,该管线按规定于1999年和2004年都进行过检测,但始终没有检查该竖管,由于档案没有记载,加之专业管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没有查出管中有管,未对该部位提出强检要求,最终未能有效消除事故隐患,直至造成管线爆裂,这是造成该事故的根本原因。
三、防范措施
(1)按照“强三基、反三违、除隐患、保安全”的要求,通过剖析事故的原因,抚顺石化分公司立即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排查全公司压力容器、压力管道隐患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全员排查事故隐患,突出按工艺流程查;按设计规范查;按监察规程查;按介质危害程度查;按材质查。复查所有已检测过的管线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全面、是否具有代表性,要提高检测覆盖率,对易腐蚀、易沉积、易结晶结垢、长期受冲刷的管道、设备进行重点检查和监测,举一反三,确保设备达到安全使用要求。
(2)加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安全法规培训和业务学习,做到逐级培训,逐级考核,全面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强“三基”要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入手,切实抓紧抓实。
(3)进一步加强设备管理的基础工作,请回本岗位已退休的老同志帮助完善设备档案,补全检修改造设备记录,所有设备、管线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4)进一步落实各级领导、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贯彻安全生产工作“五严”、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及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努力做到“安全生产制度人人知道,装置隐患部位人人清楚,应急防范措施人人掌握”,营造浓厚的“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安全文化氛围。
(5)把此次事故传达到每名员工,吸取事故教训,稳定队伍,稳定生产,针对此次事故,动员全体员工举一反三,进一步排查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关键生产装置、要害部位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和管理上的漏洞,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