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月至1999年10月间,广东省连续发生了东莞石碣镇东聚电业有限公司二厂“1·23”特大火灾、深圳市智茂电器制品厂“6·12”特大火灾、广州市白云区竹料镇永发购销综合店“10·9”特大火灾、增城市石滩镇马修村鸿成皮具厂“10·26”特大火灾等四起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这四起火灾造成了65人死亡,29人重伤,分别为该年全国同类火灾总数的28.6%和33.9%。特大火灾的发生不仅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而且在国内外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火灾的发生固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增加,物流的频繁,火灾有增加的趋势。但这并不是说在火灾面前人们是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尤其是对于遏制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通过认真分析以往事故的经验教训,总结出普遍性的问题,并有效地运用于同火灾的斗争实践,人们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一、分析上述几起群死群伤特大恶性火灾事故,有以下共性:
1.从火灾发生的区域分析,都集中于城郊和乡镇。一方面,因为现有的消防力量还难以完全顾及到这些区域,这些地方就成了消防监督的薄弱环节。灾前难以有效预防,灾后又不能及时扑救。例如:发生“10·9”特大火灾的广州市白云区竹料镇永发购销综合店,位于距离公安消防中队21.7公里的城乡结合部,市政消防水源未敷设到。接到报警,消防队花了24分钟赶到时,火势已蔓延开来。现场附近没有充足水源,又直接影响到灭火救援工作的展开,大火最终酿成了15人死亡的悲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化脚步加快,城郊和乡镇集中了大量的工厂企业,人员和物资高度集中。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在城郊和乡镇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很大,容易导致群死群伤和财物的重大损失。
2.从发生火灾企业的经济类型分析,都属外资或私营企业。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甚至把消防监督也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给简化掉了。广东省外资企业众多,民营经济发达,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这种政府行为的产物。企业本身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又有意无意地逃避了有关部门的监管,火灾频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3.从产业结构分析,都为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培养引进了一大批高新企业。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我们引进的众多“三资”企业和鼓励发展的民营企业中,大多数是像“三来一补”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家庭作坊式企业。此类企业的共同特点是生产自动化程度低,以手工操作为主。在生产过程中,有的还大量使用易燃易爆物品,而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防火防爆措施和用火用电管理制度却不完善。这种状况决定了在这些企业中易发生火灾,易导致群死群伤。
4.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普遍较差,遵守国家消防法律法规的观念淡薄,经营者只要利润,不要安全,员工只顾赚钱,不顾生命。1999年发生的四起特大火灾造成如此多的人员伤亡,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这些企业,安全责任制不落实,生产组织混乱,消防设施缺乏,没有设置必要的疏散指示标志,疏散通道不畅,安全生产条件根本不具备。在利益的驱动下,也有人敢于铤而走险。企业的员工没经必要的培训就上网,既不会有效预防火灾,也不懂如何及时处置,自防自救能力低下,一旦发生火灾,连自己的生命也保不住。如:增城市石滩镇“10·26”特大火灾,共造成20人死亡,9人烧伤。如果其中有一名员工懂得关上房门,不让有毒气体进来,又如果有一名员工会用身边的铁锤打烂通向阳台门上的小锁,就可以安全逃生。而该厂员工连这些简单的自救方法也不会,结果这么多人被困在房内,活活被熏死。其它火灾案例也暴露了同样的问题。
二、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为了有效预防为火灾,尤其是遏制群死群伤恶性事故的发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
1.延伸消防管理的触角,完善消防监督网络。当前的实际状况是消防力量多集中于城市区城,郊区、乡镇和农村等火灾的多发区域,消防力量往往薄弱。为此,当务之急要把这些区域尽快纳入到消防监督管理网络中来。要做到这一点,依靠现有消防机构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多条腿”走路。
(1)充分发挥基层公安派出所有人多面广、遍布城乡的优势,消防安全监管死角。早在五六十年代,派出所就承担了防火的职能,后来这一职能随时间推移慢慢淡化了。1998年公安部36号令《消防监督检查规定》重新明确公安派出所应当对居民住宅区的管理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和上级公安机关授权管理的单位进行消防监督检查。针对当前的火灾特点,广东省于今年出台了《广东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对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的职责和权利加以具体化。省公安消防总队正着手对派出所领导进行消防业务培训。广东省现有3千多个派出所,随着这几千个派出所逐渐担负起消防监督检查的职责,像城郊、乡镇、农村这些消防力量的薄弱区域和许多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都会纳入消防监督管理范围中来,对预防火灾,遏制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2)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提高抗御火熔炉的能力。据前两年的统计数字显示,广东省1.2万名消防人员(含地方编制公安消防人员),83.2%分布在地级以上城市。在120个县城中,有67个只有一个中队,且人员在20人左右,还有14个县没有消防队。消防力量不足,分布又极不平稀是当前的现状。在国家不可能一下子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发展现役消防队伍的情况下,利用地方的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其它消防组织,是改变当前消防力量不足被动局面的有效举措。近几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像东莞、佛山和中山等市,基本上镇镇都已建有消防队。这些队伍主要有三种组建模式:一是合同制的镇办村办专职消防队,二是地方公安制的镇办专职消防队,三是合同制的镇办村办多功能消防队。这些队伍的出现有效弥补了现役公安消防队伍力量的不足,对于迅速扑救初起火灾,防止小火变大火,减少人员财产损失起到很好作用。如:中山市近六年来投入几千万元发展地方公安专职消防队,在扑救火灾中抢救财产近6亿元,解救遇险人员300多人。该市1998年实一国内生产总值249亿元,比1993年增加2.6倍。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火灾事故有所下降,1993年以来没有发生群死群伤特在恶性火灾事故。又如东莞市桥头、清溪两镇,自1989年底建立专职消防队后,火灾事故和损失明显减少,投资环境和到改善,受到外商的好评。
2.从提升产业结构出发,鼓励开办高新企业,限制技术含量低、安全生产得不到保障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从政策导向上保障消防安全。无论是引进外资,还是引进内资,安全生产都要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认真加以考虑,不能以牺牲安全的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如果经济发展了,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却下降了,这样的增长是没有效益的增长。近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类似于打火机厂、烟花爆竹厂等高火灾危险性的行业有从国外向国内、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转移的趋势,对此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时,要引导民营企业多采用先进安全工艺,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税收和融资政策方面予以相应体现,以经济利益的力量来推动产业结构的提升,从而最终起到保障消防安全的目的。
3.切实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责任制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安全措施,消防法对此有专门的规定。好的措施责在落实,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作表面文章,而必须结合到消防安全的每一个环节,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领导要切实担负起“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的责任,不要在了了事故之后才想到采取弥补措施。主管消防工作的领导不能责任书一签了之,万事大吉,要多关心支持消防工作,杜绝对消防执法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好自己的监管职能,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克服互相推诿,或超越本部门的权限进行执法活动,做到“谁主管,谁负责”。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是预防火灾的关键,应当按照消防法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履行好各项消防安全职责,层层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奖罚分明。
4.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推进消防工作的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是普及消防法律法规,提高全民消防意识,促进消防工作社会化的必由之路。消防宣传既要让群众了解发生火灾的情况,也要宣传消防法律法规,传授防火知识和逃生技巧等内容。人们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了,人为的火灾事故自然会减少,也会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消防宣传教育要牢牢抓住消防安全责任人和青少年两个重点对象。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一般保持相对的稳定,而其中的员工不仅数量众多,且有较强的流动性,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教育培训有一定的困难。首先抓好消防安全责任人的教育培训,然后通过他们来教育培训全体员工,来做好企业的消防工作,就抓住了事物的核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体,抓住了他们就等于抓住了消防工作的未来。近些年,广州市消防部门坚持不懈地抓好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的教育培训,还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在青少年中间消防知识竞赛,社会反响强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加强消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在当前消防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必须重视消防人员身自素质的提高,向素质要警力。一方面,要非常重视业务的学习。只有精通业务知识,不断分析,不断思考,才能及早掌握火灾发展趋势,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也可减少由于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带来的先天性的火灾隐患。其次,要加强消防队伍职业道德建设,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良好的职业道德非曲直公平、公正执法,防止权钱交易、徇私舞弊的思想基础,只有这样才会自觉按照国家的消防法律法规来开展消防执法工作,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总之,消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为了有效预破拆除等各项工程,至今无一起特种作业事故发生,表明此种管理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行之有效。
3结束语
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严格规范化管理,一是严格筛选、正规培训,保证了从业人员的高素质;二是班长责任制把住了上岗前的按全关;三是安全监察部门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和不定期检查、跟踪监察,堵塞了运作环节中的漏洞,此种方式对类似我处这样的单位解决特种作业事故的发生能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