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危险化学品火灾发生原因的调查纪实:究竟是谁放的火

2005-12-01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引言(1)

    2002年,大家都说湘西某市油漆场交上了好运。多年销路不畅的油品,如今一下成了市场上的销货。到8月份喜事更是接二连三,产量、利润均创建厂以来的最高记录。借“八一”建军节风,厂里举办的有史以来最大规划的客户订货会大获全胜……工厂方面初步估算本年度可首次实现利润180万。

     8月5日17时28分,工厂在全市最豪华的大酒楼宴请全市有关部门领导和全厂职工。整个工厂,包括仓库,只留下一个保管员守着。

     18时5分,那边酒宴尚在高潮中,这边那个仓库保管员刚离开厂大门口几分钟,仓库突然起火。等他闻讯赶回时,整个仓库变成一片火海。尽管市消防队员全力扑救,大火足足烧了好几个小时才熄灭。

     这场大火吞噬了整个仓库,其中有第二天就要提货出厂的产品800多吨,还有大量的原料,如香蕉水、二甲苯、松节油、桐油等,损失金额高达百万元。这产品、原料乱放一起的仓库不仅是损失巨大,而且给参加大火扑救的人带来极大的危险。得益于消防队员的正确施救,本次火灾无一伤亡。可说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刚才还在酒席上兴高采烈的人们,望着眼前一片漆黑并散发着难闻恶臭的废墟发呆。有人轻声抽泣,有人自言自语:“就像一场恶梦”。

十有八九的把握:有人引爆了硝化棉(2)

    仓库中央水泥地板炸出一个直径二三米的椭圆型大洞。保管员说,那是原来放2桶硝化棉的地方。经各有关部门现场勘定,这里是最先着火的地方。附近很多居民都听到大火之前先爆炸了一声。大火冲上屋顶之后,又听到另一声猛烈的爆炸。这些证明了现场勘定结果是正确的。

     这场大火发生的时机十分蹊跷,刚好在工厂如此关键的时刻,又正是唯一的值守人员离开的那几分钟。这时只有一家人可能在现场。他们是厂区内唯一的住户。他们的住房离仓库直线距离只有六七十米,中间没有任何障碍物。这家户主就是一年之前调离该厂的前任厂长。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他与工厂上上下下的关系十分对立。后面事实证明,当时火灾初起的现场,最先只有他和他弟弟2人。是他弟弟最先在现场拨打的119报警电话。

     不少的人举出很多例子证明他们有足够的作案动机。还有好些叫人不得不信的作案线索。简而言之,他们具备了作案的所有要素。

     最后确定由公安部门把本次事故当着刑事案件立案侦察。

     有人在打赌“要是没有人点燃硝化棉,世界上的事绝没有这般凑巧”。

我们需要的证据:它在哪里(3)

    公安部门经过一个多月的周密侦察,许多说法、推测、线索均查无实据。例如说引爆硝化棉。那可是地道的“爆炸物”!这连傻瓜也知道是挺玩命的事。直接点火,你就别想再回来。间接的,必须具备点火延迟或远距离控制装备。这么一来,现场总得留下蛛丝马迹呀!挖地三尺,现场“过筛一遍”,可什么也没有得到。

     倒是从仓库旁边山坡上一个小洞里找到2桶硝化棉(非炸药级)。工厂财务凭证与当事人的回忆,一致证明这2桶与仓库中已烧毁的2桶硝化棉,都是5年前为试制新产品而一起购买的。后来新产品没有搞了,这4桶硝化棉一直呆在产品仓库里。由于受到上级安全监督部门多次点名批评,前年就在厂内一山坡上临时挖了一个洞。由于洞小,里放进了2桶。剩下2桶是留在仓库原地不动。

     从刚找到的2桶硝化棉外包装来看,还从来没人打开过。大家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看,里面白色的硝化纤维完全处于干燥膨松的状态,这已经到了燃烧爆炸的临界状态……

     硝化棉,其一般商品“用25%以上的水、乙醇或增塑剂湿润,储存在铁桶内(内衬二层塑料袋封口)”,须使物品永久保持湿润。有关资料证实,干燥的硝化棉是极易自燃爆炸的。而当它含水份超过20%时,用普通雷管也不能引爆。

     照理说,这4桶硝化棉最少也应检查一下桶里物料的湿润状况吧,可5年来其中3桶还从来没开过盖,只有在仓库中的一桶,因有买方要求取样分析,打开过一次。

     这2桶才找到的硝化棉,成为工厂在危险化学品管理方面出现了重大失误的铁证。

在最后一个良机面前:他们又迷糊了一回(4)

    如果在新购进一种化学原料时,有关人员能查一查该原料的安全使用保管资料,并照着实行,就能少出许多不该出的事故。例如这硝化棉,它就是一种相对不稳定的化学物质。其本身就具有缓慢的自行分解倾向,在分解同时能自动催化,加速分解,最后导致燃烧爆炸。硝化棉在生产过程中必须用药剂对它进行安定处理,使它的自行分解变得更慢一些。

     安定处理状态良好的硝化棉,只在温度达到180°C以上时,才能爆炸。反过来说,当爆炸发生的温度远低于这个数,就说明硝化棉的安定性变坏了。这时的硝化棉已不能保证安全使用、贮存了。不言而喻,硝化棉的安定性是个至关重要的指标。

     就在出事的3个月前,工厂为积存多年的硝化棉找到了一具买主,对方是一家国有中型企业,提出先要取样品分析。通过取样分析之后,对方不肯要了。负责联系此事的生产技术科长,他有一个很出名的外号,叫“迷迷糊”。他回来向厂长汇报原因:“这硝化棉什么温底了,只104°C了。”新调来的厂长情况不太熟悉,也就糊涂听来糊涂应。他们都没细究这“104°C”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当时只要稍留心点,多费点神向对方搞清楚这技术分析数据的含义,他闪完全可能对硝化棉采取处理措施,从而避免事故。

    可惜他们又一块儿迷糊了一次。

    幸好他们又一块儿迷糊了一次。

     幸好及时把留在山洞里的硝化棉果断处理了。负责此案的公安干警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重调查,讲科学。经我们了解,如不果断处理,还会第二次发生爆炸火灾。出事一定要查清真正的原因。不放过任何可疑情节,他们不仅避免了冤假错案,而且预防了可能即将爆发的另一场大事故。

最后一个疑问:最初的起火时间(5)

    在事故原因调查中,曾查询了当地的气象资料:8月5日那天室外最高气温为41°C。为当地入夏以来的最高气温。

     “出事那天气温最高的时刻,应是在太阳当顶的中午前后。硝化棉自燃起火却发在太阳落山,气温转凉的傍晚。莫非这硝化棉也有了人的意识,知道我们大家都吃饭去了?”这话虽刺耳,却代表了很多人心中难解的疑惑。

     我们查到了一份关于日本上世纪30~60年代硝化棉发生自燃火灾的统计资料,有东京都、大坂府、横滨市等地共9起事故,发生自燃时间大多在当年8月份,而且绝大多数在当天16~23时段之间。文中还详尽介绍了日本1964年7月14日东京品川区胜岛仓库硝化棉自燃火灾事故,那次火灾扑灭过程中,有19名消防队员死于非命。2000多桶硝化棉露天堆积,中午前后阳光直晒,桶壳表面温度达60~70°C而自燃起火却在夜晚22时。

     资料是这样分析其中的原因的:硝化棉白天在较高温度作用下,开始急剧分解,分解热积聚几个小进后才骤然发火自燃。

    我们又通过互联网检索了国内2000年以来发生的同类事故。其中有:2000年7月10日16时20分发生的武汉新马路一油漆 厂火灾;2000年11月16日19时10分发生的漳州市台福公司火灾;2001年8月15日0时50分发生的中山市金桃化工公司油墨车间火灾;2002年8月21日23时30分发生的宁海市飞轿漆厂火灾……

     果然硝化棉自燃起火很少是在白天中午时段的。

     究竟是谁放的火?大多数人总算是有了一个比较一致的认识。 (赵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