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故简介
2000年3月24日,哈尔滨市某大厦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一起吊篮脚手架坠落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
二、事故发生经过
哈尔滨市某大厦外装饰工程为玻璃幕墙和挂石材幕墙,幕墙高度148m,由哈尔滨某集团分包给沈阳某铝门窗公司承包,铝窗公司承包后又雇用浙江省洞头县建筑队(个体)进行施工。
该装饰工程施工脚手架采用无锡市某建筑机械厂生产的ZLD80高处作业吊篮,并由该厂派人安装和培训操作人员。
2000年3月24日施工期间,当4名作业人员搬运4块花岗岩石板(每块重60kg)进入到吊篮内,准备从16层向下运送到8层与9层之间的作业位置,当吊篮下降到11层与12层之间时,吊篮右侧钢丝绳突然断开,吊篮随即倾斜,而4人进入吊篮时又没有及时将安全带扣挂牢,于是4人及物料全部坠落,其中1人坠落在5层的脚手架上(至重伤),另外3人,1人坠落在5层平台上,2人坠落到地面,事故共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
三、事故原因分析
1.技术方面
①吊篮的导向轮设计不合理
该吊篮提升钢丝绳导向滚轮采用了6000Z型向心球轴承,此种轴承外套材质薄,不宜作导向轮使用。由于该提升钢丝绳经常与轴承外套接触磨损,导致外环套开裂,从而加大了钢丝绳的磨损,先出现断丝断股,形成阻碍钢丝绳传动随后卡住,而驱动电机仍继续运转,钢丝绳最终被拉断。
②安全锁失灵
该吊篮安全锁型号为LSF100,在工作绳断开时,安全锁内弹簧回弹力不足,未能锁住安全绳,致使安全锁失去锁绳功能,吊篮产生倾斜,人及物从吊篮中坠落。
③吊篮内作业人员未按规定扣牢安全带
进入吊篮内作业人员必须将安全带扣牢在安全绳上,当发生意外事故时,安全绳不会断开,从而可以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而该吊篮内作业人员虽然都佩戴了安全带,但却未按规定扣牢在安全绳上,因此,当工作绳受力断开吊篮倾斜时,作业人员坠落造成伤亡事故。
2.管理方面
①厂家设计不当,厂家生产销售此类涉及人身安全的产品未经鉴定,在售后使用中未进行不断检查分析以发现不足进行改进,使带有缺陷的产品进入市场。更严重的是违反了对安全锁应6个月进行一次标定检验的规定,导致安全锁失灵。
②施工单位放弃了对吊篮的检查管理责任,完全听厂家指挥。尤其对吊篮使用中未注意经常检查,提升钢丝绳经磨损、断丝、断股是有一个过程的,如果在每天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注意检查,本应能够及早发现和解决的,本次事故也可避免。
③铝门窗公司雇用个体建筑队工人进行高处作业,未进行培训教育,未建立检查管理制度,致使进入吊篮内作业人员未按规定扣牢安全带,由于无人检查制止,致使形成习惯性违章,最终吊篮发生意外时,安全带未能起到保护作用。
④哈市某集团将装饰工程分别包给8个装饰公司的作法,违反了《建筑法》禁止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的规定,给施工管理人为的造成混乱,众多施工单位与千余名现场作业人员难于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不利于安全生产,难于及时发现隐患。
四、事故结论与教训
1.事故主要原因
本次事故主要是由于总包单位违法分包导致管理上混乱;分包单位违法转包给无资质的个人建筑队施工,且不进行上岗前培训教育,导致违章作业,不按规定扣挂安全带失去安全保护;厂家生产的不合格产品,未经鉴定,施工单位也未组织验收检查,厂家又未进行售后使用管理,致使隐患未能及早发现,导致断绳事故发生。
2.事故性质
本次事故属于责任事故。总包单位,分包单位及吊篮生产厂家对施工管理不负责任导致了事故。
3.主要责任
①某铝门窗公司承包工程后违法转包给个体建筑队施工,却又未进行管理导致事故发生,负有直接管理责任。
②无锡市某建筑机械厂产品不合格导致高处坠落事故,负有事故发生的直接责任。
③哈尔滨某大集团总包工程后违法分包,给现场施工管理造成混乱,使不安全隐患增加和不易及早发现,对现场施工和安全管理负有全面管理失控的主要责任。
五、事故的预防对策
本次事故完全是由于违法分包,违章指挥造成,《建筑法》及《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都有明确规定,关键是不落实,主要原因是领导的法制观念弱,如果各级领导,特别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切实认真贯彻《建筑法》及《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绝大多数的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六、专家点评
目前,吊篮脚手架在建筑施工外装饰工程尤其是高层建筑施工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需要量大,一些厂家开始进行吊篮脚手架的生产以提供施工单位使用,本次事故中发生坠落的吊篮,即是由某建筑机械厂生产的产品。
像这种工具式脚手架也同一些定型设备一样,在施工现场反复使用,由厂家生产提供使用是发展方向,但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像施工升降机、塔式起重机等起重机械或其他一些建筑机械,国家都颁发了产品标准、检验标准及使用规则,厂家产品出厂前,必须按标准进行检验,确认设计、制作、安装、运行符合标准时方可出厂。而吊篮脚手架目前标准尚不健全,虽然此种设施比较简单,但其使用中危险性很大,所以必须有可靠的安全性,保证本质安全,否则后果严重。
本次事故虽有各种原因,但产品导向轮不合格是问题的关键,而作为使用单位又很难发现产品质量的不合格,所以如何进一步规范厂家产品,是避免此类事故重复发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