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2004年12月3日3时40分,贵州省纳雍县中岭镇左家营村岩脚组发生大面积山体崩塌,19户、88人受灾,死亡39人,5人下落不明。经国土资源部和贵州省有关专家现场踏勘测定和分析,认定这是一起因自然因素造成的特别重大地质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及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事发地各级党委、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组成的抢险救灾现场指挥部连续7日的奋战,灾害及时得到了有效处置。
二、处置措施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抢险救灾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和要求,国土资源部领导率有关专家、民政部有关负责人以及正在贵州省检查工作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人赶赴现场指导救灾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做好抢险搜救工作及时作出了部署。前往现场,指挥抢险搜救工作。省军区、省武警总队、省总工会等单位负责人先后率员赶赴现场参与抢险搜救工作。
灾情发生后,毕节地区、纳雍县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当即率有关部门负责人赶赴现场,成立了抢险搜救指挥部,指挥部下设抢险救灾、思想工作、善后工作协调、维护稳定、现场秩序维护、医疗救护、专家联络、灾民安置、后勤保障、宣传报道等10个工作组,组织开展抢险搜救工作。
1.组织人力物力,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现场搜救指挥部组织公安干警、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矿山救护队350余人连续奋战7个昼夜,并调集了5台挖掘机及相关搜救设备器材投入抢险搜救,组织力量维护现场秩序和交通,使抢险搜救工作紧张有序、不间断地推进。至12月8日,共清理出39具遇难者的尸体。
2.确保施救现场的安全,防止搜救中发生事故。根据专家组制定的施救方案,划定危险区域,设立监测点和警示标志加强监测,安排夜间现场监控巡逻人员看护现场,保证了施救安全。
3.精心医治伤员。将13名受伤群众转入医院治疗,并专门安排医务人员进行精心医护。
4.采取各种方式,及时做好灾民转移安置。在第一时间内设置临时安置点3处,搭建帐篷153顶,转移安置直接受灾及涉灾群众,入住98户、346人,其余以投亲靠友的方式进行初步安置;在第一时间内向受灾群众发放粮食2620公斤、衣物1919件、煤150吨、救济款18105元。保证涉灾群众有住、有吃,人心稳定。
5.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在全面排查核对,摸清了死亡和失踪人员及其家庭有关情况的基础上,对39名死难者,按每名死者8000元的标准发放安埋补助费,对停止搜救未找到的5名失踪人员,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受伤住院人员每人每天补助15元生活费,共计发放补助费38.7万元。安排专人精心照顾遇难者亲属,防止意外发生;组织50余名干部,动员各种力量,向受灾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工作,稳定灾民情绪;在村委会设置接待室,认真听取群众意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增强他们战胜灾害、搞好灾后重建的信心。
6.及时发布有关信息,搞好宣传报道。现场指挥部宣传报道组及时召开抢险救灾情况通报会,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由省委宣传部把关,对抢险救灾情况作了客观公正的报道。
7、落实后续处置措施,防止次生、衍生事故发生。为防范现场可能再次发生灾害,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国土资源部、民政部领导、专家和省领导的要求,及时制定发布了《纳雍县中岭镇左家营村岩角——箐角岩体崩塌防灾预案》和《贵州省纳雍县中岭镇左家营村岩角——箐角岩体崩塌危岩体应急治理方案》。与此同时,为举一反三做好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省政府责成省国土资源厅着手制定对全省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的实施方案。
三、主要经验
1.信息畅通。灾害发生后,从地方到中央的灾害信息报送,从中央到地方的领导批示传达,渠道畅通、快捷高效。通过政府值班系统,将救灾过程及进展的有关信息每日续报有关领导,为领导作出处置决策、组织指挥救援工作提供了保证。
2.应对迅速。灾害发生后,从当地党委、政府,到省委、省政府,再到党中央国务院,应急反应十分迅速,各环节都做出了有效的反应。
3.处置及时。灾害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等及时作出批示,国家有关部门、省政府主要领导、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省有关部门人员,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组织指挥或参与抢险搜救工作。
4.处理有序。此次灾害遇难和需安置转移的人员多,抢险、转移、安置、新闻、思想、善后、后勤等工作头绪复杂。抢险救灾指挥部分别设立10个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取得较好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