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漂白粉和漂粉精——极难侍候的孪生兄弟

2009-05-25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漂白粉与漂粉精,仅一字之差,其主要化学成分都是次氯酸钙,生产方式也大同小异。两者的区别只在含氯量的多少。有效含氯量低于39%的为漂白粉,有效含氯量高于39%的为漂粉精。漂粉精的含氯量最高可达70%。两者的用途也差不多。次氯酸钙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后即分解出次氧酸和氯气。次氯酸随即分解成氯化氢和新生氧。新生氧的氧化性很强,具有破坏色素的能力,使有色物质褪色,达到漂白效果。漂白粉和漂粉精都有消毒、杀菌能力。一般家庭中用来消毒,城市饮用水系统中消毒工序也使用这两种物品。由于社会需求量大,所以是运输中常见的货物。因此发生的事故也多。

    [案情介绍] 案例一  1982年5月,上海郊区一家卫生院的食堂发生爆炸,一股黄烟随着火光冲天而起。事后调查的结论是:漂粉精爆炸。该卫生院购买了50公斤一桶的漂粉精,为便于使用,自行改成1公斤装的小包,再集中在一起。由于改装时场地潮湿,漂粉精吸潮后分解放热;集中归放后热量不易散发,从而加速分解,导致爆炸事故发生。

    案例二  我国远洋轮“龙须口”号某一航次装载的货物中有一批漂粉精,由于发货人错报为漂白粉,船方低估其危险性,将其与脂肪酸在同一舱内积载。船舶经过马六甲海峡,行驶至印度洋时,漂粉精因受热、受潮,不断地分解,分解产生的氧气、氯气遇到脂肪酸加速其化学反应,最后导致整船爆炸,沉没在印度洋中。

    案例三  日本神户港在一次漂粉精的装卸过程中,使用叉车作业,叉车与盛装漂粉精的容器不慎发生强烈撞击,引起爆炸。死亡5人,受伤多人。

    案例四  1983年8月,两艘木制机动船装运漂白粉,从江西开往浙江杭州。在行驶至浙江德清县境内时,一艘船先发生爆炸,在岸上人员协助下大火被扑灭。人们刚刚透过一口气,第二艘又发生更猛烈的爆炸。由于该船上另外又装有桐油若干桶,所以燃烧更剧烈,最后导致整船沉没。调查表明,是漂白粉受潮引起的恶性事故。

  [事故原因分析]  漂白粉,有效含氯量在10-39%的次氯酸钙,联合国编号为2208,常见工业产品分为三级,其含氯量分别是32%、30%、28%,属第五类•氧化剂。漂白粉性能不稳定,能吸收空气中的水份和二氧化碳,分解成有毒和腐蚀性的次氯酸和氯气。漂白粉与有机物、易燃物品混合能加速分解,放出大量的热量而引起燃烧;遇酸能剧烈反应,放出氯气,使人中毒,对皮肤、衣服有腐蚀性。

  漂粉精,即含氯量大于39%的次氧酸钙,联合国编号为  1748。属第五类•氧化剂。漂粉精由于其含氯量高,一般在65%左右,因而性能极不稳定,遇水份或潮湿空气能发热并着火燃烧;在高温或阳光直接爆晒下能发生强烈燃烧或爆炸,并释放出更为强烈的氯气,造成人体中毒,腐蚀性也更强。但在无水情况下比漂白粉稳定,不易分解。

    漂白粉和漂粉精的用途广泛,工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但人们不一定对其危险特性有充分了解。这些物品都必须储存于干燥、通风、阴凉的仓间,避免受潮、爆晒,远离火源和热源;不能与酸类、易燃物品、还原剂等同库或同舱室储存。由于漂粉精的危险性更大,有关国际海上运输的组织特别规定:漂粉精只能积载在舱面,不能受阳光直晒,远离热源,严禁撞击、磨擦等。

    当这两种物品发生火灾而火势尚未蔓延时,只能用干粉灭火机灭火。而不可用水、酸碱或泡沫灭火机灭火,因为这只会引起尚未着火的物品加速分解。只有当大面积着火时,才可以用大量的水扑灭。因为大量的水有显著降温、扑灭火势的作用。消防人员必须佩戴全套防毒面具和防护服才能进入火场。

    [案例评议]  “龙须口”轮沉没事故给我们又一次的深刻教训是:托运人申报必须正确!漂白粉和漂粉精仅一字之差,但是《国际海运危规》中的积载要求则大不一样。《海运危规》规定漂粉精只能装舱面,除了让它与其他货物保持有效隔离之外,在一旦发生异状时,也便于船方作出处理。装在舱内则无异于安放一颗定时炸弹。

    正因为这些物品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人们往往会忽视其危险性。有关这方面的教训也够多的了,希望能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