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12日,位于山东半岛的黄岛油库发生大爆炸。黄岛油库始建于1973年,胜利油田的配套项目,每年经黄岛油库进出的原油在1300万吨以上。距油库仅百余米,即是黄岛油库码头。油库东南方向数千米外,投资数十亿的黄岛电厂正在进行二期工程。整个黄岛地区的建设,及其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喻自明。
[案情介绍] 入夏以来,青岛地区没有下过一场雨,这天上午九时左右,天空乌云密布,滚雷阵阵,不一会就下起大雨,夹杂着电闪雷鸣。正当为酷暑所苦的人们欣喜不已时,9时55分,2.3万立方米原油储量的5号混凝土油罐突然爆炸起火,巨大的混疑土罐顶被掀起,滚滚浓烟拔地而起,烟雾中烈焰腾起。油罐内1.6万吨原油随着轻油馏分的蒸发燃烧,形成了一股热波向油层下方传递。当热波传至油罐底部的水层时,使罐底部的积水和原油中的乳化水受热汽化、罐内的原油沸溢后猛烈地喷射出来。下午3时左右,5号油罐喷射出来的油火点燃了距离37米处的4号油罐顶部聚集的油气层。4号油罐引起爆炸。炸飞的罐顶混凝土碎块将相距30米的1号、2号、3号油罐的钢铁结构的顶部震裂,并且很快引燃了这三座油罐。整个油库的老罐区全部陷入火海,失控的外溢原油像火山喷发的岩浆,带着烈焰向低洼处乱窜。大火分成三股:一部分油火翻过5号油罐北侧的矮墙,进入储油规模为30万立方米的新油罐区,幸亏这些新油罐还没有储油。但是新油罐区的1号、2号、6号浮顶式金属罐的四壁已被烧红。第二股油火沿着地下管沟流淌,汇同输油管的外溢油形成地下火网。第三股油火则从生产区向库区的其它设施蔓延,直接威胁了邻近的油港码头和其它企业、单位。下午6时左右,外溢的600吨原油在海面上形成几条十余海里长、几百米宽的污染带。
青岛地区及山东各地的广大公安、消防干警紧急动员奋力扑救,当地民众一万余人全力以赴抢险救灾,全国各地紧急调运了大批救灾物资,经过104个小时的奋斗,到8月16日的18时,才彻底扑灭了这场大火。
这场大火造成19人死亡,7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被污染的胶州湾全部清除油污则用了一年的时间。
[事故原因分析] 经过专家实地调查和科学论证,对黄岛油库爆炸燃烧事故的原因作了以下的论定:
1、事故发生之时,青岛地区为雷雨天气。该库区遭受对地雷击产生感应火花引爆油气是事故的原因。其根据是:(1)8月12日9时55分左右,有6人从不同地点目击,在该地区有对地雷击;(2)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测得,当时在该地区曾有2-3次落地雷,最大一次的电流强度为104安培;(3)由于5号油罐已超过原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其罐顶保护层已脱落,混凝土预制板出现裂缝,钢筋外露。罐顶部为避雷装设的防感应雷屏蔽网连接处的铁卡锈蚀严重,钢筋及金属部件的连接处不可靠,从而出现因感应电压而产生火花放电的可能性。(4)根据电气原理,50-60米以外的天空或地面雷感应可使电气设施100-200毫米的间隙放电,从5号油罐的顶部金属间隙看,在周围几百米内发生对地雷击时,只要有几百伏的电压就可产生火花放电。
2、按照规定,在雷雨时候油库应当停止作业。但是5号油罐在8月12日凌晨2时起到事发之时,一直在进油,共输入1.5万立方米的原油。在进油的同时必然要将油罐内的空气排出来,加上年久失修,罐顶预制板出现裂缝,油气外泄的孔隙纵横交错,于是在罐顶的外部形成一层油气混合体,当对地雷击感应产生的火花放电点燃了达到爆炸极限的油气层时,事故就此发生。
3、每个油罐都有配套的消防设施,5号油罐顶部的消防系统为一台每小时流量900吨、压力为784KPa的泡沫泵和罐顶上4排共20个泡沫自动发生器。按理讲,当罐顶起火时,泡沫灭火设施会自行启动灭火。然而当5号油罐起火时,自动灭火装置无法启动。当消防队员到达罐顶后,想尽办法也无法使其发挥作用。开上去的一辆泡沫灭火消防车无法控制火势。为扑灭大火,消防车使用冷水喷射,然而效果适得其反。由于油比水轻,着火的原油浮在水上,随着水流向低处扩散,形成一股股火龙,使火情进一步扩大。而流入罐底的水在受热后汽化,形成一股巨大的水油混合体喷射到空中,使燃烧的原油向四处喷溅,造成周围设施大范围着火燃烧。
4、油库安全生产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从1975年以来,该油库已发生雷击、跑油、着火事故多起,但是从领导层开始却设有引起重视。如前面提到的泡沫自动发生器失灵,说明平时设备检修保养工作没有做好,又没有定期做性能喷射试验,致使丧失了施救的最好时机。油库原配备有35名消防队员,但其中24人是临时性的合同工。这些人平时缺乏必要的培训,技术素质差,事发之日也只有23人可供调遣,有12人竟然自行离库返乡。就在事发当天,值班的消防人员却在室内打牌、看电视,无一人在现场巡查。
5、黄岛总面积仅5. 33平方公里,而黄岛油库和青岛的油港码头油库都集中在1.5平方公里的坡地上。早在1975年,黄岛油库就形成了34.1万立方米的储油规模,由于不断扩建,到事发时已达76万立方米的储油规模;形成油库区相连,罐群密集的布局。按照安全防火规定,油罐之间的间距不得少于33米,由于一些领导同志的个人意愿,将原定5000立方米的储罐改造成10000立方米的油罐,结果油罐之间实际罐距只有11. 3米!油罐之间的消防通道是路面狭窄、凹凸不干的山坡路,且无环形道路,消防车开上去没有回旋的余地。灾情发生后,想集中优势使用消防车抢险救火也不可能。
黄岛油库大火绝非偶然。
[案例评议] 黄岛油库在这次失火前就发生过多起事故,1985年就发生过因滚地雷击中混凝土罐的火情。在这次事故发生前,其他地区的油库因雷击油罐的火灾事故已发生数起。就在一个月前,秦皇岛一只油罐就发生雷击起火事故,这些居然没有使当时的油库领导人警惕。例行的消防安全检查并非没有发出警告,据说当时对安全隐患严重的单位作了一次“评比”,黄岛油库是全国十大火灾隐患单位之一,而且是“名列前茅”。
加强企业生产的安全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应急救援设施、器材的维修、保养,一旦发生事故时能立即投入施救并有效的发挥作用;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施救队伍,一旦需要能自觉地进入预定的岗位,进行有效的施救。这些都是每一个危险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必须认真对待的,丝毫不能麻痹大意。
上一篇:油驳碰撞引起燃爆事故
下一篇:静电——散装易燃液体作业中的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