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河北某厂氯气干燥系统爆炸事故

2009-06-29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事故名称:氯气干燥系统爆炸。

  发生日期:1992年1月1日。

  发生单位:河北某厂。

  事故经过:该厂氯气干燥系统于当天10时50分发生爆炸,造成紧急停车。I钛、Ⅱ钛连接管,Ⅱ钛出口管、旋液分离器出口、干燥塔、出口缓冲罐等全部炸坏。

  类似事故以往在氯碱厂多次发生。

  原因分忻:1.电解工序来的原氯含氢高

  该厂开车以来,电解工序来的原氯含氢一直偏高。工艺规程要求单槽氯中含氢≤0.8﹪,但实际生产中,氯内含氢均在2.0﹪以上,氯总管取样分析超标,合成用尾氯含氢曾高达13.4﹪。正值尾氯含氢高峰期间,合成炉经常回火,最多每天可达5~6次。回火严重时,液氯工段尾气分配台有爆鸣声。为此,分厂多次要求电解、氯处理工序密切配合,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控制氯含氢指标,以防更大事故发生。1991年6月之后,氯中含氢曾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始终不能保持单槽氯内含氢在0.8﹪以下。要求电解氯气压力在0~-100Pa还能勉强达到,而氢气压力很少达到0~-100Pa(一般都在200~500Pa)。有时氢气压力还要高。加上电解槽隔膜吸附质量和精盐水质量差等原因,该厂氯中含氢一直居高不下。1992年l月1日8时接班后,测定电解氛中含氢为2.4%。

  2.出Ⅱ钛氯气温度低

  因Ⅱ钛出口测温点采用玻璃棒温度计测温,无法找到原始数据,只能依据资料分析。估计温度低于10℃(当温度为10℃时,导致氯气与钛反应,引起燃烧)。

  另外,钛材在湿氯气中耐腐蚀,而在干氯气中不但不耐腐蚀,反而易于着火燃烧,甚至爆炸。

  从这次爆炸分析认为,出Ⅱ钛氯气温度低于10℃(安全温度为12℃),使得氯气与钛发生反应而燃烧,加上氯中含氢高,故导致事故发生。

  3.操作工粗心大意,未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未严格控制工艺指标。

  教训:(1)严格控制单槽氯中含氢落≤0.8%,应换下的电槽一定及时更换;

  (2)氯气系统严禁有明火;

  (3)Ⅱ钛出口温度应采用热电藕控制在安全温度之内,最好安装温度警报器;

  (4)加强巡回检查电解槽盐水液面,及时排除管道积水,保持管路畅通,

  (5)提高操作工的技术素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工艺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