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世界永远不会忘记——切尔诺贝利核爆炸19周年祭

2005-06-27   来源:《现代职业安全》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突然发生爆炸。爆炸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周边环境遭到严重污染,许多居民的健康受到伤害。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人类在和平利用核能过程中的巨大技术灾难。19年后我们重新探讨切尔诺贝利事故产生的原因、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以及核辐射对人类健康及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这对全世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题记

“艾蒿之水”从天而降
  圣德约恩·鲍戈斯洛夫在《启示录》中这样写道:“第三天天使吹响了号角,一颗灯盏般明亮的巨星自天而降,落在世界三分之一的河流和一些水源上。这颗星名字叫‘艾蒿’。三分之一的河水变成了艾蒿之水,许多人因饮用河水而死,因为河水变苦了”。这段话写下来已有2000年了,在此以前人们不知道他讲的究竟是什么意思。然而,当历史翻到1986年的时候,许多人读懂了这段话,因为这一年4月,前苏联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也因为在乌克兰语中,切尔诺贝利的意思正是“艾蒿”。
  1986年4月26深夜,切尔诺贝利小城的居民像往常一样平静地沉浸在睡梦中——突然,一道白热的闪电照亮了整个切尔诺贝利地区,云层在耀目的白光中被蒸发,随即一次猛烈的爆炸在恐怖的雷鸣中席卷乌克兰原野。历史在这一瞬间被永远定格。
  “艾蒿”之水,从天而降。熟睡中的人们不知道,他们的生命里已经印上了一道永远抹不掉的阴影。
  前苏联乌克兰共和国基辅北80英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并引起大火,31人当即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质倾泻而出,20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320多万人遭受核辐射的侵害,当时死于核放射污染的达2000多人,许多人被大剂量核辐射整得死去活来,惨不忍睹。

13万人口紧急大撤离
  反应堆爆炸后,前苏联成立了紧急调查委员会,调查委员会公布的结果令人触目惊心:在切尔诺贝利反应堆内190吨核燃料中3%~4%的放射性物质已经泄漏,放射性核素碘-131和衰变期很长的铯-137在空气流的作用下迅速扩散,导致周边地区空气、土壤和河流受到严重污染;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内的辐射强度超过每平方公里15居里,居民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为迅速控制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当局先后动员80万人参加了核污染的清理工作,迁移重灾区居民27万人,其紧急措施是:
  一、用直升飞机向反应堆中投放大量硼砂、粘土等材料,以阻止火灾和放射性物质大量外流。
  二、迁移重灾区居民。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放射强度超过15居里/平方公里。为了保障该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政府将该地区居住的13万居民撤离到安全地带,并对部分不愿意迁移者强行执行。在5个小时内全部撤离了居住在电站旁普里皮亚季城的电站工作人员家属。同时,根据受辐射的强度建立了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受核污染地形图,划分了隔离区,迁移受灾居民,并限制在灾区进行生产活动。
  三、建造反应堆覆盖掩体。爆炸使第4号反应堆完全破坏,电站出氧格、机房以及周围的建筑物也严重受损。更可怕的是留在反应堆内的大部分核燃料随时可能发生爆炸。为了防止反应堆再次爆炸,彻底阻止放射性物质继续泄漏,政府决定在破坏了的反应堆上紧急建造覆盖掩体。利用多班倒的方式,清理人员在放射强度高达每小时100Gy(戈瑞)的环境下,在半年的时间内建成了石覆盖掩体,阻止了放射性物质继续外流。
  四、紧急清除重灾区放射性物质。散落到电站周边地区的大量放射性物质成了新的放射源,为了清除这些重灾区的放射核素,政府紧急调集了国防部防化部队和民用防务人员,将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土壤表层铲除,并装在特殊的集装箱里掩埋。类似的清理工作在部分村庄和地区进行了多次。清理人员还用布擦洗了核电站内部的放射性物质。这些清理措施大大降低了土壤和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含量。事故发生后,发生爆炸的4号机组被用钢筋混凝土封起来,电站周边30公里以内被定为“禁入区”。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前苏联政治、经济、环境、生态和医疗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冲击。为消除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带来的长期社会影响,前苏联及其解体后独立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政府承担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和财政负担。

爆炸原因又添新说
  调查组经过多方查证,最初得出事故原因结论:反应堆设计缺陷是主因。
  事故发生后,前苏联政府立即组建了国家事故调查委员会,调查事故产生的原因。1986年7月3日,前苏联科学院院长和库尔恰托夫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在前苏联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指出,4月25日晚,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科研人员利用4号反应堆进行一项涡流发电机在空转过程中能够产生多少电能的实验,实验中由于工作人员严重违背了安全操作规程,导致反应堆出现故障并失控,随后发生火灾和爆炸;但核电站“铀-石墨大功率压力管式”反应堆[РБМК-1000(俄文)]设计上的缺陷才是事故的主要原因,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只是事故发生的诱因。后来前苏联核专家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是,反应堆燃料棒的结构和保护系统不合理是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
  1992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在大量分析事故资料后肯定了前苏联政府的结论,认为事故的原因是反应堆结构和物理设计上的缺陷,操作人员的错误只是外部诱因。1996年国际原子能组织在维也纳召开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国际会议上也再次肯定了上述结论。
然而,近年来关于事故原因,许多俄罗斯专家又有新的看法:
造成事故的主因极可能是地震。
  前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院工作人员巴尔科夫斯基10几年前就开始分析核电站的爆炸原因。爆炸后,他采访了许多爆炸目击者,并仔细地搜集了有关资料和数据。结果发现,经他多年研究归纳出的16种震前预兆中,竟有15种曾经出现在爆炸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他在一份报告中指出,1986年4月26日1时23分40秒,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核反应堆的保护和控制系统首先受到地震破坏,并在20秒钟之后发生了爆炸。他的同事科普尼切夫利用设在核电站周围的几台军用地震仪器证实了上述观点。核电站发生爆炸前20秒,当地曾发生1.6级至3.2级地震。
  1996年2月22日,乌克兰科学院地质物理研究院院长斯塔罗斯坚科和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院院长斯特拉霍夫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专家认为,核电站地处地震多发区,事发前一年地壳变化已在该地区悄然出现。事发前,4号核反应堆基座出现上升现象,值班员首先感到大地颤动,随后观察到墙壁也在晃动。20秒后,核电站发生了大爆炸。
  到底原因何在?这是政府和专家需要去解决的事情,但是这场灾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和巨大的心理创伤,至今无法弥补。

20万平方公里受污染
  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欧洲受核污染的区域超过了20万平方公里(辐射强度高于每平方公里1居里)。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白俄罗斯(4.35万平方公里)、乌克兰(3.76万平方公里)和俄罗斯(5.93万平方公里)。部分东欧国家、芬兰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核污染。大量的放射性核素碘-131和衰变期很长的铯-137通过空气的流动扩散,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壤和河流,破坏了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系统。仅俄罗斯受放射性物质铯-137污染的耕地就达29万公顷,森林达98万公顷。核辐射使受灾区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事故后第一个月内,电站周围的动物数量大大减少,部分动物种群消亡(比如鼠类动物),2年后才开始恢复;电站周围2公里内松树全部死亡,30公里内树梢死亡、外形发生了变化,一年后才开始恢复。同时,在大部分受污染的地区还发现了动植物遗传基因的改变和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现象。
  事故后检测发现,居民使用的农产品也受到严重辐射污染。消除农业生产过程的核污染成了首要任务。为了使农产品中的放射性核素降低到标准范围内,政府采取了禁止在受污染的地区生产农产品;在耕地中添加石灰、使用特殊的化肥和提高钾肥含量;用含有亚铁酸盐的药品喂养动物;使用加工技术在第一级农产品中降低放射物质含量等多种措施。
  为了降低来自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质含量,1986年苏联政府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和饮用水标准及检测制度。比如,普通牛奶和水中碘-131的含量不得超过3700大卡/每升,对于儿童还要低10倍。后来又对该标准进行了修改,提高了标准。同时,严格执行食品的放射性检测制度,检验既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又受卫生检疫人员的监督。
  一年、两年过去了,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这场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但是,生活在这一地区与人类同遭污染的许多生物没有忘记。在泄漏事故发生两年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原来娇小可爱的青蛙竟长到好几斤那么大,比原来的形体不知大了多少倍,看上去十分可怕,而且叫声惊人,把人们着实吓了一跳。不但是青蛙,在这一地区生活的老鼠、鱼类等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事后研究表明,这些生物体内的基因组织在强核辐射下,发生了严重的变异。这种变异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它会不会遗传?会不会因此而出现新的物种?人们不知道;但我们目前能够肯定的是:在强核辐射下,有些生物会发生变异,变得十分巨大。

前苏联政府形象败落
  事故初期,尽管存在对核泄漏意外事件认识不清等客观原因,但前苏联政府毕竟没有及时向公众和国际社会公布事件的真实情况。当初苏联政府公布的消息只是核电站发生了火灾,并没有说明发生了核泄漏事件。居民通过国外新闻媒体才得知发生了核泄漏事故。为了掩盖事件的真相,政府仍于5月1日(1986年)在离切尔诺贝利140公里的基辅市举行了传统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大游行,5月9日按计划举行了国际自行车比赛活动,5月还派歌唱团到核电站进行慰问演出。前苏联中央政治局也下发了秘密文件,禁止医生作出事故清理者患病原因与核辐射有联系的结论。
  前苏联政府在处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上不透明的做法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欧洲各国的严厉批评,对前苏联无民主、无人权、无新闻自由、政府机构官僚现象异常严重的指责接踵而来。东欧国家和邻国因前苏联未及时通报灾情使得原本紧张的关系加剧,世界对前苏联核技术的信任大大降低,加之西方媒体对事故的炒作,使前苏联的声誉受到空前打击。

俄罗斯等国还不清的债务
  为了清除核事故的影响,保障居民的健康,前苏联政府在每一个州和地区建立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治疗与预防机构,对受害者提供免费医疗帮助。还特别在莫斯科建立了联邦抗辐射保护儿童科学实践中心,治疗受辐射的儿童。十几年来,该医疗保障系统诊治切尔诺贝利事故受害者达几百万之多,其中包括20余万名儿童。在受灾严重地区,还建立了心理治疗中心。同时,政府还建立了统一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清单”,对受害者身体状况进行跟踪监视。截至2001年1月1日,列入俄罗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清单”的人超过57万。据统计,苏联政府用于清理核污染、为受害者提高医疗帮助、社会保障、津贴、建设新的村庄和住宅等方面的预算开支高达230亿卢布。1992年至1998年俄罗斯用于消除切尔诺贝利后果的财政预算460亿卢布,支付事故清理人员和受灾区居民的津贴和补助达360亿卢布(高于30亿美元),乌克兰30亿美元。白俄罗斯在评估损失时指出,切尔诺贝利造成的损失是白俄罗斯政府32年的总预算,相当于2350亿美元。至今在俄罗斯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社会保障法保护的人口仍有210万。消除切尔诺贝利后患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政府每年的巨大财政负担,成了这些国家永远还不清的债务。

“献给拯救世界的人”。
  在切尔诺贝利市中心建有为参加抢险人员建立的纪念碑,碑文上写着:“献给拯救世界的人”。
  每年4月,人们来到纪念碑前,点亮蜡烛,献上鲜花,祭奠死者的亡灵。
  为清理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前苏联政府先后动员了80万人参加事故清理工作。仅俄罗斯就有20万人参加。他们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最直接受害者,被称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清理者”。事故后第一月内,清理人员中就有28人因受到超强辐射而死亡,145人得白血病。截至今日,清理人员中已死亡的俄罗斯人超过1万,残疾者达到27%。事故清理者和污染地区居民发病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呼吸道疾病增加21.1%,血管疾病增加12.1%,感官疾病增加11%,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倍增,清理者自杀现象增多。
  切尔诺贝利事故带来的这些社会后遗症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大大降低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害者由于长期心理恐慌、紧张而导致的疾病及其损失超过了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
  造成这种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在长时间内没有说明事故的真相,没有及时向社会提供可靠的信息,公众缺乏辐射对人体健康影响程度和后遗症的正确认知(认为所有产生的疾病都是由辐射引起的),以及西方媒体的大量炒作等。政府因失信于民,使得许多清理计划和措施难以实施。为了消除公众的心理恐慌,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前苏联以及后来独立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消除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长期计划。比如《保护居民受切尔诺贝利灾难的影响》和《切尔诺贝利的孩子和事故清理者住房》等联邦专项计划。这些计划的逐步实施,有效地减轻了核污染带来的影响,极大缓解了居民的心理恐慌。

废墟上的家园
  玛林娜是自愿回到曾经遭受核污染的切尔诺贝利地区生活的老人之一。乌克兰政府规定“禁入区”内不准人居住,但一些老人想在故土安度晚年,便偷偷返回居住地。他们在“禁入区”内种菜、捕鱼和饲养家畜,但产品只能供自己食用。目前“禁入区”内生活着约600名老人。
  乌克兰核污染地带仍有1500个拒绝搬迁的家庭。乌克兰政府制定了一项关于修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污染地带法律地位的新草案,建议议会批准为拒绝离开迁移地带的公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鲍里索夫说,现行法律将切尔诺贝利污染地带定位为无条件迁移区,禁止在此进行任何基础设施建设。而新草案的原则是变强制移民为自愿移民,保障拒绝迁移的公民的权利,但这不会改变核事故受害者的法律地位。
  切尔诺贝利“死亡区”的荒凉和悲惨,感受到了切尔诺贝利的凄凉和悲哀。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的灾难是惨重的。至今,那场灾难给那里的人们所造成的巨大创伤仍难以抚平。人们似乎感到,切尔诺贝利仍在哭泣,切尔诺贝利在呼唤世界核安全。
  切尔诺贝利事故是20世纪人类和平利用核能过程中发生的巨大技术灾难。事故后的十几年里,世界科学家密切合作,为消除它的影响和后果,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建议和方法、技术和设备,同时也开创了核辐射领域新的科学研究方向。

以史为鉴,我国核电发展现状
  核能在全球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全世界用于发电的核反应堆不少于430座,总装机容量超过350千兆瓦。如何确保不再出现下一个切尔诺贝利,如何确保在恐怖活动猖獗形势下的核能安全,是全球核能工作者所面临的、不容掉以轻心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煤燃料相比,核电燃料链的急性事故死亡仅为煤电燃料链的1/60。而核电燃料链排放的等效温室气体比煤电燃料链小两个数量级。因此说,核能是安全清洁的能源。
  我国在“十五”规划中提出,要适度发展核电。专家们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只要吸取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教训,加强核安全措施和应急措施,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是有保证的。
  目前我国共有6座核电站,11个机组正在建造、调试和运行,其中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岭澳已有5座投入商业运行,江苏田湾核电站正在调试,很快也将投入运行。
  在研究性核反应堆(简称研究堆)方面,我国有17座不同类型、不同功率的研究堆和临界装置(不含军队用研究堆),其中运行的有13座,在建的2座,关闭的2座,在北京地区就有7座在运行。
  我国的核燃料循环设施包括铀水冶、转换、分离、燃料元件制造以及乏燃料后处理设施。我国已建成2座铀同位素工厂(陕西汉中和甘肃兰州),多座铀转换设施(甘肃、内蒙古等),2座核燃料元件制造厂(四川宜宾和内蒙古包头)和一座后处理中试厂(甘肃省)。
  我国的核技术在医疗卫生、教学、科研和工农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用的放射源类型多、数量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上万家密封放射源用户,约有放射源7-8万个,其中废源约2.5万枚。而我国放射源安全存在问题较多,因辐射事故引起的死亡人数共8人,全都是放射源引起的。
  另外,跨越数省的放射性物质的运输活动(特别是核电站乏燃料运输)正逐步增多,运输事故也带来核与辐射应急的威胁。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教训之一是缺乏透明度和事故应急计划问题。在我国,核应急管理及救援体系是根据核工业安全应急管理和救援工作的特殊性建立和完善的体系,这个体系参照国际相关标准,与国标接轨,国家一级有跨国务院多个部门、军队领导机构参加的应急协调委员会。核应急救援体系属专业应急救援体系,是全国安全应急救援体系的子体系。
  为了增强各级核应急救援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更好地履行我国作为国际《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签约国的义务,应增加财政投入、科技投入,加快我国核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力度,建立健全规范有序、准备充分、协调快捷、处置有力的核应急救援保障体系,使我国的核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的技术手段、管理水平和准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教训是深刻的。由于没有预先制定应急计划,使得可以防止的照射没有被防止。切尔诺贝利事故后,人们进一步提高了反应堆的固有安全性,各级工作人员安全文化素养得到了进一步培育,事故应急体系也更完善了。这就是现有的核电站比以前更安全的原因。
  (资料来源:中国日报、东方网、新华网、科技日报、国际在线、俄罗斯科技周刊;图片来源:新华网、东方网。刘晴、扈洁琼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