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一起氯化氢爆炸事故原因分析

2005-11-10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1999年5月25日14时08分,河北省唐山市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氯碱生产企业)二车间(合成盐酸车间)合成转化岗位发生一起化学爆炸事故,造成包括氯化氢合成炉等12台(套)设备全部受损,转化器等5台(套)设备部分受损,其余外接管网、低压配电柜、操作平台、厂房、门窗等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99.94万元,该车间停产220个小时,幸无人员伤亡。

  一、事故经过

  5月25日该公司二车间合成工段转化岗位的合成气中的氯化氢含量较低,为3.37%(工艺要求为3%~10%),当班小班长通知岗位操作工提入合成炉的氯气流量为200单位;13时15分,分馏岗位操作工发现低沸塔压力达0.75MPa(工艺指标要求0.6±0.05MPa),未查出原因,13时50分找工段长一起检查仍未得出结论;此时低沸塔压力已达0.8MPa以上,待车间副主任赶到后,组织分析氯气纯度为90.5%,氯化氢纯度太低(未计结果),决定停车,13时40分转化岗位停车;同时将低沸塔放空阀打开,使低沸塔压力降了下来。

  当班大、小班长初步分析,认为氯化氢岗位控制入氯化氢炉的氯气孔板流量计有问题,在转化停车后,即到氯化氢岗位检查,发现氯气孔板流量计的两个压力导管嘴被阻塞,将其清理后,氯气流量指示迅速由原来的8000单位降到4000单位。2人返回转化岗位,第二次取样做氯化氢纯度分析。在取样时,取样管突然发生爆炸,2人判断氯化氢气体出了问题,立即通知转化岗位操作工撤离现场,2人跑到氯化氢岗位,用手摸试氯化氢合成炉温度,感觉不如以往高,待几人向氯化氢岗位控制室走去准备进一步查找原因时,数秒钟后发生了爆炸。

  二、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初期,由于氯化氢岗位氯化孔板流量计的压力导管嘴阻塞,造成氯气的配比量低于氢气量,使氯化氢气体中氢气过量。而这种气体进入转化工段混合器不能参与乙炔、氯化氢的化学反应,而进入低沸塔内,因其无法在-35~0℃冷冻盐水中液化,故导致低沸塔压力升高。当转化停车低沸塔排空阀门全部打开后压力降了下来,第一次做氯化氢分析时,纯度很低即证明了这一点。

  当氯气孔板流量计压力导管嘴阻塞被修复后,调整后的氯气流量大于未被调整的氢气流量,而合成塔观察视镜因生产使用不太清晰,无法正确判断炉内火焰的燃烧状况,造成输送到转化岗位的氯化氢气体中氯气过量。在转化岗位第二次做氯化氢纯度分析时,取样管自爆鸣证明了这一点。

  在爆炸后的事故现场被炸坏的设备、管道内壁未发现有黑色残渣,可排除是氯气和乙炔反应发生的爆炸,或只有微量氯气和乙炔反应,由此可从侧面证明爆炸是游离氯气和氢气所为。

  综上所述,爆炸原因可归结为:由于氯化氢岗位氯气孔板流量的压力导管阻塞,造成输送到转化工序的氯化氢气体中氯气、氢气过量,过量的氯气和氢气其含量达到了爆炸浓度范围,因合成炉内的明火而发生了化学爆炸。

  三、事故教训

  1.青工生产技术素质差,对生产出现异常状况和突发事故不能准确判断和及时处理。若孔板流量计导压管阻塞能及时发现,分馏低沸塔压力高能及时有效处理,这起事故完全可能避免。

  2.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干部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3.新技术的及时推广应用不足也是这起事故应吸取的教训。如合成炉视镜不清晰,应采用新技术处理,即可避免类似事故。

  四、防范措施

  1.进一步严格工艺指标,工艺纪律,增加化验有害介质频次,保证半成品质量。

  2.用好已引进的氯化氢炉灯头视镜处理技术,提高安全生产的可靠性。

  3.重新修订公司《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注重对重点岗位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的培训和“预案”的演练,以提高职工生产技术素质和安全生产意识,以及处理事故的应变能力。

  4.认真落实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以吸取“5·25”爆炸事故教训为主要内容的“反事故”安全教育,并以此为鉴,举一反三,深入查找事故隐患,堵塞安全生产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