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因操作不当发生爆炸事故。除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近6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 600多万元外,还导致松花江水质严重污染,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和国际社会及俄罗斯的关注。此次事故原因究竟何在?此次爆炸,又有什么教训需要引以为戒?为此,本刊记者特奔赴事故现场进行了采访。
现场灭火 危急关头生死搏
2005年11月13日13时30分,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以下简称“双苯厂”)连续发生两次猛烈爆炸并起火,爆炸当即造成双苯厂苯胺二车间苯胺装置、1个硝基苯储罐、2个苯储罐报废,厂区其他车间的门窗全部损坏,6名在现场处理情况的巡检人员被炸死或失踪。
13时38分,吉林市公安消防支队接到报警,119指挥中心立即调度市内11个消防中队、57台消防车、287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与此同时,吉化分公司企业专职消防队5个大队、30台消防车、140名企业专职消防队员也奉命出动参加抢险救援。吉林省消防总队接到报告后,又先后调出长春市消防支队9台消防车、43名消防官兵前往增援。
吉林市消防支队染料厂中队与吉化公司双苯厂一墙之隔,爆炸的苯胺车间与染料厂消防中队直线距离大约有500m左右。染料厂中队副中队长王宇介绍说:“当时我们正在室内休息。突然一声巨响,将我从椅子上震到地上,我马上意识到出事了。跑出来一看,中队窗户玻璃和窗框被巨大的冲击波击碎,3扇车库大门也全都扭曲变形,化工厂方向火光冲天。我大喊一声‘拉电铃,全体出警。’13时41分,我们最先到达爆炸现场。此时,整个装置区上空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泄漏的物质从断裂的管道中喷出,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发出的呼啸声,震耳欲聋,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吉林市消防支队副政委王毕介绍说,双苯厂是染料厂消防中队的责任区,染料厂消防中队过去曾对该厂区进行过多次灭火应急预案演练,到达现场后,染料厂消防中队立即按照以前制订的灭火预案,迅速展开火场侦察和灭火准备。
13时50分,吉林市公安消防支队支队长刘军和其他支队领导先后到达火场,并立即成立了火场一线指挥部,迅速启动化工装置火灾灭火救援预案,组织先期到达的部队展开战斗。此时,装置区内反应釜已经变形,并伴有刺耳的尖叫声,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爆炸,直接威胁着现场参战官兵的生命安全。刘军在征得吉化公司总工程师李崇杰等现场专家的意见后,果断命令灭火部队全部后撤。当所有的战士都撤出前沿阵地不到两分钟,装置区再次发生猛烈爆炸。爆炸将装置区后侧炸出了一个深8米、宽十几米的大坑。强大的冲击波将后撤的官兵一个个掀翻在地,在火场前沿阵地来不及撤出的消防车辆的车窗玻璃被强大的冲击波击得粉碎,大吨位的消防车被移位几米远;一块块2米多长的钢板碎片像天女散花,被冲击波抛在数百米之外,1km以外的居民住宅玻璃被震得粉碎。部队撤到安全地带后的20分钟之内,现场又先后发生数十次爆炸燃烧。一直在现场和消防官兵并肩作战的吉化公司消防支队支队长付沿至今心有余悸:“如果不是果断作出撤退命令,后果将不堪设想。”
事故发生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部迅速作出反应,第一时间里向吉林石化公司就相关工作提出了要求,全力控制火势,防止事故扩大,全面清理现场,抢救受伤人员。吉林省委、省政府,吉林市委、市政府对这起事故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王云坤、省长王珉等省领导,吉林市委书记矫正中、市长徐建一等市领导亲临事故现场指挥救援抢险工作,吉林省军区、安监局、公安厅、武警总队、消防总队等相关部门领导都赶赴现场,协调指导救援工作。
参与灭火战斗的消防官兵介绍说,双苯厂区管线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管线内全部是液体苯。起火的苯胺装置区为20m高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四面的墙壁已被炸毁,架空管线已经坍塌,苯胺二车间发生爆炸后已引起55号储罐区3个储量分别为1 500m3、2 000m3、2 000m3的苯储罐猛烈燃烧,其中24号罐已经被炸开,几厘米厚的钢板被烧得透红,巨大的辐射热烤得30m外的人睁不开眼睛。尤为严重的是,旁边还有其它13个苯胺、对二甲苯等成品罐和临近的两个分别为400m3的氢气罐。如不及时控制火势,不仅会使连锁爆炸加剧,而且整个江北区都将毁于一旦。
为了坚决遏制火势蔓延,保证其他罐体安全,96台消防车辆、370名消防官兵、企业消防队员始终坚持战斗在火场第一线,将5 000t水、28t泡沫不间断地射向了火点,屏蔽了其他罐体的燃烧爆炸。
至14时56分,现场已先后发生15次大爆炸。灭火过程中,强烈的辐射热把许多消防官兵的防护面罩都烤化了,长时间的灭火战斗,使地上产生了大量的有毒积水,侵蚀到战斗员的战斗靴内,将战士的双脚泡得肿胀。爆燃飞溅出的酸液把战斗员的头盔腐蚀出一块块斑迹,战士双手被腐蚀得又青又紫。
这场火灾过火面积近8 000m2,消防官兵用了近15个小时,于14日凌晨4时,彻底将大火扑灭。此次爆炸事故共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59人轻伤;双苯厂新苯胺装置、1个硝基苯储罐、2个苯储罐报废;苯酚、老苯胺装置,苯酐装置,2、6—二乙基苯胺4套装置停产,直接经济损失达4 600多万元。
吉化管理 街谈巷议见端倪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是集油、化、胶、塑、洗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性石油化工生产企业,其前身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中兴建的以“三大化” (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为标志的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也是新中国化学工业的摇篮。
该基地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建成投产;1958年经化工部批准,组建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1994年通过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创立了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作为母公司更名为吉化集团公司;1998年划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理;1999年经过新一轮的重组改制,核心业务重组为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吉林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非核心业务重组为吉化集团公司。
吉化公司的发展,大体上划分为4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原“吉林三大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造、扩建,发展成为以煤化工为主的国有大型化工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初,以年产量为250万吨的炼油装置和年产量为11.5万吨的乙烯生产及其配套装置建成投产为标志,发展成为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两条原料路线并举的特大型国有企业;20世纪90年代,年产量为30万吨的乙烯及其配套装置建成投产,企业重组改制并淘汰了一大批落后装置;进入21世纪,以结构调整、扭亏为盈为重点,建设了产量为100万吨的延迟焦化生产、年产量为7万吨的苯胺生产等一系列重点技改项目和年产量为60万吨的乙烯生产改扩建工程。
正在吉化重振旗鼓、大展宏图之时,双苯厂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爆炸事故。
在采访现场,大多数采访对象不约而同地向记者介绍的第一个情况是吉化的管理问题。吉化103厂的一位职工透露说,发生这样的事故其实早在预料之中了。职工平时不能正常休息,“朝七晚九”一周7天都要工作,干的却大多是些面子上的事,只要卫生干得好,生产工艺出不出问题都没事儿。今年吉化公司出的事还少吗?103厂烧死了1个、伤了一大片人;104厂也淹死了1个,结果报的是“自杀”;乙烯厂也因为施工管子掉下来扎死1个,安全帽都穿透了。
在采访中,部分吉化职工及家属向记者反映,在管理上没有抓住实质的东西,整天抓一些表面的工作,动不动就罚钱。下雪天,组织职工用热水化雪,用钢刷刷马路,开会不让上厕所,两次没接电话就免职。针对吉化的管理,职工中流传:“装置可以爆炸,衣服不能穿差;管道可以漏油,不能不拣烟头;仪表可以全停,不戴胸卡不行;工作可以不会,条例必须会背;设备可以出事,走路必须排队”。公司岗检的工作内容是“坐凳子不能翘腿,不能胳膊搭在靠背上,一块抹布放不对都要扣钱!”
一个曾经在双苯厂上过班的职工反问记者:“工人每天上班,脑子里想的不是如何把工作干好,而是如何应付随时到来的检查人员。每天上班时神经高度紧张,经常处于下岗、扣分、罚款等惶恐之中,身心疲惫,压力极大。如果一个企业中的员工大都是这种状态,试问这个企业是安全的吗?”
吉化的一名管理人员介绍,爆炸发生以后,针对吉化总经理于力的管理方式,意见较大。
2002年5月,于力自抚顺石化走马上任,担任吉化分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吉化股份公司董事长。上任伊始,于力即推出了“六查六整顿”,从严治厂。中石油曾号召下属单位学习“吉化经验”,轰轰烈烈地搞过吉化的“六查六整顿”宣传。学习材料上有吉化的管理制度描述:在厂区内走路要2人成行,3人成列等。2004年“安全生产万里行”在吉化检查时,于力曾向“万里行”汇报说,两年来,吉化共处理各类违纪人员4 873人,罚款215万元,其中曾有因为带烟进厂被罚的。
这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我个人觉得于力还是一位有能力的领导,敢说敢干。前几年,吉化也像其他国企一样严重亏损。1997年至2001年,吉化累计亏损90多亿元;2001年亏损28亿元,几近破产;2002年于力上任以来,正好赶上化工市场抬头,化工行业开始大幅盈利;2003年,吉化销售收入193亿元,实现利润8亿元,吉化一举扭亏为盈,于力也被赞为化工行业的“扭亏英雄”。此外,于力的“从严治厂”,也确实改掉了很多吉化人习以为常的陋习,但在步入正轨后不应再采取高压政策。
一些知情职工告诉记者,吉化是一个老厂,设备老化,年久失修,加之管理不善,运行本身就不是很稳定。一些车间已经是使用了几十年的老设备,管线更是老化严重,但单位没有进行更换,而是花几十万元在老的管线上刷油漆,将就着用。于力到了吉化后,为了生产效益,不管设备老化问题,检修总是草草了事,原来的1年一检修变成现在的3年一检修。大检修时间也被压缩,一台机组本来要10天的检修时间,现在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就重新开车,3年来一直是这样。前两年,确实看到了不少效益,但设备老化和全力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时出现。小到普通的跑、冒、滴、漏,大到设备停车、跳车,在公司的各个车间都时有发生。
就在今年9月到10月初,吉化刚进行了3年一度的设备大检修,检修期间还停止了生产。但在检修之后不到1个月,双苯厂就发生了爆炸事故。
一位在吉化工作了20余年的老工人介绍说,从2000年开始,石油系统实行有偿解除劳动合同,这一方式在下面实施后却走样变调了,导致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才被买断、下岗和分流,吉化就外雇临时工顶上。危险、有害岗位用不知情、没技术的农民工,使得整体技术水平下降,这也是吉化事故不断的原因之一。
12月6日,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在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及重大水污染事件国务院调查组成立会议上指出,危化品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作业的特点。危化品事故的发生,暴露出一些企业包括重点企业内部管理滑坡,安全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工艺管理等松弛,习惯性违章现象严重。李毅中表示:“这次事故调查,要以向人民负责的精神,查明中石油吉林石化爆炸事故及重大水污染事件的原因,严肃追究责任。原因要水落石出,不能不了了之;教训要刻骨铭心,不能轻描淡写;处理要切肤之痛,不是罚款就完事的;整改要举一反三,各类化工厂、中央企业都要吸取教训。”
知情才能预防
11月14日凌晨4时,爆炸引发的大火被彻底扑灭了,火烧连营的局面也成功避免了。可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5 000t消防用水,28t泡沫,裹挟着从爆炸中报废的1个硝基苯储罐、2个苯储罐中泄漏出来的近100t的苯类物质,绕过了吉化分公司污水处理厂而进入了市政排雨管线,直接流入了松花江!
11月15日,疏散的居民和学生已恢复正常生活,爆炸点周边的空气中也闻不到异味了。至此,吉化双苯厂爆炸事故似乎已尘埃落定,殊不知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更大的危机正在悄悄地向下游的人们逼近。
11月17日,市区有着43万人口的松原市开始停水。至于停水原因,市里的说法一直是“管路检修”。松原市江南城区吃的是二龙山水库的水,饮用松花江江水的则只有江北城区的10万人。停水期间,这个居于圣水湖畔的宁静小城,因不知实情而波澜不惊。
11月19日21时,污染团进入黑龙江省界缓冲区,苯超标为2.5倍,硝基苯超标为103.6倍。11月20日7时,黑龙江省界第1个监测断面即肇源断面检出苯超标,表明污染带前锋已经抵达黑龙江省。
11月21日早上,哈尔滨市政府突然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临时停水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表述,为了保证市区单位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并临时停止供水,检修停水时间约为4天,恢复供水时间另行公告。请市区内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个体业户和居民以及供水经营单位做好生产、生活用水储备,保证正常生产、生活需要。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市区内的各洗浴、洗车行必须立即停止用水。市工商、物价、公安等部门应当加强市场监督和治安管理,维护市场和社会秩序。
正是这份公告,引起了哈尔滨市民的恐慌。很多市民都不上班了,纷纷涌进商场、超市、街头巷尾的食品店,抢购瓶(桶)装水、罐头和方便面,有的顾客甚至一次性购买5 000元的矿泉水。当日,哈尔滨市的商场、超市中的饮用水、面包、方便面、八宝粥等部分食品出现断货。
原来,从11月20日中午开始,社会上已有哈尔滨近期将发生大地震的传言,虽然当地地震局进行了公开辟谣,但并未完全消除市民的恐慌。11月21日早上,停水公告一出台,小道消息更是以讹传讹,甚嚣尘上。“如果真是维修供水管道,为什么要全市停水?”部分哈尔滨市民道出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心理。
至此,松花江水质污染事件被迫浮出水面。11月21日下午,面对市民抢购饮水、食物和不良商贩乘机哄抬物价的恐慌状态,哈尔滨市政府召集有关部门紧急会议。11月22日,哈尔滨市政府公布了第二份停水公告《关于正式停止市区自来水供水的公告》。将停水的原因明确表述为:“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苯胺车间发生爆炸事故……据环保部门监测数据,预测近期有可能会受到上游来水的污染。”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吉化公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仍强调:“爆炸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绝对不会污染到水源,吉林石化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不合格的污水不会排放到松花江。”
11月23日,吉林市环保部门一名人士向记者透露:“吉化双苯厂爆炸当天松花江就已被污染。爆炸发生当天15时左右,我们就启动了化学事故应急监测预案。初期监测的重点是大气,在没有发现有毒物质超标后,我们又把监测重点转移到了水体上。一开始,我们先测了东10号线,这是石化厂区的一条排雨管线,果然发现了苯,浓度挺高,单从水的颜色上就看得出来,发黄,这说明灭火废水已经通过排雨管线直接流入了松花江。”
这名人士告诉记者,江北龙潭区是吉林市的工业区,聚集了热电厂、化工厂、化纤厂、钢铁厂、水泥厂等大小上百家高污染企业。这些工厂的工业废水,包括爆炸的吉化双苯厂在内,大都是从吉林市滨江北路一侧排入到松花江的。在这名人士的指点下,记者在清源桥下找到了这个排污口,从排污口排出的浑黄污水直泻松花江,离很远的距离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
吉林石化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早在1980年吉化就投资建成并投入运行了一个日处理能力达2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这个厂也是全国第一个污水集中控制的大厂,为什么还有被污染的水排进了松花江?
建设部信息中心水工业网总经理张颖夏认为,污水处理厂在设计建造的时候,一般会考虑污水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工艺。对于如此高浓度的有毒污水,一般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是无能为力的。关键是,这些有毒污水可能根本就没有进入吉化公司污水处理厂。因为一般道路上的污水口是通向雨水管道的,而很多城市的雨水管道是直接排入附近水体的。
国务院对爆炸事故引起的松花江污染事件极为重视,温家宝总理指示环保等部门和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饮水安全,加强监测,提供准确信息。
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家环保总局也启动了应急预案,迅速派专家赶赴黑龙江现场协助地方政府开展污染防控工作,实行每小时动态监测,严密监控松花江水环境质量变化情况。爆炸第二天10时监测显示,吉化公司东10号线入江口水样有强烈的苦杏仁气味,苯、苯胺、硝基苯、二甲苯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松花江九站断面苯类指标全部检出,以苯、硝基苯为主,从3次监测结果分析,污染逐渐减轻,但左岸超标10倍以上,右岸仍超标100倍。松花江白旗断面只检出苯和硝基苯,其中苯超标108倍,硝基苯未超标。
11月14日,黑龙江省水利厅已经向黑龙江省水文局发出了“密切检测松花江上游污水团推移过程”的指令,随后水文局立即成立了突发事件工作小组,加强了对松花江上游来水的检测,并在黑龙江省境内的松花江上建立了9个观察点,实施一天一报的检测机制。11月18日,吉林省和水利部松辽委也就吉化公司双苯厂爆炸造成松花江水质污染向黑龙江省政府和哈尔滨市政府进行了通报,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政府当时也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和松花江水体监测系统,迅速落实水源、运力和分配等事宜。
这些行动当时并没有任何一个权威部门出来向社会公开通报,哈尔滨市政府内的部分人士也力主不能公开,担心一旦真相公开,会引起社会恐慌。而正是那份理论上站不住脚的公告,引起了哈尔滨市民的恐慌。事后证明,最后恐慌恰恰止于社会公众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及进程。为此,相关部门是否应该深思,以后遇到突发事件,是继续捂着还是寻求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11月26日下午1时30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飞抵哈尔滨,察看松花江水体污染情况,了解群众生活用水供应情况,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代表胡锦涛总书记看望广大干部群众。下午4时,温家宝主持召开会议,听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及有关部门的汇报。温家宝指出:“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对人民高度负责,对人民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负责。对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一定要高度重视,严密监测水污染情况,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群众饮水需要和水质安全,切实做好水污染的善后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加强与俄罗斯的联系,以友好、合作、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及时通报监测信息,加强合作;同时要举一反三,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易燃、易爆和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工作;认真调查事故原因和责任,严肃做出处理。”
12月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指出,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环保总局作为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事件重视不够,对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对这起事件造成的损失负有责任。为此,解振华向党中央、国务院申请辞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职务,这一请求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鉴于事故后果的严重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慎重研究决定,免去在爆炸事故中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吉林石化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于力的职务,接受国务院工作组和吉林省事故调查组的调查;责成吉林石化分公司免去对事故负有直接责任的双苯厂厂长申东明、苯胺二车间主任王芳的职务,接受事故调查。
事故留下的思索
事故车间一知情工人向记者透露,2005年11月13日上午,双苯厂巡检工人在对车间装置进行例行检查时,就发现了苯胺车间硝基苯精致T-102塔精馏提纯时因塔循环管处发生堵塞,循环不畅,车间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处理。上午没有处理完,下午上班后,当班班长徐德成奉命继续组织人员进行处理,在排除故障时由于处理不当,瞬间引发连续两次猛烈爆炸并起火。
吉林省安监局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11·13”爆炸事故调查组经过现场勘察、证人笔录、岗位操作记录等相关资料和调查组专家分析初步认为,事故直接原因是由于停车时当班操作工疏忽大意,未将应关闭的阀门及时关闭,误操作导致进料系统(预热器E102及附属管线)温度超高,长时间后引起爆裂,随之空气被抽入负压操作的T101塔,引起T101塔、T102塔发生爆炸,随后致使与T101塔、T102塔相连的两台硝基苯储罐及附属设备相继爆炸,随着爆炸现场火势增强,引发装置区内的两台硝酸储罐爆炸,并导致与该车间相邻的55号罐区内的一台硝基苯储罐、两台苯储罐发生燃烧。
在吉化双苯厂工作了20余年,其中在苯胺车间硝化班硝化岗位工作10年的老工人李先生介绍说:“硝化反应的爆炸没有别的原因,必是反应过程不流畅。要么是操作工误操作,混酸加入速度没有控制好,加入速度快,导致未反应物料积聚;要么是温度计、仪表失灵,总显示低温,操作工判断失误,加快混酸加入速度,使反应瞬间爆发;要么是设备出问题,降温系统失灵或阻断物料流程使未反应物料积聚爆发瞬间反应。”李先生介绍说:“爆炸点一般多为硝基苯精馏塔塔底,此处会产生、积蓄副产物二硝基苯(易爆物),而且此处的换热器裂管上会附着高爆炸物硝基酚盐,一旦塔底虹吸管不畅,换热器蒸干,必然爆炸;另一种可能就只能是检修完毕后,气密工作没有做,导致负压系统内进入空气,马上引起爆炸。我们以前也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但这些问题有经验的操作人员都可以有效解决,这次只怕是个新手或急中出错了,否则不会这样。”
记者对此进行了求证,中国化工安全卫生技术协会理事长万世波介绍说:“这几种爆炸原因确实有可能存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及时排放残液,像吉化的这次循环管堵塞,一般采用0.2MPa的压缩氮气反吹一下就可解决。”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业绩考核局局长李寿生在安委会联络员会议上介绍说:“吉化事故,从死亡人数来讲,特大事故算不上。但是从它造成的影响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记者在国家环保部门的一位朋友也说:“相对于污染事件,爆炸的影响要小的多,现在麻烦的事,就是双苯厂全爆了也比不上流域污染的损失。”
12月16日8点30分,经过一周多的准备和协调,抚远黑龙江水道引流筑堰工程破土动工。解放军某部奉命从抚远小河子村下游500m处横向向俄罗斯大黑瞎子岛方向修筑宽40m、300m长的堤坝,拦截从松花江过来的吉林石化污染带,保证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城市的用水不受污染。
实际上,这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也并非没有前车之鉴。1986年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一家危化品仓库发生火灾,消防人员在灭火中注入了约10 000加仑水,结果灭火用水与约30t农药和化工原料流入西欧著名的莱茵河,大量的有毒物质使240多千米的河道变成毒流,河面漂起大量的死鱼和生物,人畜无法饮用。自这家危化品仓库下游取水的自来水厂全部关停,莱茵河沿岸的法国、德国、荷兰等5个国家深受其害。这起因管理不善和灭火不当引发的环境灾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更使莱茵河在以后的十几年内没能恢复元气。
与莱茵河污染案例大相径庭的是发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次火灾事故,这场火灾发生在一个汽车喷漆厂,由于该厂位于市政供水系统的分水岭上,美国俄亥俄州的消防总监现场观察后,命令只用少量的水灭火,后来,他干脆让大火任意肆虐,燃烧殆尽,从而使饮用水源免遭了污染。
扑救这类危险化学品爆炸引发的火灾,理论上应该使用泡沫或干粉灭火。吉化双苯厂爆炸事故中,55号储罐区3个储量分别为1 500m3、2 000m3、2 000m3的苯储罐已经因为辐射热而发生爆炸燃烧。其中24号罐已经被炸开,几厘米厚的钢板被烧得透红。尤为严重的是,24号罐旁边还有其它储有对二甲苯、苯胺等危化品的13个储罐,临近还有两个分别为400m3的氢气储罐。
因为爆炸装置咫尺之外存在更大危险,在无法移动其他罐体的现实情况和全力控制火势、避免更大爆炸的思想指导下,现场采用了隔离、冷却的办法,依靠大量的水来预防连环爆炸。扑救中重视了燃眉之急,污染的威胁却被忽视了。按照吉林市环保局一位官员的话说,当时的情况好比是房子着火了,油瓶子倒了自然顾不得去扶了。
然而,事故之后再回过头来审视事态演绎,权衡利弊,我们是不是考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更大的、更长期的危害?
不合理的工业规划与布局加剧了事故的危害性,不合理的布局常常会使化工厂的一般事故,威胁到一个城市或一条河流的安全。实际上,过去有相当一部分化工企业建在靠近江河湖海或居民稠密区,这些大型企业和车间一旦发生事故,不仅容易导致伤亡扩大、损失加剧,而且极易造成人员疏散、环境污染等次生灾害,甚至影响社会安定。近年来,有的地方还在新上马一批工艺落后,甚至是污染严重的企业。这次爆炸和水质污染事件也给政府相关部门提出了一个课题,那就是在大项目的规划上,不能只看一个省或市的发展,应该跨地区统筹规划。一些可能造成毒害污染的化工企业不能再在大的流域附近建设了,已经建设但污染严重的企业是否也应该考虑停止扩建或搬迁。
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罗家16H井特大井喷事故发生后,中石油集团公司全体党组成员曾于2004年1月7日,带领10个安全生产督查组,不辞辛劳、事无巨细,在点多面广、路途遥远的情况下,通过深入施工作业现场,实地听汇报、看现场、查资料、提问题、进行座谈、随机抽查、模拟事故报警等形式,对集团公司及中油股份公司所属国内120多个单位及其下属的部分厂、站、库、车间以及集团公司在海外14个国家的41个单位进行了安全检查。
这次检查以后,中石油系统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是否有所提高?是否根除了安全隐患,制止了违章操作?检查和被检查是否都不是轰轰烈烈走过场?
在安委会联络员会议上,国资委业绩考核局局长李寿生指出:“违规违章操作是造成中央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最重要原因,吉化事故中违章操作后没有出现自动化中止,说明它的连锁装置可能存在问题。再就是事故的应急预案也存在问题,发生爆炸后,消防部门的任务是控制火情、尽快灭火,但吉化应该知道这些物质的危险性,既没有封堵,也没有提醒,从而造成污染,造成国际影响。”
一次违规操作,一个迟钝的应对,让苦心经营多年的吉化以一种并不光彩的方式“名声大噪”。“喝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的碑匾和“环境友好企业”的称号,如今都成了一声长长的叹息。日常管理纰漏在突发事故面前显得措手不及,生产安全隐患时刻窥伺着可乘之机。即便是爆炸发生了,厂区距松花江面还有大约1km远。如果吉化的管理者和现场领导具有高度的环保意识,扑救中无论是筑堰、开渠、挖坑,抑或是堵住松花江排水口,都可能将污染水封堵、截留在小范围内。事件也绝不可能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恶劣的态势。污染水混入市政排水导流,可见事故应急预案中缺乏规避环境污染的责任意识。
就要离开采访现场了,记者再次来到松花江边,松花江一路踯躅逶迤,奔流不息,一如往年冬日里的枯瘦,然而却不再清澈。松花江水的步态纵然迟缓,但却覆水难收!记者默默地祈祷:但愿类似的事故不再出现在祖国其他江河湖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