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一起溶解乙炔气瓶爆炸事故

2009-01-05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一)事故概况

    1984撵月18日19时15分,日本千叶县柏市溶解乙炔充装厂在进行气体充装时,发现有一只气瓶(瓶号PR13500)瓶肩发热,在操作人员用水桶对其浇水冷却时发生爆炸。爆炸气瓶的瓶体分成3块,肩部沿焊缝下方开裂,与瓶体分开,筒体部分也是沿焊缝开裂直到瓶底。爆炸造成2名操作人员受重伤,其中1人烧伤,另1人手和腿被切断;建筑物的屋顶和部分外墙被炸毁;周围的气瓶受冲击波冲击,互相撞击造成程度不同的凹坑,但未发生破裂。当天天气晴朗,气温35℃,湿度62%。爆炸气瓶的容积为32L,于1971年8月制造;最近一次的定期检验是1983年7月4日;多孔物为固体填料;1984年5月29日充装气体后出厂。7月12日返回时,瓶内剩余气体量为4kg,没有进行分析,就进行了充装。气密性检查时,乙炔内压力为22kg/cm?。

    (二)事故原因分析

    检查爆炸气瓶,发现瓶肩和瓶阀上的易熔塞都没有动作。肩部上的易熔塞,从内侧看熔化深度已达一半程度,但外侧还没有熔化。在瓶体上部与瓶肩连接处有一显著变色的区域。说明气瓶这部分填料内的乙炔曾发生过分解,乙炔分解导致了气瓶爆炸。这起事故是在充装后45min发生的事故。正处于充装后的不稳定时期。充装后静置时间不充分即搬动气瓶,且浇水致使易熔塞受冷未动作,导致气瓶内部由乙炔分解产生的压力无法释放。

    (三)预防同类事故的措施

    1. 充装后洒水静置时间要充分;

    2. 对残留气体多的返回气瓶,要经过气体分析确认无异常情况时,方可进行充气;

    3. 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正确处理发现的异常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