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某电化厂充装液氯时钢瓶爆炸

2009-09-27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1.事故过程

    1979年9月7日下午1时55分,某电化厂液氯工段正在充装液氯作业时,一只半吨重的充满液氯的钢瓶突然发生粉碎性爆炸。随着震天巨响,全厂气雾弥漫。大量的液氯气化,迅速形成巨大的黄绿色气柱冲天而起,形似蘑菇状,高达40余米。爆炸现场留有直径6m,深1.82m的深坑。该工段414m2的厂房全部倒塌,在现场有67个液氯钢瓶,爆炸了5只,击穿了5只,13只击伤变形,5吨的液氯储罐被击穿泄露,厂房内的全部管道被击穿、变形。其间夹杂着瓦砾、钢瓶碎片在空中横飞,数里外有震感。在爆炸中心有一只重达1735kg的液氯钢瓶被气浪 垂直掀起,飞越12m高的高压电线后,坠落在30m外的盐库内,另一只重达1754kg的液氯钢瓶被气浪冲到20m外的荷花池里。一块重达1kg的钢瓶碎片飞出830m,一块重72.5kg的钢瓶封头飞至85m外的居民院内,将一名81岁在院内扫地的老妪砸死。

    液氯从这些容器内冲出,泄漏的氯气共达10.2吨,当时是东南风,风速3.7m/s,大量的氯气迅速呈60°扇形向西北方向扩散,中轴线距离为4600m,波及范围达7.35km2,共有32个居民区和6个生产队受到不同程度的氯气危害,造成大量人员急性中毒。受氯气危害的人数达1208人,其中诊断为氯气刺激反应者有429人,均在门诊治疗。另有不同程度急性中毒患者779人,均收入住院治疗,其中轻度中毒者459人,占58.9%;中度中毒者215人,占27.6%;重度中毒者105人,占13.5%。其中男性389人,占49.9%;女性390人,占50.1%。

    本次事故共死亡59人,其中现场死亡18人,其余均为外伤砸死等。另有41人为严重急性氯气中毒死亡,其中7人为严重中毒性肺水肿,口鼻涌出粉红色泡沫痰,入院后几分钟内死亡。爆炸后1小时左右有12人死于肺水肿。其余也陆续死亡,最后死亡1人是在爆炸后13小时。死亡者均为16岁以上的成人,其中男性30人,女性11人。死亡的41人均为距爆炸中心50m内的重污染区内的居民,而本厂职工都能逆风爬上厂外东南方向的一个高土坡上,故无一人因急性氯气中毒而死亡。

    2.抢救过程

    (1)立即成立抢救指挥部 由当地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有市化工局、卫生局、公安局、交通大队、劳动局、财政局、工会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当即将事故电话上报中央办公厅、化学工业部、当地省政府和省化工厅等上级有关部门,并组织三 个指挥组,分头现场排险和疏散,抢救中毒人员,事故调查爆炸原因、吸取教训。

    (2)排险和疏散 制止氯气外逸。事故发生时,大量氯气从爆炸的钢瓶、被击穿的钢瓶和被击裂的管道、储罐中一齐冲出,黄烟滚滚。为了防止更大危害,控制氯气外逸是当务之急。工段郑××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爆炸现场关闭了液氯气化阀门,液氯储槽与钢瓶连接的阀门,初步切断了氯气源。防化兵部队、消防队人员大量喷水来抑制已经逸出的氯气扩散,到次日凌晨四时,关闭了现场所有的储槽、管道的阀门。消除了氯气外逸。

    排险。液氯工段爆炸现场尚存液氯钢瓶五十多只。有的钢瓶被爆炸气浪冲击互撞,严重变形;有的压在倒塌的墙壁下面。这些钢瓶如再发生爆炸,逸出氯气,将对全市人民构成极大的威胁。必须清除。而清除它又有极大的危险,在搬动中可能发生爆炸。抢救指挥部作了认真、细致的讨论,决定采取钢瓶卸压和远距离开启钢瓶阀门的办法,并准备好防爆砂袋、液碱和喷液碱的消防车。组织医务人员备好抢救药物在现场待命。

    疏散。以电化厂为中心划定了半径为400m的危险区,危险区内的全部人员都要进行紧急疏散。共动员了八万人撤离危险区(占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经过9个小时的紧张战斗,终于实现了这个计划,排除了全部险情,杜绝了再次发生恶性事故的可能。

    (3)抢救中毒人员 事故发生后,该市的11个医疗单位都接受了收治中毒病人的任务。他们在缺乏职业病专业人员和缺少抢救经验、药物的情况下收治了全部病人,作了大量工作,使中毒病人得到了治疗和处理。

    中央和化学工业部的领导十分重视抢救工作,组织临近省 市的专家积极支援,陆续组织了由九十多人组成的12支医疗队赶赴现场,参加抢救工作。上海医疗队携带药品、器械约2吨第二天由飞机运到出事地点,在抢救中发挥了很好作用。各地医疗队与当地医务人员一起共同研究抢救方案,抢救危重病人,有效地制止了中毒人员的死亡。为了便于临床治疗和善后处理,医疗抢救组制订了“急性氯气中毒分级诊断标准”和统一的治疗方案(当时国家尚无诊断标准)。对患者逐一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分级,明确抢救的重点,按方案进行治疗,治愈者及时出院,设立复查、随访门诊,组织巡回医疗。经过上述处理后,除20多位重度患者外,其余患者均很快治愈。

    (4)事故调查 为了搞清楚事故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杜绝类似事故重复发生,对事故开展认真的调查。对事故现场进行拍照,在排险和清理现场中,注意收集资料,分析有关样品。事故调查组分设三个小组,即现场调查组、物理化学组、综合分析组,分头进行工作。经过二个多月的调查和模拟试验,终于查清此次爆炸的原因是由于氯化石蜡倒灌入钢瓶内,引起的化学性爆炸。

    3.讨论

    ①本例是发生在一次事故中,中毒人数之多,死亡人数之多,危害之大,经济损失之大,在全国是罕见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化工系统最大的一起事故。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很重视事故的抢救处理,化工部派出一名副部长带队的6人工作组,从省内外组织了90人组成的12支医疗队参加抢救工作,从上海调运了2吨重的药品器材供抢救使用。可以说在应急救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有效地控制了中毒病人的死亡,使中毒病人得到治疗和康复。

    但是本市没有职业病防治机构,没有职业病专职医生,各 医院都缺乏氯中毒的抢救知识。事故发生后,在短时间内上千名中毒病人被送入各个医院,医务人员没有思想准备,医院床位不够,抢救药品、器械不足等等,造成工作秩序混乱,医疗效果较差。在短短几小时内造成几十名中毒病人死亡。从41例中毒死亡病人的死亡时间分析,有半数以上病人死于事故发生后的1~2小时以内,最后一例死亡病人距事故发生也只有13小时。由此可见重症病人的抢救立足于本地,立足于现场是多么重要。化工系统多年来反复强调凡能发生多人急性中毒的化工企业都要制订急性中毒应急预案,就是这个道理。并强调指出预案不仅要写在纸上,而且每年都要演习,长备不懈。每个医务人员要熟悉抢救技术和操作技能,一旦发生急性中毒事故能做到现场、就近进行抢救,减少伤亡。

    ②本例事故可以看出该电化厂长期以来贯彻安全生产的方针不力,没有在抓生产的同时做好安全工作。没有建立正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致使倒灌有100多公斤液体石蜡的氯钢瓶没有被查出,混于其他氯钢瓶中一起充装液氯,因而发生了化学性大爆炸。由此可见,凡是生产、使用化学毒物的企业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付诸实施,及时清除事故隐患,是从根本上避免发生类似事故,防止发生多人急性中毒所必须的。

    此外,这次事故造成的中毒人数如此众多,与该电化厂厂址建于人口稠密居民区之中直接有关。液氯钢瓶爆炸后,大量氯气随风扩散到居民区,造成众多人员中毒。因此,氯碱厂、化肥厂、焦化厂等厂址都必须与居民区有一定距离的安全隔离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