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乙炔站空间爆炸事故分析

2010-10-28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2007年8月13日,某公司PVC车间3万t/a乙炔站2楼空间发生闪爆,致使2楼及附近楼道内的窗户全部损坏落地,楼内仪表、电气设施及线路也被不同程度烧毁,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一、事故经过

  8月13日13时17分,乙炔工序加料岗操作工A在将电石原料由1 发生器1号储斗向2号储斗拉料过程中,突然听到连续2次响声,之后操作室内的电视监控中断,操作工A意识到出事了,便停止拉料,迅速赶到现场,发现3万t/a乙炔站2、3楼浓烟翻滚并伴有火焰,人员根本无法靠近。正在此时,车间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闻讯后火速赶到现场, 组织人员对该套生产装置进行隔离、置换,同时积极组织现场人员扑救,13时22分系统隔离、置换完毕;13时23分公司消防队到达现场实施灭火,13时40分火焰熄灭。

  二、现场勘查事故发生后,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事故调查组,责成安全、生产部门彻底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责任,深刻吸取教训,落实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调查组成员对事故现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勘查,发现如下现象:

   (1)2楼地面有电石渣浆并掺杂着未反应完的碎块电石。 (2)2号储斗下部与给料机软连接处往外渗水。 (3)1号储斗的防爆膜泄爆。 (4)1号储斗充N:阀门和排空阀门均处于关闭状态。 (5)储斗外壁挂有从防爆膜泄压孔喷出的电石渣浆。随后,调查组成员仔细查阅了当班操作记录,工艺指标合格,未发现异常现象;同时对1号储斗充N:质量的分析记录进行查阅:当天12时N:质量为98.48% ,13时N:质量为98.60% ,完全符合N:质量≥97% 的工艺指标,未有含0:超标现象。

  从由设备维修人员打开的储斗手孔中,调查组成员观察到如下现象: (1)1号储斗活门处于关闭状态,2号储斗活门处于开户状态。 (2)1号储斗有电石原料,料的顶部有电石渣浆且结块,储斗底部有料,也潮湿结块;2号加料储斗没料。在打开1 发生器人孔时发现:耙齿上缠有大量的电石原料包装物碎片等杂物;在拆卸溢流管线时,未发现管线里有杂物。

  三、事故原因分析

  调查组成员对上述现场勘查情况综合考虑后,对这起事故进行了科学周密的分析, 一致认为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

  1 发生器溢流管线堵塞,致使1 发生器液位在极短时间内上升至2号储斗,操作工A在打开2号储斗活门拉料过程中,落到2号储斗内的电石原料遇水后发生了剧烈放热反应,产生了大量粗乙炔气体,储斗内压力迅速升高,冲破1 号储斗防爆膜泄压,属于物理爆炸;随之大量的粗乙炔气体瞬间扩散到空间,与空气混合后达到爆炸极限,在空间发生闪爆(由于粗乙炔气体中含有S、P等杂质,在自然环境温度下,遇空气就能发生自燃,从而引爆乙炔气体),属于化学爆炸。这就是操作工A及其他操作人员听到2次响声的原因所在。在第2次产生化学爆炸后,储斗内因原料电石继续与水发生反应,产生的粗乙炔气体在1号储斗防爆膜泄压孔处形成了稳定燃烧,也就是上述所描述的“浓烟并伴有火焰” 的现象。在拆卸溢流管线时,未发现管线里有杂物,原因是在第1次发生物理爆炸时,由于1 发生器内部压力瞬间升高,将溢流管线内的堵塞物冲开,致使溢流畅通。

  四、事故防范措施

  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教育广大员工,从中吸取教训,必须做好如下防范措施:

  1.完善行之有效的巡检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加大对运行设备的巡检力度,真正做到按时巡检,不留死角,并严格贯彻执行,以确保各项工艺指标得到严格控制。

  2.加强员工安全技能和操作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业务技能,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思想,把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到实处。

  3.按照“四不放过” 的事故处理原则,在查明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的同时,对员工进行事故案例教育,举一反三,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

  4.对监测仪器、仪表要时刻注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通知专业部门维护,避免造成假象,误导操作。

  5.发生岗操作人员如发现发生器液位上升时,应及时通知加料岗操作人员停止拉料,正确处置后方可进行正常操作。

  6.严格控制电石原料中带入包装物碎片等杂物,或人为将各类杂物混入电石原料中带入生产系统,以防溢流管线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