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一起砷化氢中毒事故的调查报告

2004-07-28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摘 要] 某企业违反操作规程引起6人发生职业中毒。提示劳动、卫生等部门对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加大执法力度。
[关键词] 职业中毒  砷化物 电解锌锭

   2003年10月,东安电解锌锭厂6名职工相继在工作中因吸人砷化氢气体,引起砷化氢中毒。我们随即进行了调查和处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发病经过及临床表现
   2003年10月8日,东安电解锌锭厂净班一名职工在下班后,感觉身体不适,于10月10日9时到县人民医院就诊,该院以疑似重金属中毒将其收治人院。当天,同在该厂净化班的另三位职工也在下班后,感觉身体不适而先后人院。10月11日该厂另两名净化班职工下班后因感觉身体不适又住进了医院。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昏、头痛、呕吐、腹痛、血尿等症状。截止10月11日19时止,共发病6例。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的39岁,最小的2岁。
   患者人院后经检查,皮肤变深变黑,指甲变脆、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对患者尿样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发现砷化物最高含量为0.28 mg/L(尿正常值为不能检出).根据临床症状和检验结果及职业接触史分析,确诊为砷化氢中毒.经采用对症治疗,患者逐渐恢复,无死亡病例。
2 中毒原因调查
2.1 患者中毒与其在东安电解锌锭厂净化班工作有关。东安县电解锌锭厂没按要求向有关部门申报或验收,是利用废旧简陋厂房,承接外地来料加工,生产电解锌锭的小型集体企业。生产主要原料是次氧化锌,辅料是含量为60%的砷粉、硫酸铜等添加剂。生产工艺流程为:原料→酸浸→净化→二次净化→电解→剥锌皮→熔铸→产品。这次中毒事故发生在进行一次净化程序的时候。此道工序要求在净化池内加入含量为60%的砷粉和NaOH,升温到80~850C,给净化池除杂。钟粉、NaOH和池内的次氧化锌、硫酸等在高温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砷化氢(AsH3)气体,这种气体被工人呼吸道吸人会导致中毒。而净化班工作的场所,既无排气排风设施,净化池又无盖密封,整个工艺流程完全处于暴露状态,也没有任何警示标志;同时工人作业时也没有防毒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因此工作很容易吸人砷化氢气体而中毒。特别是10月9日晚,在加入砷粉和NaOH除杂时,净化池发生严重外溢,工人将外溢部分铲人池内,过程长达半个多小时,这更加剧了本次中毒事件的危害程度。
2.2 本次中毒人员均为该厂净化班工人,10月9日晚当班的两名工人中毒症状最重。对其他工人都进行了流调,未发现中毒,中毒者也无年龄与性别差异;后经对该厂净化池加盖封闭,增加抽气排风设施,未再发现中毒情况。说明此次中毒与净化班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环境有关,为职业砷化氢中毒。
2.3 事件中发生原料外溢的值班工人中毒症状最为严重;这表明砷化氢使人中毒的轻重是依吸人种化氢气体量的多少而定的。由于本次中毒事故抢救及时,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2.4 县防疫站对该厂生产原料次氧化锌和砷粉取样化验,经检验其砷含量分别为20%和60%。另取反应池内的净化液、电解液、铜镉渣、酸浸渣检测,结果砷含量分别为:0.5mg/L、O.16ing/L、0.48 mg/L、0.46mg/L。
3 讨论
    此次中毒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条件简陋,设施陈旧,生产中存在有害有毒物质又无任何防护措施。说明有些企业唯利是图,无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无视劳动者劳保条件是这次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而劳动者在工作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是本次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劳动、卫生等部门应对存在危害因素的企业加强《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和安全知识培训,加大执法力度,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Ill劳动卫生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7
[2]朱子扬,龚兆庆.中毒急救手册[M],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王莹,顾祖维.现代职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山版社,1996
  (摘自:《中华卫生监督与健康》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