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印度博帕尔市特大泄毒案例

2009-05-22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案情介绍]  1984年12月3日午夜,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市有一家美国跨国公司联合碳化物公司开办的农药厂,由于120-240加仑的水进入了异氰酸甲酯的储罐(进水原因不明),引起放热反应,致使储气罐压力急剧上升,由于储罐内含有大量氯仿,氯仿分解产生氯离子对储罐的材质造成腐蚀,由此而产生游离的铁离子。在铁离子的催化下又加速了反应的进行。储罐内压力升高造成防爆膜破裂,安全阀打开,储罐内储存的45吨异氰酸甲脂溢出,原有的中和、水洗、焚烧等三道安全装置全部失灵。该设备原来有一套冷却系统,它可以使储罐内的异氰酸甲脂始终保持在0.5℃左右,如果是这样则气化反应就不能继续,但在1984年6月起这套系统却停止运转。当事故发生后,剧毒的异氰酸甲酯由液态变成气态迅速向外扩散,覆盖面积达四十九平方公里。一小时后,形成的毒气云团已笼罩全市,并以每小时5000米的速度袭击博帕尔市区。由于工厂管理上的失误,竟然没有觉察。导致这起震惊世界的特大泄毒案。

  45吨异氰酸甲脂溢出后,迅速挥发成气体扩散,温暖湿润的自然条件更是“助纣为虐”,沉睡中的人们在丝毫没有觉察的情况下遭受侵害,有的甚至即刻丧生。等到人们警觉、并且找到灾害的根源时,这些毒物的效力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场泄毒案造成80多万人口的城市有32万人中毒,2万余人当即死亡,5万余人双目失明,10万余人终身残废,20余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事故原因分析]  异氰酸甲酯,联合国编号为2480。《国际海运危规》将其归为第六类有毒物质类。该物品又具有易燃性。在纯净状况下,沸点为38℃,闪点为—7℃,极易挥发。异氰酸甲酯不溶于水,但却能与水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放出剧毒的亚硝酸烟雾,能强烈刺激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经皮肤吸收会引起炎症、发热、恶寒、刺激肾脏。

  博帕尔市地处北纬20余度,12月份气温并不太低,且事发当晚几乎无风,空中有雾。半夜的气温梯度不会对流。这种气象条件可促使泄漏的毒气云团浓度高,扩散缓慢,持续时间长久,足以造成大面积、大规模的伤害。由于该厂厂址错误地选在人口稠密地区,因此人们无法及时逃避,受伤害的人数一下子就上升到几十万人,当地的医疗条件根本就无法应付。

  该市的市长在事后说:“公司从未向城市委员会报告过农药厂的情况,也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制造这种产品的工业是危险的。”事发之后,城市缺乏有效的化学救援措施和准备,救灾秩序混乱,局面久久不能控制。市内唯一的交通枢纽瘫痪,整整20小时内无法使居民疏散,20万人在黑夜中满街乱跑。市民没有安全防护知识,当毒气怪味进入室内时,人们只会关紧门窗抵御。却不知关闭门窗是抵御不了逸入的气体的,反而使住房成了毒气室。这样更增加了毒气的伤害力。直到事发后的第七天,才出现有组织的救援。

  [案例评议]  本案虽然是工厂设备故障造成的毒害品泄漏,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似乎与交通运输、港口作业无关。但是对我们会有许多启示。化学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大多数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我们可以把这视为一个庞大的包装容器。设备发生故障就好比是包装发生破损,再先进的设备也难保永远不发生故障。危险品包装也是这样,何况运输环节多,各运输区段条件变化复杂,自然的、人为的各种因素影响很多。丝毫不要以为有可靠的包装就可以高枕无忧,从而放松警惕。

  本案在事故发生之后,该市的市长才知道这家工厂的存在对市民生命安全带来多大的威胁,这是不可原谅的。这就好比我们从事危险货物作业,却不了解危险货物的特性一样。我们要控制危险货物使之不能为害,就首先要对其特性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掌握和控制它,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保护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