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苯中毒案例

2009-06-01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案例1:2001年7月12日下午17时左右,某建筑工地防水工史某(男,29岁)与班长(男,46岁)2人在未佩戴任何防护用品的情况下进入一个7m×4m×8m的地下坑内,在坑的东侧底部2m,面积约为2m×2m的小池进行防水作业,另一名工人马某在地面守候。约晚19时许,班长晕倒在防水作业池内,史某奋力将班长推到池口后便失去知觉倒在池底。马某见状,迅速报告公司负责人。约晚20时,经向坑内吹氧,抢救人员陆续将2名中毒人员救至地面。经急救中心医生现场诊断,史某已死亡。班长经救治脱离危险。

  该地下坑防水池底部、中部、池口空气进行监测分析,并对施工现场使用的L-401胶粘剂和JS复合防水涂料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发现L-401胶粘剂桶口饱和气中,苯占58.5%、甲苯占8.3%。JS复合防水涂料中醋酸乙烯酯占78.1%。事故现场经吹氧后2h,防水池底部空气中苯浓度范围仍达17.9~36.8mg/m3,平均23.9mg/m3,其他部位均可检出一定量的苯。估计事发时现场空气中苯的浓度可能会更高。

  案例2:1997年1月7日,中山市某制衣厂发生一起急性苯中毒事故,该制衣厂为村办企业,中毒事故发生在腰带车间。腰带生产流程为:开料→成型→涂胶→修饰→成品质检。涂胶工序居车间中央,开料成型和修饰质检分居左右两侧。事故发生当天,厂方为出货需要,要求工人加班。当晚共有11人加班,其中开料成型和修饰质检工序各3人,涂胶工序4人。涂胶工序使用WM“301”胶浆作为腰带粘合剂。为加快胶浆自然干燥,厂方自行在胶浆中加入苯溶液作为稀释剂。平时胶浆用量15kg/日,事故当天用量增至45kg,为平时的3倍。当天,由于天气寒冷,为御寒,工人紧闭车间门窗。加班2小时后,涂胶女工开始先后感觉不适,但仍坚持工作,至晚上10时,一名女工昏迷,另3名也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无法继续工作即被送往当地医院救治。

  发生事故的车间面积30m2,高3.5m,有4个面积为2.5m2窗门。无抽风排毒设施。涂胶工人工作时没有防毒口罩和手套,裸手用小木条将胶浆涂于皮条上,待自然干后进行粘合。车间没有劳动卫生操作规程,工人也未接受过安全知识培训。

  案例3:1999年4月8日某厂13名油漆工因使用白矾氧磁漆和环氧媒沥青漆4天后,出现头昏、头痛、舌头发麻、腹胀腹痛、恶心、四肢乏力、走路不稳等症状被急送入院,经我所诊断组诊断为急性苯中毒。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工作厂房约30 ,厂房内有排风扇一台,另有一排毒抽风设备,其抽风口离地面15m。经测定,现场空气中苯平均浓度为252.5mg/m3 。油漆成分主要有:环氧树脂、钛白粉、苯、丁醇、T31雾化剂,丙酮等。4天前开始使用白矾氧磁漆和环氧媒沥青漆,因任务紧,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至夜间11点。室内操作、室温高,戴沙布口罩两个。

  防止苯中毒应注意的事项:

  急性吸入性苯中毒需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以苯挥发形成的蒸气由呼吸道侵入人体。其特点为时间短,中毒急骤,病情危重常以损害心脏、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为主。防止苯中毒应注意的事项:

  1、作为企业,在使用含苯(包括甲苯、二甲苯)化学品时,应通过下列方法,消除、减少和控制工作场所化学品产生的危害:

  (1)选用无毒或低毒的化学替代品。

  (2)选用可将危害消除或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技术。

  (3)采用能消除或降低危害的工程控制措施(如隔离、密封等)。

  (4)采用能减少或消除危害的作业制度和作业时间。

  (5)采取其他的劳动安全卫生措施。

  2、对接触苯(甲苯、二甲苯)的工作场所应定期进行检测和评估,对检测和评估结果应建立档案。作业人员接触的化学品浓度不得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暂时没有规定的,使用车间应在保证安全作业的情况下使用。

  3、在工作场所应设有急救设施,并提供应急处理的方法。

  4、使用单位应将化学品的有关安全卫生资料向职工公开,教育职工识别安全标签、了解安全技术说明书、掌握必要的应急处理方法和自救措施,并经常对职工进行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的教育和培训。

上一篇:硫化氢中毒案例

下一篇:氨中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