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氨中毒案例

2009-06-01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案例1:1998年4月26日22时27分,四川省自贡某公司氯甲烷车间冷冻站-40℃制冷系统在年度大修结束后正常开车过程中,2号高压氨压缩机的气缸破裂,液氨在瞬间发生大量泄漏,使在机房工作的宋某等8名当班职工不同程度中毒。但肖某临危不惧,在自救的同时,对事故进行了恰当的、有效的处置,且通过随后赶到现场的氨防站急救站及消防支队等奋力抢救,控制了事故,并有效防止了事故的扩大。8名当班职工经全力抢救,除宋某因中毒窒息伴水肿医治无效,于23时05分死亡外,其余7名职工均无生命危险。

  案例2:2005年8月31昨日上午,河南省周口市区建设路东段的周口市骏马化工有限公司厂区内发生液氨泄漏事故,一辆罐车在充装液氨时,因罐车软管破裂造成液氨泄漏,并因静电火花起火,事故造成3人死亡,9人轻度中毒。

  案例3:2006年1月17日凌晨1时20分,浙江省建德市新化化工有限公司液氨车间发生一起液氨泄漏的严重事故,已造成17人中毒,其中4人因抢救无效死亡,另外13名中毒者正在医院抢救中,有4名伤员病情较重。

  防止氨中毒应注意的事项:

  氨是制造各种含氮化合物的重要工业原料,主要用于冷藏、化肥、人造冰、石油精炼、人造丝、硝酸制造等工业。氨中毒的发生大多属于意外事故,若生产中不注意预防,以致管道漏气、阀门破裂或液氨贮罐爆炸等,皆可因大量氨气外逸而致氨中毒事故发生。在高温的气象条件下,尤其容易出现危险。

  发生氨泄漏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氨有较强的腐蚀性及其刺激性气体腐蚀金属设备及管道、阀门等,造成“跑、冒、滴、漏”现象。因此,在化学工业中,预防的重点应在于防止“跑、冒、滴、漏”的意外事故的发生。

  综合预防措施有:

  1、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机械化、管道密闭化,以减少人与刺激性气体的接触。

  2、采用耐腐蚀的设备,如耐腐蚀的塑料或陶瓷类,定期检查机器、管道、垫圈、阀门等有无故障、破损或腐蚀等现象。

  3、在灌注、贮存、运送液态氨时,要特别注意防爆、防火及防漏气。

  4、在生产车间要穿戴特制的工作服、胶皮手套、胶鞋及防护眼镜。在发生事故的现场进行抢救时,抢修抢救人员应尽可能戴上防毒面具。

  5、车间的防毒面具要经常检查其效能,保证其使用效果。在车间里要安装冲洗皮肤用的水龙头,准备冲洗眼睛用的水壶、冲洗液和涂抹皮肤暴露部位的防护油膏,如抗碱性的硼酸或安息香酸油膏。

  6、制定生产车间或存放场所的清扫制度。定期测定车间空气中氨等刺激性气体的浓度。如果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时,应找出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解决。

  此外,还应做好就业前及定期体检工作。发现有过敏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眼及鼻、咽喉、气管等呼吸道慢性疾病,肺结核等都不宜从事接触氨类刺激性化学品工作,对长期低浓度接触的作业工人,要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以早期发现病人,及时给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