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云林县云科工业区○○公司净水厂泄漏事故案例

2011-03-15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一、事故摘要98年12月07日环保署毒灾应变报咨询中心(以下简称咨询中心)接获云林县环保局空噪科通报,云林科技工业区○○公司误将聚氯化铝加入次氯酸钠储槽产生化学物质气体外泄,造成邻厂员工吸入身体不适,总计净水厂2名员工与邻厂5名员工送医。 灾损面积约64平方公尺。 现场应变单位有消防局、业者以及环保署中部环境毒灾应变队(以现简称中部应变队),经以氨氯测定仪测得氯气0.2 ppm。 资深应变专家研议后,建议厂方以10%之液碱约3.5吨注入次氯酸钠槽内以利反应中止,并调度17吨空槽车进行反应后之废液抽离作业;碱洗及移槽作业时,称中部应变队持续监测,氯气浓度值皆为ND,红外线热影像仪侦测槽体温度为21℃,共抽除废液量约13.5吨。 完成抽除废液,现场无氯气读值,研判已无危害,后续废液处理事宜由环保局持续监督。

 

  图一、现场配置图(未依比例绘制)

  二、应变过程(一) 事故通报与初期应变

  1. 通报流程:咨询中心接获云林县环保局空噪科通报,云林科技工业区○○公司将聚氯化铝误加至次氯酸钠储槽造成化学物质外泄,请求应变队支援。 依「毒灾应变咨询中心毒灾应变标准作业程序」之4号作业,派遣中部应变队出勤支援。

  2. 咨询建议:

  (1)初步建议由于据回报现场仍有异味,且未确定事故进行状况,现场人员务必穿戴适当防护具以保护自身安全,至少穿着呼吸防护面罩,对于接触可疑危害性化学品之可能亦应特别注意。

  (2)应变人员到场后先以四用气体侦测器及氯气检知管进行量测,后续以携带式气相层析质谱仪(Portable GC/MS)或FTIR进行污染气体物种及浓度分析。

  (3)次氯酸钠具有1%的NaOH成分,待液碱槽车到时,需缓慢加入液碱,注意槽体温度变化。 并持续量测泄漏点氯气浓度值。

  3. 初期应变处置作为:

  (1)业者于事故发生后,立即停止填装,并关闭储槽进料阀门及疏散厂内人员。

  (2)针对事故地点及下风处实施浓度监测,并作空气采样。

  (3)确认泄漏之化学物质。

  (4)进行人员进出管制。

  (二) 危害分析

  1. 聚氯化铝:是一种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应用范围广,适应水性广泛,易快速形成大的矾花,沉淀性能好。 应用于河水、湖水及地下水的处理,工业用水和工业循环用水的处理。

  2. 次氯酸钠:环保署将次氯酸钠认定为水质处理药剂,为防止影响饮用水之适饮性,规范其添加量不得超过250 mg/L;为卫生署允许使用之食品添加物,被分类为杀菌剂。 接触可燃品可能会引起燃烧;与酸混合或加热至40℃以上会放出有毒气体(氯气);可能腐蚀金属、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睛损伤。 应避免与有机物、酸、尿素、氨、金属:镁、锌、铜、镍,铁等接触。

  3. 氯气:为环保署公告之第三类毒性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经暴露,将立即危害人体健康或生物生命者。 其最高容许浓度(CEILING)值为0.5 ppm。 吸入时严重刺激鼻、咽及上呼吸道;眼睛接触会严重刺激,造成灼热、刺痛感及流淚。 物理性质属綠黄色气体具辛辣味,催淚;潮湿的状况下对大多数的金属具有腐蚀性,应避免水气及温度超过121℃,接触气态碳氢化物、液、固态碳氢化物、金属、氮化合物、非金属、氢等易促使产生剧烈反应(燃烧或爆炸)。

  4. 气候条件:风向北风(三) 现场应变处置做法

  1. 中部应变队于抵达现场,立即与云林县环保局空噪科赖科长会衔,初步事故灾情掌握并作空气采样。 据厂家表示事故为承包商操作聚氯化铝大约有300-400公斤不慎与次氯酸钠混合,疑似产生氯气外泄,造成邻厂员工身体不适,总计净水厂2名员工,药商作业人员1名与邻厂5名员工因身体不适后送台大医院云林分院就医。 库房中发生事故之次氯酸钠槽体,因反应产生大量化学品气体,从泄压阀持续微量逸散。

  2.中部应变队距事故地点下风30公尺处,以氨氯测定仪测得氯气读值为0.2 ppm,由厂方厂方员工与2名应变队员陪同下穿着防护衣及配戴呼吸器接近次氯酸钠槽进行槽内存液pH值量测作业,量测结果为pH值约9~10,次氯酸钠槽旁测得氯气浓度4.3 ppm,经资深应变专家研议后,建议厂方以10%之液碱注入次氯酸钠槽内使其反应中止,并调度空槽车进行反应后之废液抽离作业,由云林县消防局抵达现场支援水雾防护,应变队持续进行周界环境监测并利用红外线热影像仪掌握槽体温度变化情形。

  (1) 氨氯气体侦测器监测数据:事故地点下风30公尺处为0.2 ppm,事故地点桶槽下方为4.3 ppm。

  (2) 检知管监测数据:距事故现场下风30公尺处周遭环境0.2 ppm。

  (3) 红外线热影像仪监测数据:事故现场为21℃。

  (4) 次氯酸钠槽进行槽内存液pH值量测作业,量测结果为pH值约9~10。

  3.消防废水于事故桶槽之防溢堤内pH值7。

  (四) 除污与灾后复原机制:

  1.应变人员进入现场复侦,测得氯气读值为ND。

  2.人员于应变工作后尽速脱掉污染之衣物。

  三、灾因分析(一) 直接原因:聚氯化铝(酸性)与次氯酸钠(碱性)混合,产生氯气外泄,造成人员受伤。

  (二) 间接原因:人员操作不当,未事前确认化学品,误将两种化学品混合;次氯酸钠槽体内酸碱中和反应产生氯气,由泄压阀逸散。

  四、灾后处理与建议现场废液抽取约13.5吨,后续废液处理事宜由环保局持续监督。

  五、结论与建议(一)加强现场作业人员于进料时之作业管理,确认进料之化学物质。

  (二)增设存在风险危害之应变设备、设施及器材,以确保危害发生时,抢救人员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