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氮氧化物中毒实例

2006-03-13   来源:安全论坛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氮氧化物因氧化程度不同而品种各异,并具有不同的颜色(黄至深棕)和比重。氮氧化物中除二氧化氮(NO2)外均极不稳定。一氧化氮遇光、湿、热变成二氧化氮。生产中主要接触二氧化氮(常温下与四氧化二氮N2O4混合存在),系红棕色气体,较难溶于水且具有刺激性气味。接触氮氧化物的行业和工种有:制造硝酸、硝基炸药、硝化纤维、苦味酸等;利用硝酸进行零件酸洗;苯胺染料的重氮化过程;焊接、气割及电弧发光操作等。
  氮氧化物的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又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刺激期,表现为在刚接触时,有鼻和呼吸道刺激、咳嗽等,易被忽略;第二期为潜伏期,一般为4~12小时;第三期发作期,表现为有典型的肺水肿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同时可有亚硝酸盐中毒出现,青紫、变性血红蛋白症、血压下降等。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及慢性上呼吸道或支气管炎症。
  凡是制造和应用硝酸的生产场所,除了加强密闭外,还应当有充分的抽风排毒设备。对进入可能存在氮氧化物的场所及在狭小不通风的空间进行电焊等工作的,应有局部抽风设施,必要时应戴能供给新鲜空气的头盔进行工作。

  实例1  1985年10月4日,上海某冶炼厂五车间钴粉工段B班唐某等4人做中班,按岗位分工,2人做化工工作,2人做还原工作,班长唐某负责化工工作,上班后,4人一起做好了钴粉的出炉、筛粉、成品包装等还原岗位的工作,化工岗位本班的任务只需加温加水继续溶解、调整PH值。唐某为了增加本班产量,没有按照工艺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于晚上8~9时间在溶液中加了上清液(含有硝酸、草酸、钴等),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产生剧烈反应,于9时10~25分间大量冒槽,唐某在关闭蒸气和上清液阀门时,双腿被溶液烫伤(二度伤,面积14%),同时吸入大量氮氧化物气体和酸雾,呼吸衰竭,中毒窒息死亡。
  本次事故原因为车间在承包生产指标中没有安全指标,工艺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不完善,设备安全设施有缺陷,专用劳防用品针对性不强,在贯彻执行现有规章制度很不严格。

    实例2  上海某铜棒厂酸洗车间共有9只酸洗槽,每只酸洗槽容积约3.5m3。1995年1月19日上午9时,酸洗车间清洗酸洗槽,在将东侧第一只酸洗槽内的五只盛放硫酸铜、硝酸铜废渣的塑料桶吊上来时,有二只桶把手损坏,致使桶内物散落在槽内,操作工王某见状,便带二只桶进入槽内,用铁锹将散落的废渣装入桶内,共入槽四次,每次约30秒钟,间隔约15分钟,并在离槽约1.5米处吸烟,在下槽时只戴普通纱布口罩。上午10时自感胸闷停止工作,下午5时胸闷加剧,出现呼吸困难,送市职业病防治所,诊断为急性轻度氮氧化物中毒。
因该厂正在筹建中,操作规章制度尚未建立与完善,作业工人在未佩戴防毒面具的情况下,将含有氮氧化物气体的废渣装入桶内,造成氮氧化物的吸入,并在工作场所吸烟,增加了氮氧化物的吸入量,引起急性轻度氮氧化物中毒。

  实例3   1984年9月15日,某氧化铁颜料厂对开发的新产品(磁性材料)做扩大试验,该产品用硝酸和铁皮作原料,副产品是二氧化氮。当天助理工程师周某在反应锅旁观察了一天,次日,周感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状痰,医院诊断为二氧化氮中毒。
  事故原因分析:在新产品、新工艺的生产或试验中,要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充分预见各种职业中毒发生的可能,生产时做好有害气体的检测,生产现场的工作人员应带好防毒面具。由于操作人员未预计到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氮,对二氧化氮对人体的毒性不了解,没有采取防护措施,造成了急性二氧化氮中毒。此外生产设备密闭条件差,作业场所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是发生这类事故的常见原因。在生产和使用硝酸中,以硝酸制取硝基盐、硝基化合物等反应过程中,会有氮氧化物的产生,应注意对它的排放处理。

上一篇:氨气中毒实例

下一篇:氯化氢中毒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