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有限空间作业中毒事故案例

2014-12-17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有限空间作业由于空间狭小、自然通风不畅等特点,易造成有毒有害气体积聚,危害作业人员生命安全。近年来,屡有发生因有毒有害气体中毒造成作业人员伤亡的事故。而在伤亡人员中,有些是参与现场救援的人员,因缺乏必要的救援知识,未采取有效地安全防范措施,盲目施救导致。

  一、事故案例概况

  2013年7月11日,一艘散货船停靠某船厂。根据协议规定,船厂将该船清洁工程业务发包给了某洗舱公司。7月26日,洗舱公司对该船机舱进行清洁。14:00左右,班组长范某安排程某A和程某B二人打开机舱底舱刀门,并安排他人安装风机、拉风管及整理抽油管线。对机舱内气体浓度检测后,作业人员进舱作业。15:20左右,安全员巡查机舱,未察觉异样。15:40左右,听到程某A呼救声,范某等人前去查看情况,发现底舱刀门打开,刀门盖放在边上,刀门口处系着一根绳子,而绳子另一端绑在程某B身上,众人将程某B拉出底舱,发现其已失去知觉,此时程某A还倒在舱内。察觉事情严重,范某立即通知船厂,同时对程某B进行紧急施救。船厂人员赶到现场,因现场无呼吸器、防毒面具,于是又紧急通知送防毒面具到现场,并安排车辆先将程某B送往医院抢救,程某A待救出后也送往医院抢救,但2人均抢救无效死亡。

  二、事故原因分析

  从人、物、管理角度分析,笔者认为造成该起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安全准备不足。洗舱公司清舱作业前,未全面了解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未及时清理机舱底舱内存在的有毒有害气体。

  二是应急救援不当。程某A发现同伴倒在舱底,未及时向相关部门、人员报告事故情况,选择了自行施救,且施救过程中未使用呼吸器等设备,导致自身中毒。

  三是安全措施未落实。作业现场未按规定配置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等应急救援设备,赶到的救援人员无法第一时间下到舱底,延误了抢救时间。

  四是安全检查不力。巡查作业现场,未能及时发现作业现场无空气呼吸器、防毒面具等应急救援设备,以及作业人员未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等安全隐患。

  三、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预防措施建议

  施工作业准备:(1)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2)对有限空间作业负责人、监护者、作业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做好安全技术交底;(3) 提供符合要求的监测、通风、通信、照明、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以及应急救援设备和器材;(4)设置安全警示告知标志;(5)强制机械通风换气;(6)按规定对气体浓度进行检测、监测;(7)安排监护人员现场作业监护。

  应急救援准备: (1)制定并实施应急救援预案,及时修订完善;(2)配置符合要求的空气呼吸器、防毒面罩、通讯设备、安全绳索等应急救援装备和器材;(3)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熟练掌握相关应急预案内容;(4)应急救援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基本的窒息性气体中毒急救和心肺复苏术;(5) 制定并实施应急救援程序与呼叫程序,一旦情况危急,立即组织作业人员撤离,报告事故情况,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伤员急救方法:(1)迅速将伤员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立即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2)呼吸抑制时给予呼吸兴奋剂,心跳及呼吸停止者,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压术,直至送达医院。(3)凡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氢等有毒气体中毒者,切忌对其口对口人工呼吸(二氧化碳等窒息性气体除外),以防施救者中毒;宜采用胸廓按压式人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