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专家分析为何涉氯安全事故比重最大

2008-01-15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最近的一项统计,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去年止,在由危险化学品物质引起的安全事故中,由氯气及含氯化合物引起的安全事故占全部事故起数的22%,是比重最大的。

  为什么会这样?

  “魔鬼元素”的本性

  据世界氯理事会主席甘伯瑞尔先生介绍,氯碱工业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期氯气的应用仅集中于漂白和消毒,妇产科医生很久以前就知道用氯化石灰水消毒,防止产褥热症的发生。氯气消毒饮用水扑灭了流行的伤寒和霍乱,挽救了无数生命。1888年,德国BASF公司首创硫酸干燥氯气并制得液氯,解决了氯气腐蚀和储运问题,使得氯气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20世纪50年代,石油化学工业的兴起,涌现出数以万计的含氯化学品,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如全球85%的医药要用氯和含氯化合物制造。同时氯元素也是“魔鬼元素”,每年要引发许多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

  氯气引发的安全事故多,除了生产操作者主观疏忽原因外,从客观上来看,这是由于氯的性质所致。

  氯气是一种急性毒性气体,即使少量吸人,亦足以损害人的咽喉及肺脏,高浓度氯气泄漏对人体伤害极大。2005年3月29日晚,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发生的液氯槽罐车与货车相撞事故,液氯阀门被撞坏,导致35吨液氯泄漏无法控制,挥发成高浓度氯气扩散,造成29人死亡、350人中毒、万名群众紧急疏散的惨重后果。

  除了有毒还爱爆炸

  氯气的危险性除了本身具有毒性外,还具有爆炸性。

  上海氯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岳群向记者介绍,氯气爆炸主要有三种:混合性爆炸气体引发的爆炸事故、液氯充装引起的钢瓶爆炸和三氯化氮引起的爆炸事故。电解生产氯气的同时副产氢气,无论隔膜法还是离子膜法电解工艺,当隔膜或离子膜损坏或氯气、氢气系统的压力控制异常时,很可能使氯气/氢气含量升高至爆炸范围,爆炸性混合气体被静电引爆后,损坏设备和管道,造成大量氯气泄漏。所以,该类事故多发

[NextPage]

生在电解系统、氯气处理系统、氯气液化尾气系统等。

  液氯充装引起的钢瓶爆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过量充装引发的液氯钢瓶爆炸,另一种情况是钢瓶中有其它化学品,与充入的氯气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引发的爆炸。例如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浙江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内发生爆炸,爆炸相当于120~130千克炸药的威力,440平方米厂房被炸毁。灾难造成59人死亡,779人中毒。引起爆炸的直接原因是该厂的某用户用氯不当,造成石蜡倒灌人液氯钢瓶中。液氯钢瓶运回电化厂后又未进行认真检查就再度进行充装,液氯与石蜡在气瓶中进行剧烈化学反应,导致惨剧发生。1966年7月1日18时55分,上海某厂液氯钢瓶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142人氯气中毒。事故直接原因是钢瓶超量充装。

  管理是最好补漏剂

  导致氯气事故多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效防治氯气泄漏事故发生的措施必须是技术与管理的有效结合。技术上通过工艺和设备的不断技术进步,尽可能消除威胁氯气安全生产和使用的本质问题;管理上通过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法规的强制推行,解决氯气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全过程的有效监管问题。

  上海氯碱股份有限公司为杜绝爆炸事故,一方面通过对生产过程的控制,避免三氯化氮爆炸条件的生成,如采用F22/134a而不用氨作液氯冷媒。另一方面,采取措施防止氯气与氢气可能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如设置氯气、氢气压力安全联锁装置,设置防止电解槽供给盐水中断电解槽被击穿装置,设置电解槽的槽电压自动监控系统等。同时严格液氯储存、充装、运输、使用过程的管理,控制危险源。

  欧洲乙烯基理事会技术和环境经理塞文斯特认为,液氯运输车辆安装防撞设施十分重要。现在欧洲各国用的液氯罐车,不论是火车罐车还是汽车罐车均装有防撞设施,同时装有内、外两座阀门,起到双重保险作用其中内阀门装在罐内,安全性能较高。设想去年淮安京沪高速公路“3.29”事故中的罐车如果采用了该装置,也许就能避免事故发生。

  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副会长、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孟全生指出,制定一个高水平的、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是应对氯安全事故的有效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