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精馏段热交换器10E003内漏原因分析及处理(合成氨厂)

2004-10-27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1  前言
    10E003是氨片提塔10C002耪牌段热交赞器,其作用是冷疑分离精馏段工艺再生气中的氨。该热交换器是一台垂直布置BEM型列管式热交换器,换热管材质为20钢,壳体、封头和管板皆为16MnR。该台热交换器安装在氨汽提塔的顶部,其管程走的是再生工艺气,温度60~100℃,压力2.7MPa,壳程走的是循环冷却水,进水温度35℃,压力0.3MPa。汽提上来的气氨直接进入其管侧冷却。10E003与汽提塔之间采用焊接垫片连接。
    2 10E003内漏现象判断
    10E003内漏主要发生在开车阶段。当10C002充压平衡加蒸汽时,容易发生内漏。此时再生含氨蒸汽进入壳程,其结果是再生含氨蒸汽在冷却水侧热交换器上部占据一定空间,形成一定压力。中断热交换器冷却水侧循环,如出现下列参数变化并结合现场判断,可认为10E003内漏。
   (1)塔内压力P10001上涨。
    (2)塔顶部出口温度TRl0006一直居高不下。
    (3)现场打开10E003冷却水回水导淋有氨味并伴有气体。
    (4)现场10E003冷却水侧进、出口温度高(用手触摸烫手)。
    (5)减少再沸器10E005蒸汽和用PVl0001A调节阀仍不能控制压力。
    3  内漏原因分析
    3.1  循环水对管子的腐蚀
    我厂循环冷却水原来采用以聚磷酸盐加锌为主剂的磷系配方,后改用高效全有机复合型配方作为缓蚀剂来控制冷却水系统的腐蚀,同时也提高了冷却水的抗阻垢能力。在工厂建成投产前以及每次大检修后,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清洗和预膜处理。尽管如此,来自冷却塔的循环冷却水本身就是一种氧的饱和溶液,对碳钢设备具有较大的腐蚀作用,尤其是在薄弱部位,更容易形成氧腐蚀。
    在热交换器的外表面,可以观察到点状的蚀坑,这种点蚀是造成管子穿孔的重要原因。有关资料指出,温度越高,点蚀的倾向性越大。从10E003的运行情况看,符合这种倾向。正常操作时管子温度在60℃左右,而在开、停车过程中,由于工艺条件恶劣,往往超温至100℃以上,这为点蚀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另外,由于循环水浊度和设备设置的原因,10E003壳侧底部沉积了很多泥沙,从而导致开车前此处预膜的失败。这是因为在预膜过程中,一般要求预膜液流速要高一些,流速太低,成膜速度慢,且生成的保护膜亦不均匀,因而这里便成了点蚀产生的温床。同时,由于这里冷却水流速低,水温高,易产生结垢,再加上泥沙的堆积,在这些沉积物的下面就会产生垢下腐蚀。这种腐蚀与点蚀机理相同,即垢下金属表面不断受腐蚀,腐蚀所溶解出的Fe2+不停地进入冷却水中,遇到阴极反应生成的OH-,则迅速地结合成氢氧化铁的沉积物。随着腐蚀的不断进行,这种沉积物不断堆积,这又加快了腐蚀的速度。
    3.2  管侧介质对管子的腐蚀  
    液氨之所以不对碳钢形成腐蚀,是因为在金属表面可形成一层保护膜。但是,由于10E003在开、停车过程中,时有出现升温过快及泄压过快等现象,使得局部的保护膜遭到严重破坏。例如在陕热管子两端即有损伤部位,此时管侧的介质为水汽和气氨,它们对曝露的活化金属表面形成强烈腐蚀,直到管子内表面上的介质变为高屯度液氨,且温度降至正常温度,又重新形成保护膜为止。由于装置的开停车比较频繁,从而对管子不断形成局部腐蚀。这种管子内外侧)6局部腐蚀,最终造成了管子的穿孔。
   4  处理措施
   1993年9月,第一次发现设备内漏。当时为了尽快恢复生产,进行了壳侧操作压力试漏,然后采用先堵后焊的方法,堵了2根管子,至1995年3月共堵管6次,计堵管35根,均采用类似的方法,只是后两欠采用壳侧打压至设计压力试漏。堵管虽然对设备换热效率影响不太明显,但检修停车却带来很大损失。其间更换了冷却水缓蚀剂,以提高其抗蚀性,同时优化工艺操作,尽力改善10E003运行条件。   
    10E003的工艺交出检修程序繁琐。它安装在近30m的高空,且与氨汽提塔之间采用焊接垫片密封,这些都给检修带来很大的困难。目前循环水系统基本稳定,10E003的操作条件不可能有根本的改观,鉴于这种情况,必须对其进行彻底的改进,即整台更换。采用高级耐蚀材质的换热管,方能解决根本问题。工厂于1995年利用停车机会更换了一台新的热交换器。新的10E003采用0Crl8Ni9Ti不锈钢管作为换热管,投运后运行效果良好,运行两年来,没有出现过内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