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故简介
1993年6月,某压力容器制造厂焊接车间用一台电动葫芦双梁起重机吊运钢板运行时,将一名在高空作业的焊接工人挤压在吊载与压力容器之间而身亡。
2.事故发生过程
事故现场是在一单跨的生产压力容器进行铆焊作业的车间,车间内因铆焊作业噪声较大,焊接产生的烟雾较浓,使车间清晰度较差。
从事起重运输作业的起重设备是一台电动葫芦双梁起重机,其起重量G=6300kg、跨度S= 22.5m、起升高度 H= 10m、起升速度Vn= 6/l m/min、小车运行速度Vt= 20m/min、起重机大车运行速度Vk= 40/10 m/min,起重机配用的电动葫芦为 AS型钢丝绳电动葫芦,起重机的操作方式为操纵室操纵,起重机的工作级别为A4。
与事故有关的作业人员有2人,一人为电焊工人甲,另一人员是起重机操作工乙。
事故发生的过程是这样的,焊接工人甲登在梯子上对已完工的压力容器的焊缝进行清理焊药等杂物及进行焊缝打磨修整等辅助作业,正当甲聚精会神地登梯进行清理焊缝药皮时,起重机操作工乙吊运2块钢板准备运到压力容器后面的待加工工位。此时车间已组焊完的压力容器半成品较多,摆放的也比较乱,乙已无法将吊载离地面近一些通过,只好将吊载升高超过压力容器,乙又在此时犯了个错误,即采取边提升吊载边操纵起重机大车以40m/min速度运行,当吊载接近压力容器时,甲面朝压力容器背朝起重机及吊载,此时又向上登梯准备清理压力容器上方的焊缝,虽然当时乙已给出铃声提请甲注意,但甲只顾问上爬而未理会,而起重机主梁将甲推向压力容器并将甲挤压在起重机主梁下翼绿与压力容器之间,当场将甲挤压致死,这起伤人事故是十分悲惨的。
3.事故原因分析
根据事故现场调查与事后分析,这起悲惨的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如下:
(l)事故的主要责任者是起重机操作工乙,乙在操作起重机运转作业时,只顾眼前不顾他人安危,虽不属于故意伤人,但失职的责任不可推却。
(2)乙不可推卸的责任之二是违反操作规程,精神不集中,只图自己方便省事,麻痹大意,自以为是的边操作起重机大车快速运行,又同时按动电动葫芦起升按钮提升吊载,以为能顺利通过压力容器,不料焊接工在此时登梯爬高身体已超过压力容器,事故就发生在这当中。
(3)这起事故发生也与焊接工甲有关,甲登梯作业本身就不安全。在有起重设备进行空中作业时,应有自我保护意识,自己的安全问题交给起重机操作工乙来保证,本身就有危险隐患。这就好象行人的安全完全交给汽车司机一样。
(4)工作环境恶劣是这起事故的间接原因。车间铆焊噪声大,使甲听不清起重机的警戒铃声,车间焊接烟雾多,尤其是高空处烟雾更大,所以车间清晰度差,使起重机操作工视野不好而看不清。
(5)事后,发现操纵室的玻璃长时间没擦拭,清晰度较差也是一个间接原因。
4.事故结论与教训
这是一起违反操作规程,管理混乱,缺乏安全保护措施和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工作环境及作业条件恶劣等综合原因造成的惨重的人身伤亡事故。
这起惨重事故的教训是:
(l)起重机操作者除了保证完成吊装运转作业外,还应时刻注意安全,防止事故。作为操纵室操纵形式的起重机,操作者在操纵室内不会遭受吊载碰撞及砸伤等危害,但应注意时刻保护其他作业者的人身安全。
(2)乙完全可以避免这起事故,只要他在吊运钢板接近压力容器时,停一下大车,发出警报——电铃声,或利用该起重机大车运行为双速,在接近压力容器时改为慢速运行,确认没有危险时再让吊载通过压力容器。
(3)尽量让吊载接近地面运行,如果有障碍物时必须高空通过时,应选择吊载下无作业人员及贵重设备的通道吊运。
(4)地面或高空作业人员应时刻注意起重设备及吊载的工作状态,加强自我保护。
5.事故的预防对策
(l)对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恶劣的作业现场,必须安排设置专门的安全监督人员,来指挥监督各类作业人员的安全作业。
(2)车间应设有排尘排烟设施,加强照明,消音降噪设备也要加强,起重机操纵室的玻璃应经常擦拭清理,保证和改善起重机操作者和其他作业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也是减少事故的良好举措。
(3)起重机除了应装有报警装置与设施,还应在吊钩、滑轮及起重机主梁、端梁处徐有黄黑相间的警戒色,作到醒目,容易引起作业人员的注意。
(4)加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应作为各企业常备不懈的工作。
上一篇:葫芦门式起重机超载倾翻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