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输转油品时造成罐顶开裂事故的原因分析

2005-11-17   来源:安全健康和环境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2003年2月10日,某油库在进行油品输转作业时,进油罐顶板与罐体间发生开裂事故,裂缝长达10m,现将事故经过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1事故经过

  2003年2月10日14时左右,当班计量员接业务通知,要求将5#油罐中-10#柴油倒入7#油罐,5#油罐做好接卸0#柴油准备。15时左右,计量员在停止发货后先后上5#、7#两个作业油罐检尺,为油品输转做准备。油库发货与油罐间的油品输转作业用同一套泵及管组,由于发货采用了变频技术且自动控制启泵,油品输转时,须将自动启泵装置拆除,采用手动。电工等对其进行维修,至17时50分方维修完毕,开始油品输转作业。19时20分左右,一声沉闷的响声惊动了在科内吃饭的值班人员,当班计量员随即与值班经警对油泵房、罐区、管线、阀门等进行巡检。由于天黑,又把注意力放在泵房、管线及阀门等处,所以未发现异常情况,即认为响声出自库外。后来,计量员对作业区巡线时,发现7#油罐底部与油罐基础座之间的防腐层有较大开裂现象,且水泥也有脱落,到罐顶查看时,发现罐顶已开裂,立即停泵、关阀,此时时间是21时30分。

  2现场情况

  7#罐顶板北侧略偏西,与罐体焊接处裂开达10m(该斯裂处位于为保障油罐整体储油安全所设计的油罐最薄弱焊接部位,)开口处顶板及周围罐壁变形(高约2.5m,长约5m),护栏向外拉开,油罐底部油罐基础座之间的防腐层开裂,部分水泥脱落(油罐开裂时震动所致)。

  3作业时状态

  a)气温:-5~-8℃。

  b)作业开始时,5#油罐油温11℃,油高3355mm;7#油罐油温22℃,油高6333.9mm。

  c)作业结束后,5#油罐油温4℃,油高932.7mm;7#油油罐油温18℃,油高8765.4mm。

  4事故原因分析

  经分析,引起事故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a)油罐配置安装的呼吸阀并非设计图纸上要求的全天候呼吸阀,且所安装的呼吸阀无厂牌、无标识、无相关技术资料。全天候呼吸阀的适用环境是-30~60℃,而机械式重力呼吸阀的适用环境应是0~60℃,在气温低于0℃的条件下不宜使用。并且,安装有机械式重力呼吸阀的油罐还应安装安全阀。除了设计图纸,油库没有有关设施设备及相关附件等的说明书及技术资料,出现事故后,对照有关教材的图片,才发现该油罐所用呼吸阀并非设计图纸上标明的全天候呼吸阀,而且油罐也没有安装安全阀。

  b)计量员未按操作规程要求,在冬季油罐进出油作业前,对油罐呼吸阀压盘进行检查。事故有可能是由于气温低,油罐呼吸阀压盘被油里面蒸发出来的水蒸气冻结,进油时油罐呼吸阀不能正常开启,油罐内正压不能及时排泄所致。

  c)油品输转时,流速过快,超出了呼吸阀的设计要求。该油罐为5000m3罐,配置的呼吸阀为DN200型,要求进出油最大流量不应超过210t/h。此次油品输转不到4h,输转油品近1000t,流量超过250t/h,大大超出了所配呼吸阀的允许范围。因进油速度过快,呼吸阀即使能正常泄压,但因泄压不及时,也会造成久未检修的油罐的薄弱部位被撕裂。正常情况下,呼吸阀的动作压力应为1765Pa(据《油品储运技术》),油罐顶板设计的最大承受压力为2160Pa(据新罐试压报告)。如果油罐的某些部位因为缺乏检修而变得薄弱,很有可能会在达到呼吸阀动作压力之前就被撕裂。该油库一直以该种方式进行油品输转作业,没有相关的油品输转作业指导书,也没有相关的基础数据,作业凭经验,也使此次事故的发生成为必然。

  d)油罐建成近10年,投产8年多,未按规定进行过油罐清洗检修。由于未进行油罐清洗检修,油罐的技术状态不能保证,即使油罐的呼吸阀工作正常,也会在油罐内的压力还没有大到能顶开呼吸阀压盘时,油罐的某些薄弱点会因承受不住压力而被撕裂。

  5教训

  上述分析,只是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确认此次事故到底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原因造成的比较困难,但上述原因都可能造成此次事故。杜绝此类事故,必须全方位解决问题。该事故的教训是多方面的。

  a)制度落实不到位。《石油库管理制度》明文规定,“油罐清洗周期一般为3至5年”,且“投产5年以上的油罐,要组合清罐检查底板锈蚀程度,凡4mm的底板余厚小于2.5mm,4mm以上的底板余厚小于3mm和顶板折裂腐蚀严重者”要及时进行维修。而该油库油罐建成近10年,投产8年多,未按规定进行过清洗检修。该库为管输库,4座油罐,4个品种。如果对某座油罐进行清洗检修,就要停止某个油品的经营,这是油库不能自行决定的。油库方面虽然多次打报告给主管公司,要求对油罐进行清洗检修,但主管公司明显有重经营、轻安全的倾向,致使清洗油罐工作迟迟未能进行。

  b)管理粗放,没有相关作业指导书,凡事仅凭经验。该油库无论是进油、发货、计量还是油品输转作业,都没有相应的作业指导书,作业仅靠经验,口口相传,即使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较强,也很容易造成工作中的疏忽。事故的可能原因之一,为“计量员未按操作规程要求,在冬季油罐进出油作业前,对油罐呼吸阀压盘进行检查”,就是计量员忘记了冬季天冷的时候,呼吸阀的压盘有可能会被冻结,进出油时要检查。

  c)对设备管理重视不够。该油库相关的设备资料、技术资料、档案残缺不全,有些资料在油库验收时就没有。由于销售企业的设备较简单,因此,不重视设备资料的保存与管理几乎成为销售企业的通病。2002年,中国石化曾要求必须将机械式油罐呼吸阀改造为全天候呼吸阀。该油库由于没有油罐呼吸阀的相关资料,也没有人知道机械式呼吸阀与全天候呼吸阀的区别,仅根据设计图纸,就认定该油罐所配呼吸阀是全天候呼吸阀,没有对其进行整改。这起事故,油库的建设者、验收者、管理者、操作者和主管公司,都负有一定责任。

  d)在管理和操作上还存在着诸多漏洞。该公司的管理上缺乏细化,没有数据积累、存档及作业过程分,作业人员惯性思维,仅凭经验操作。在此次事故发生前,没有人想到输转油品时流速会超过呼吸阀的设计要求。油库投产8年多以来,所进行的油品输转作业不计其数,都是如此操作,如未发生这起事故,这样的作业还将持续下去。

  e)不重视培训教育,管理者和操作者都存在知识盲区。该油库技术资料、业务学习资料匮乏,不重视对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知识教育和培训,很少有同行间的横向交流,这都是知识盲区存在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