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某石油管理局“1.10”井喷事故

2014-07-29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1.基本情况

  该井是某石油管理局钻井一公司试验5队在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红岗阶地大安构造上某个平台(4口井)上的一口直井,该井设计井深1975m,设计钻井液密度为1.1-1.25g/cm3,目的层是扶杨油层。2006年1月5日23:OO一开,下入φ273mm表层套管120m,没有设计安装防喷器。钻具结构为φ215mmP钻铤钻头+φ214mm螺旋扶正器×1.57m+φ178mm短钻铤×1.38m+φ214mm螺旋扶正器×1.57m+φ178mm钻铤×8.7m+φ214mm螺旋扶正器×1.57m+φ178mm钻铤×34.2m+φ159mm钻铤×34.19m+φ127mm钻杆。2006年1月8日0:00二开,钻井液密度为1.07g/cm3,粘度为47s。

  2.事故发生经过

  2006年1月10日0:50,二开钻至井深1254.3lm时发生油气侵并伴有井涌,当时钻井液密度为1.23g/cm3。循环钻井液排气,泥浆槽中有大量油花和气泡。边循环边将钻井液密度加重至1.25g/cm3,泥浆槽中仍有大量油花和气泡,出口钻井液密度在1.05-1.12g/cm3之间。

  3.事故处理过程

  2006年1月10日5:10开始钻井液加重,考虑到防漏问题,将钻井液密度由1.25g/cm3逐渐加重至1.45g/cm3,循环压井,最终返出的钻井液密度为1.42g/cm3。1月11日4:00,循环正常后起钻,起出11柱钻杆,有抽吸现象,用方钻杆灌钻井液时井口井涌,循环返出的钻井液密度为1.28g/cm3,泥浆槽面油花和气泡增多,井口外涌钻井液严重,循环一周后减弱。将起出的钻具下到井底,继续循环排气,进行全井加重,直至出口返出的钻井液密度在1.5-1.52g/cm3之间,粘度为56-65s。19:15开始起钻,前11柱无刮卡和抽吸现象,每起2柱灌一次钻井液,第12柱开始有刮卡和抽吸现象,每起1柱用方钻杆灌钻井液一次,1月12日6:00起完钻。

  4.事故原因分析

  (1)井身结构不合理,该井区已有多井次发生油气侵、井涌、井喷,施工单位也多次向甲方提出下表层套管、安装防喷器的建议,但没有引起甲方重视;设计中没有防喷器,使井喷后没有相应设备进行控制。该井区地下情况复杂,同一裸眼井段中有两个压力梯度相差较大的油气水层,密度高易漏,密度低易喷,给安全钻井增加了难度。

  (2)设计钻井液密度偏低。

  5.应吸取的教训

  (1)加强设计人员对地下情况的认识,设计合理的井身结构。此井区应下合适深度和尺寸的表层套管并安装合适压力等级的防喷器。

  (2)根据邻井地层压力,设计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并根据实钻情况及时调整钻井液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