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植树节如期而至,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本是一项意义非凡的环保行动,承载着改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的重任。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这样的尴尬:今年植树,明年又到植树节,可真正为树木成活而负责买单者,似乎难觅踪迹。
植树热潮背后,“重植轻养”现象屡见不鲜。每到植树节,各方积极响应,干部职工、学生团体等纷纷拿起工具,在指定区域种下一棵棵树苗,现场热火朝天,新闻报道也是一片赞誉。可树苗种下后,养护管理却往往被忽视。浇水不及时、施肥无规划、病虫害防治不到位,导致许多树苗在种下不久后便枯萎死亡。这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更让环保初心大打折扣。
为何会出现这种“只管种不管活”的局面?一方面,部分参与者功利心作祟。将植树视为一种应景任务,只为完成指标、获取宣传政绩,而非真正从内心重视树木生长。另一方面,责任机制不完善是关键因素。植树过程中,各参与主体看似积极,但对于树木后续养护责任却没有明确划分。一旦出现树苗死亡,各方相互推诿,无人愿意为成活率负责。
为树的成活“买单”,需要理念先行。要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深刻认识到,植树造林不是一时兴起的作秀,而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从种下树苗那一刻起,就应树立养护意识,将树木视为有生命的个体悉心呵护。无论是政府部门组织活动,还是企业、社会组织参与,都要把宣传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大众的生态责任感。
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至关重要。在植树活动规划之初,就应明确从种植到养护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对于未能履行养护责任导致树木大量死亡的单位或个人,要给予相应处罚,如经济罚款、公开通报批评等。同时,引入专业的绿化养护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确保每一棵树苗都能得到科学养护。
此外,还要创新植树模式。比如推行“认养制”,让个人或单位认养树木,负责其长期养护,使其对树木成长有更强的责任感;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植树养护监督平台,公众可实时查看树木生长状况,参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树木成活的良好氛围。
植树节,不应只是“种树节”,更应是“护树节”。当每一个人都能真正为树的成活负责,为生态环境改善担当,我们种下的树苗才能茁壮成长为茂密森林,为地球增添一抹生机盎然的绿色,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