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1 危险性等级划分
级别 |
危险程度 |
可能导致的后果 |
Ⅰ级 |
安全的 |
可以忽略 |
Ⅱ级 |
临界的 |
处于事故边缘状态,暂时尚不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予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
Ⅲ级 |
危险的 |
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措施 |
Ⅳ级 |
破坏性的 |
会造成灾难性事故,必须立即排除 |
表4-2 危险性预先分析(样表)
潜在 事故 |
危险、危害 因素 |
触发 事件 |
现象 |
形成事故 原因事件 |
事故 后果 |
危险 等级 |
措施 |
表5-3 酒精有限公司生产装置预先危险性分析
潜在 事故 |
危险危害因素 |
触发事件 |
现象 |
形成事故 原因事件 |
事故 后果 |
危险 等级 |
措施 |
火灾 爆炸 |
产品乙醇、中间产品发醇醪、副产品沼气等易燃、可燃物泄漏 |
1、蒸馏系统、设备、管线等破裂、超压泄漏; 2、发酵罐设备等密封处泄漏; 3、沼气罐、阀门、管道仪表等处泄漏; 4、设备、阀门、管道等因质量或安装不当泄漏; 5、撞击、人为破坏或自然灾害等造成容器、管道等破裂而泄漏; 6、产品储存系统泄漏。 |
遇高热、明火燃烧甚至爆炸 |
1.点火吸烟; 2.抢修、检修时违章动火、焊接时未按有关规定动火; 3.其他火源,电动机相间短路; 4.电气线路陈旧老化或受到损坏产生短路火花; 5.静电放电; 6.雷击(直接雷击、雷电二次作用、沿着电气线路、金属管道侵入); 7.机动车辆未戴阻火器等; 8.焊、割、打磨产生的火花等; 9.其它 |
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停产 |
Ⅲ~Ⅳ |
1、生产车间及沼气罐系统、产品仓库等严禁吸烟,厂区严禁游烟; 2、动火时必须严格按动火手续办理动火证,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3、加强转动设备及电机等维护,防止摩擦或相间短路等引起高热; 4、对生产装置、污水沼气罐及产品仓库等区域的电气线路加强维护检查; 5、防雷、防静电设施应定期检查、检测,确保完好可靠; 6、机动车辆加强管理,进入生产区及库区必须戴好阻火器; 7、明火源安全距离符合规定要求。 |
锅炉腐蚀、结垢安全附件失灵 |
1、安全阀装置失灵或损坏; 2、严重缺水后,未紧急停炉,又立即上水; 3、超压; 4、严重腐蚀; 5、结垢严重; 6、先天缺陷; 7、裂纹和起槽; 8、误操作,违反规程。 | 锅炉爆炸 | 1、安全附件未定期校验; 2、操作工未经培训,违章作业; 3、违反劳动纪律; 4、锅炉维护保养不良; 5、锅炉带病运行; 6、操作程序混乱、失控。 |
锅炉爆炸、人员伤亡、锅炉损坏、引发二次事故 |
Ⅳ |
1、操作工需严格进行培训、持证上岗; 2、杜绝“三违”; 3、保持安全装置如水位计、压力表、安全阀等正常、可靠; 4、加强操作控制系统的维修、保养; 5、锅炉应定期清除水垢; 6、严防假水位,造成缺水,导致爆炸事故的发生; 7、安全阀要定期校验; 8、定期检修、检验锅炉。 |
表5-3 酒精有限公司生产装置预先危险性分析(续1)
潜在事故 |
危险危害因素 | 触发事件 | 现象 |
形成事故原因事件 |
事故
后果 |
危险等级 |
措施 |
电气、火灾、过载、短路、绝缘损坏 |
1.电气线路不合规格及超负荷运行; 2.配电箱违反规程私拉乱接临时线; 3.电气线路、接线盒等缺乏检查维修,未能及时排除事故隐患; 4.接地不良。 | 绝缘被击穿、稳压电源短路或高阻抗元件因接触不良接触点过热 | 1.元器件突发故障,未能及时排除; 2.静电火花; 3.雷击等。 |
人员伤亡失火造成停产,经济损失 |
Ⅲ |
1.建筑物要用非燃烧材料建造; 2.配电箱要采用消除静电措施; 3.电缆沟要采用防潮和防鼠咬的措施,电缆线与配电箱的连接要有锁口装置或采用焊接加以固定; 4.配电箱外应有良好的防雷设施,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欧姆; 5.凡属电气改线或临时用线必须由正式电工进行安装操作; 6.对职工进行电气安全培训教育,以及急救方法; 7.定期进行电气安全检查,严禁“三违”; 8.对防雷装置进行定期检查、检测,保持完好状态,使之有可靠的保护作用; 9.做好变、配电室、电气线路和单相电气设备、电动机、电焊机、手持电动工具临时用电的安全作业和运行。 | |
触电 |
漏电、绝缘损坏、雷电 |
1.设备漏电; 2.绝缘老化、损坏; 3.安全距离不够; 4.保护接地、接零不当; 5.手持电动工具绝缘损坏; 6.雷击。 | 1.人体触及带电体; 2.流通过人体的时间超过30MAS |
人员 触电、 伤亡 |
Ⅲ |
1.按规定设备、线路采用与电压相符,使用与环境和运行条件相适应的绝缘体,并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完好状态; 2.使用有足够机械强度和耐火性能的材料,采用遮栏、护罩、护盖、箱匣等防护装置,将带电体同外界隔绝开来,防止人体接近或触及带电体; 3.根据要求对用电设备做好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 4.在金属容器内进行检修等作业时,应采用12伏电气设备,并要有现场监护; 5.电焊机接线端不能裸露,绝缘不能损环,注意检测有否漏电现象,电焊时要正确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应注意防触电问题,在特殊环境下进行焊割要有监护,并有抢救后备措施; 6.根据作业场所要求正确选择手持电动工具,并做到安全可靠。 7.建立和健全并严格执行电气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
表5-3 酒精有限公司生产装置预先危险性分析(续2)
潜在事故 |
危险危害因素 | 触发事件 | 现象 |
形成事故原因事件 |
事故 后果 |
危险等级 |
措施 |
物体打击 |
高处有浮物等 |
高处有未被固定的浮物,因被碰或风吹等因素坠落; | 坠落物击中人体 |
1. 未带安全帽; 2. 在起重或高处作业区域行进或逗留; 3. 在高处有浮物或设施不牢固,在将倒塌的地方进行或停留。 |
财产 损失、 人员 伤亡 |
Ⅱ |
1.高处作业要严格遵守“十不登高” 2.高处不能有浮物,需要时应固定好; 3.将要倒塌的设施要及时修复或拆除; 4.作业人员戴好安全帽及穿好劳动防护用品; 5.加强防止物体打击的检查和安全管理工作; 6.加强对职工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
高处坠落 |
进行登高、架设、维修、安装等作业;吊装作业。 |
1. 高处作业场所有洞无盖、临边无栏,不小心造成坠落; 2. 无脚手架、板,造成高处坠落; 3. 梯子无防滑、强度不够、人字梯无拉绳等造成坠落; 4. 高空人行道、屋顶、及护栏等锈蚀损坏,强度不够,造成坠落; 5. 未穿防滑鞋,未系安全带或防护用品穿戴不当,造成滑跌坠落; 6. 脚手架、梯未固定好或强度不够,造成坠落; 7.在大风、暴雨、雷电、霜雪、冰冻等条件下登高作业,造成跌落; 8. 吸入刺激性气体,或氧气不足或身体不适造成跌落; 9.身体突然不适或恐高症造成坠落; 10.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或戏闹,不慎坠落。 | 1. 2米以 上高度坠落; 2. 作业面下是机器设备或混凝土等硬质地面 | 1.无脚手架和防坠落措施,踩空或支撑物倒塌; 2.高处作业面下无安全网; 3.未系安全带或安全带挂结不可靠,损坏等; 4.工作时精力分散或带病作业; 5.违反“十不登高”; 6.劳动纪律松懈; 7.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8.吊装口无防护栏。 |
高处坠落、人员伤亡 |
Ⅱ |
1. 登高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十不登高”; 2. 登高作业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系挂好安全带,穿好防滑鞋紧身工作服; 3.搭设脚手架等防坠落措施; 4. 在高空人行道、屋顶、塔杆以及其它危险的高处临时作业,要装设防护栏杆或安全网; 5. 进入容器工作时要检测分析、含氧量等,以确定可否进入工作,并要有现场监护; 6. 上下层进行立体作业时,中间必须搭设严密牢固的中间隔板、罩棚等隔离设施; 7. 临边、洞口要做到“有洞必有盖、有边必有栏”; 8. 对平台、栏杆、护墙以及安全带、安全网等要定期检查,确保完好; 9. 六级以上大风、暴雨、雷电、下雪、大雾等恶劣天气应停止高处作业; 10. 可以在平地做的作业,尽量不要拿到高处去做,即“高处作业平地做”; 11. 加强对登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工作,严禁违章; 12. 杜绝“三违”。 |
表5-3 酒精有限公司生产装置预先危险性分析(续3)
潜在 事故 |
危险危害因素 |
触发事件 |
现象 |
形成事故 原因事件 |
事故 后果 |
危险等级 |
措施 |
水灾 |
雨季,汛期 | 1.雨季暴雨成灾; 2.两水期水位高于地面高度。 |
暴雨积水、洪水涌入 |
1.无排水系统或排水量小; 2.洪水大量涌入。 |
产品损失,停产,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
Ⅲ |
1.加强抗涝的排水能力,特别是较低处要考虑到防雨水进入,要有足够的排水沟,抽水泵等设施; 2.根据全厂地形、地势,历年最高水位,考虑防止洪水涌入及暴雨积水; 3.制订应急预案,并要考虑防止引发二次事故。 |
起重 伤害 |
安装、检修时起重、吊装等作业 | 1.起吊未捆扎牢固的物件,物件散架跌落; 2.吊索强度不够,断裂,物件跌落; 3.斜吊斜拉致使物件倾覆; 4.吊索、吊具、吊点选择不当; 5.吊钩未钩实,吊索从吊钩中脱出,物体坠落; 6.超载、斜吊、吊钩损坏,绳索断裂造成物件坠落。 | 重物坠落伤人 | 1.指挥失误; 2.精力不集中; 3.起重司机和挂吊工配合失误。 4.起重吊装区起吊物件下有人。 |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
Ⅲ |
1.重机作业要严格遵守“起重机械安全规程”及“十不吊”; 2.不在起重作业、高处作业、高处有浮物或设施不牢固处进行或停留。 |
灼伤 灼烫 |
高温物体及介质泄漏 |
高温设备、管体裸露,人体触及,高温介质泄漏 | 人体触及高温物体、物料 | 1.高温物料溅及人体; 2.触及高温釜体、管体裸露部分。 |
人员 烫伤 |
Ⅱ |
1.防止泄漏,应选用合格产品、精心安装; 2.定期检查有无跑、冒、滴、漏,保持罐、器、阀、泵、管线等完好状态,保护保温层完整无缺; 3.涉及高温物料作业时,要穿戴好相应的防护用具; 4.在检修前,必须先将要检修的设备、管线等清洗干净,并与其它部分隔离; 5.加强预防有关高温物料灼烫伤的知识和临时急救处理方法的培训、教育; 6.设立救护点并备有相应的器材和药品等; 7.设立标志。 |
表5-3 酒精有限公司生产装置预先危险性分析(续4)
潜在 事故 |
危险危害因素 |
触发事件 |
现象 |
形成事故 原因事件 |
事故 后果 |
危险等级 |
措施 |
机械 伤害 |
绞、碰、戳、压伤人体 |
1、在生产检查、维修设备时,不注意; 2、衣物等被绞入转动设备; 3、旋转、往复、滑动物撞击人体; 4、切割工具、突出的机械部分毛坯及工具设备边缘锋利处碰伤; 5、机械旋转部分缺少防护罩; 6、进行设备检修作业时,电源未切断,他人误起动设备等。 | 人体碰到转动、移动等运动物体。 | 1、工作时发生“三违”; 2、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 3、劳保用品未正确穿戴。 |
人体 伤害 |
Ⅱ |
1、严格遵守有关操作规程; 2、正确穿戴劳保用品; 3、集中注意力,工作时注意观察; 4、转动部位应有防护罩; 5、危险场地周围应设防护栏; 6、机器设备要定期检查、检修,保证其完好状态; 7、进行设备检修作业,要严格执行设备检修作业的管理规定,采取相应安全措施。 |
噪声振动损害 |
噪声振动:真空泵、冷冻机、空压机、搅拌机等噪声 | 1.作业人员在真空泵、冷冻机、空压机、搅拌机等噪声强度过大的场所作业。 2.蒸汽排空。 |
个体防护用品(如护耳器)缺乏或失效 |
1.装置未设置减振、降噪措施; 2.未戴个体护耳器; 3.护耳器无效; |
听力损伤人员伤害 |
Ⅱ |
1.采取隔声、吸声、消声等降噪措施; 2.设置减振、阻尼等装置; 3.佩带适宜的护耳器; 4.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停留时间。 |
车辆伤害 |
原料、产品等运输作业 | 1.车辆有故障(如刹车阻火圈失灵等); 2.车速太快; 3.道路管线、管架等在马路边无防止车辆撞击设施; 4.路面不太好(如缺陷、障碍物、冰雪等); 5.超载驾驶,车辆存在故障。 |
车辆撞击人体、设备、管线等 |
1.驾驶员违章行驶; 2.驾驶员精力不集中(如抽烟、谈话等); 3.酒后驾车; 4.疲劳驾驶; 5.驾驶员心境差,激情驾驶。 |
人员伤害财产损失 |
Ⅱ |
1.非经许可厂内应禁止车辆入内; 2.增设交通标志(包括限速行驾标志); 3.保持路面状态良好; 4.管线等不设在紧靠马路边; 5.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不违章行驶; 6.加强对驾驶员的教育和管理(如在行驶中不抽烟、不谈话、不疲劳驾驶、不激情驾驶等); 7、不超载、超速行驶; 8、车辆保证完好状态。 |
表5-3 酒精有限公司生产装置预先危险性分析(续5)
潜在 事故 |
危险危害因素 |
触发事件 |
现象 |
形成事故 原因事件 |
事故 后果 |
危险 等级 |
措施 |
中毒窒息 |
有毒物料泄漏;或维修等作业时接触有毒物料 |
1、泄漏原因有故障泄漏、运行泄漏,泄漏的物料有毒的有:乙醇、沼气及窒息性气体二氧化碳等; 2、检修时罐、器、阀、泵、管等中的有毒物料未彻底清洗干净; 3、缺氧。 | 1、有毒物料泄漏超过容许浓度; 2、毒物摄入人体; 3、缺氧。 | 1、毒物浓度超标; 2、通风不良; 3、不清楚或不懂泄漏出来的物料毒性及其应急预防方法; 4、在有毒物料场所无(或失效)防毒过滤器和有关的防护用品; 5、因故未戴防护用品; 6、防护用品选型不对或使用不当; 7、救护不当; 8、在有毒场所作业时无人监护。 |
导致人员中毒、窒息;物料泄漏 |
Ⅱ |
1、严格控制设备质量及其安装质量,消除泄漏可能性。 2、泄漏后应采取相应措施: ⑴查明泄漏源点,切断相关阀门,消除泄漏源,及时报告; ⑵如泄漏量大,应疏散有关人员至安全处; 3、定期检修、维护保养,保持设备的完好状态;检修时,要彻底清洗干净,并进行检测有毒物质浓度,氧含量,合格后方可作业,并要有人现场监护和抢救后备措施,作业人员要穿戴防护用品。 4、在特殊场合下(如在有毒场所抢救、急救等),要正确佩戴相应的防毒过滤器和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5、组织管理措施 ⑴加强对毒物的检测,有毒设备的检查,杜绝跑、冒、滴、漏; ⑵教育、培训职工,掌握有关毒物的毒性、预防中毒的方法,中毒后如何急救; ⑶要求职工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⑷设立危险、有毒标志; ⑸设立急救点(备有相应的药品、器材)。 |
(2)预先危险性分析小结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知:本生产装置生产及检维修过程中,存在着的主要危险是:火灾甚至爆炸,其危险等级为Ⅲ~Ⅳ级(危险至破坏性的);其次是触电、起重伤害、水灾等,其危险等级为Ⅲ级(危险级);再次是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灼伤、灼烫、车辆伤害、机械伤害、噪声损害、中毒窒息等,危险等级为Ⅱ级(临界级)。
对于上述可能产生的各种危险和有害因素,在预先危险性分析表中均一一对应提出初步的防范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