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业务合作

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规范企业安全管理工作

2004-12-13   来源:《劳动保护》    热度:   收藏  

  最近,记者采访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大功,就一拖集团建立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等问题请他作答。

  记者:一拖集团公司自1959年建成投产至今40多年来,安全生产工作经历了哪些过程和阶段?近年来安全生产的状况怎样?

  刘大功:一拖集团40多年来的安全生产工作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9年建成投产到1965年,是安全生产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期间,是事故高发阶段,最多时一年发生工伤2000多人次;第三阶段从1978年到1988年,是生产经营恢复发展阶段,安全管理属传统的事后处理型,事故总量和严重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1988年因重伤以上事故超标,被原机械工业部黄牌警告。对此,一拖集团痛定思痛,认真总结教训,探索安全管理的新方法。从1989年开始,安全管理步入理性管理的第四阶段,全公司层层推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承包和挂牌考核制度,应用安全性评价等先进的现代安全管理方法,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工伤事故得到有效的控制,开创了安全生产工作的新局面。
  近年来,一拖集团安全生产逐步进入规范化的轨道,整个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得到保持和巩固,职工安全文化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在产品产量和销售收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工伤事故频率相对稳定地控制在0.8‰以内。特别是今年以来,集团公司在产品产量和销售收入创纪录增长的情况下,未发生重伤及以上事故,37个基本生产经营单位中有23个单位未发生工伤事故。上半年共发生轻伤事故15人次,千人负伤率为0.38‰, 大大低于机械行业的标准(3‰)。

  记者:今年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进一步突出了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您是怎样履行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任的?

  刘大功:安全生产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国家、企业的财产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认真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切实保障职工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安全保障的企业是不可能有发展前景的。一拖集团近50年来不断发展,正是建立在可靠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的。对企业来讲,安全就是效益,就是发展,就是稳定。安全就是广大员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所以,我们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牢固树立“生命无价,平安是福”的理念,关心员工的安危,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常抓不懈,实现长治久安。
  作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首先,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安全管理机构;其次,要建立健全企业安全卫生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第三,要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无论是隐患治理,还是安全培训,都不应在资金方面出现问题;第四,要组织制定并实施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防范和化解安全生产风险;第五,要认真执行安全生产“五同时”,在经理办公会和安委会会议上研究、解决重大隐患治理等安全生产方面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各主管部门和各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隐患,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第六,严肃事故查处,严格责任追究,坚决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一拖集团有4万多员工,仅从事特殊危险作业的人员就有5000余名,要保证每个员工的安全和家庭的幸福,我深感“责任重于泰山”,不敢有丝毫懈怠,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年初,首先召开集团公司安全防火委员会会议,分析研究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全年工作目标和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第一个系统工作会就是生产消防交通安全系统工作会,在会上总结前一年的安全生产工作,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与37个生产经营单位一把手签订安全生产承包责任书,进行目标、责任分解,实施压力传导;针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重大安全问题,及时研究对策,落实责任,明确期限,督促解决。确保“四个到位、两个保障、一个实现”,即思想、认识、责任、工作到位;保障员工生命安全,保障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进行;实现安全生产目标。使员工切实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记者:一拖集团安全生产工作是怎样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整体布局中的,是怎样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集团公司“三同时”制度执行的情况如何?

  刘大功:一拖集团始终坚持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把保护员工生命安全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企业实施“百亿工程”(3~5年实现销售100亿元的目标)、跨越式发展的必要保障条件,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整体布局中。
  在企业滚动式发展规划中,有安全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3年滚动计划。2003年,围绕“百亿工程”和“三分四层”发展战略,在充分分析、预测集团公司未来面临的内外部安全生产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生产的战略目标和主要措施,对集团公司的安全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由过去的集团公司集权管理转变为分级管理,强化各下属单位的主体责任,强化集团公司对下属单位安全生产体系运行的评价、协调、服务、监控和考核;结合发展国际贸易、加强国际合作的总体发展战略,积极与国际接轨,组织开展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使一拖的安全管理再上新台阶。
  国家强调的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三同时”工作是安全管理事前源头控制的一项重要措施,集团公司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所有项目,从立项之初就认真做好安全卫生论证,在初步设计时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安全卫生预评价并编制《劳动安全卫生专篇》,组织各部门会审并报请政府主管部门审批;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组织施工,并监督落实安全卫生设施的施工过程和质量;在竣工验收时,组织各部门共同参加,按照国家、行业标准和审批的方案严格把关,确保安全卫生设施同步到位,为员工创造安全、卫生、舒适的工作条件。
记者:一拖集团的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思路是什么?是如何加强安全质量管理,规范各环节、各岗位的安全质量行为的?

  刘大功:一拖集团自1989年开展安全性评价以来,探索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与国家最近推行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精神基本一致。我们的做法是3条,第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安全生产事事有人管,人人管安全;第二条是依据有关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一拖集团生产经营发展实际,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各项安全工作和行为。2002年以来,先后出台实施了重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重大隐患一把手负责制度、非正常生产报告监护制度和领导安全值班制度、违章记分登记制度、收心安全教育制度、安全管理评审制度等,现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达到28个,加上配套的安全操作规程45类677种,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各岗位的安全工作和行为都有章可依;第三条是依章管理,严格落实制度,切实提高执行力,创造性地完成阶段性安全工作成果。从爱护员工的角度出发,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使每项安全制度都成为高压线,使少数安全责任心和安全意识不强的干部、员工不敢触摸,增强大家的自觉性。认真、坚决、不折不扣地贯彻制度,把安全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生产环节、每一个岗位上去。
  目前,我们按照国家局的部署和要求,结合一拖集团成熟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正在策划一拖集团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我们的思路是,采用《安全性评价标准》的总体框架结构,对照国家法律法规在安全投入、重大危险源评估及应急救援、事故预防与处理、特种设备及危险物品管理等方面做出的具体规定,取消不适应的评价指标,按关键度调整评价指标及分值,编制安全质量工作标准,创造具有一拖特色的安全质量标准化模式,做到“两个符合、一个贴近”(即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使之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符合国家最新安全技术标准,使之覆盖面更广,指导性更强;贴近基层安全管理,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计分方法更趋合理),促使集团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安全保障。集团公司编制的《安全质量(安全性评价)工作标准大纲》将从明年1月1日起实施。

  记者:您认为目前一拖集团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刘大功:目前一拖集团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重大隐患治理,尤其是厂房建筑隐患比较多。我们分轻重缓急编制了治理计划,一直在积极实施。由于一拖是老字号的农机企业,包袱重、经营成本高、利润低,当前正处在发展阶段,各种经营开支大,靠自身力量治理重大隐患,周期较长。在治理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几率较大,企业和员工承担的安全风险也大。如果政府能从资金方面给予扶持或支持,我们将能加速治理进度,缩短治理周期,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企业和员工的安全风险。
  在安全生产方面最难解决的依然是员工的安全意识问题。今年上半年的15起轻伤事故中因个人安全防护意识不强造成的就占了67%。虽然缺乏自我防护意识的员工只是少数,但其绝对数不容忽视,且这部分人员不易确定,这一直是安全教育的难题。我们也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目前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安全教育分级评价机制,以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基层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一方面规范教案教材,用广大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内容进行岗位教育,确保教育效果。(《劳动保护》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