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以人为本”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社会对安全生产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如何与新形势相适用,提升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应是当前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最具危险性的行业之一
1998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6%以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居第四位,仅次于工业、农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建设投资的不断增长,带来了建筑行业和建筑市场的繁荣。但是,建筑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也给建筑安全生产带来很大难度,安全生产整体形势严峻。据统计,全国建筑生产安全事故:1995年,发生伤亡事故1719起,死亡1869人;1996年,发生伤亡事故1544起,死亡1788人。2000年,发生伤亡事故934起,死亡986人;2001年,发生伤亡事故1004起,死亡1045人;2002年,发生伤亡事故1208起,死亡1292人;2003年,全国建筑施工发生事故1278起,死亡1521人。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所有行业中仅次于采矿业的最危险的行业。分析所发生的事故,企业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不完善或运转不灵,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冒险蛮干,这是造成事故的根本原因。
难点难在哪里
(一)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认识上存在缺陷。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经济绩效成为企业优先考虑的问题。企业负责人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安全投入,在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生产上往往选择后者,一味强调施工进度,轻视安全生产,在侥幸中求安全。
管理体制存在缺陷。承包制度本身无可厚非,但不少企业将它变成以包代管、挂靠队伍、转包的代名词,企业坐收管理费。好的签个安全协议,出了问题承包人负责,但缺乏对工程安全的日常预防性管理,不管不问,甚至出现了企业管不了项目经理的现象。随着企业改制,家族性企业增多,这种现象越来越突出。同时企业管理层不稳定,管理人员与企业变成单纯的短期雇用关系,这种关系必然导致短期趋利行为。可见体制上的缺陷是导致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的一个根源性因素。
人才储备存在缺陷。青岛市建筑企业的主体队伍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受历史条件(如乡镇企业地位、学生分配制度等)限制,加之近几年企业改制,企业没有树立长远发展观,人才缺乏,管理粗放。据统计,青岛市建筑业从业人员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有2.3万人,仅占从业人员的10%,而这些人员又大多分布在企业认为比较重要的施工、技术、质量、经营等部门,在安全管理岗位上的较少,安全管理存在“想管不会管”的现象。
(二)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建筑行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下。我们在安全生产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等方面,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就是与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相比,也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一些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更低。同时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劳动力,整体水平也相对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经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从业工人的35%以上,我国仅占7%左右。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由于80%以上属农民工,大都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培训,高级工所占比例更低。
市场行为不规范。 目前部分工程项目不履行法定基建程序,逃避政府监管,业主指定分包队伍肢解工程,甚至招用无资质建筑队伍,对安全生产管理造成极大危害。此类问题在城乡结合部、各类工业园区和村镇建设中尤为突出。此外,由于工程规模与队伍规模严重失衡,使施工企业处在非常不利的弱势地位,部分业主诚信意识严重缺失,压缩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拖欠工程款和安全防护费用,给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带来难度。
从企业自身做起
(一)安全生产:对企业负责与对社会负责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现代管理学理论奠基人杜拉克对企业管理做过经典描述。管理有三大任务:一是实现机构的特定宗旨和使命;二是使机构的各项工作具有“生产性”,使员工能有所成就;三是掌握机构带来的社会冲击,并履行其社会责任。对企业机构而言,“经济绩效”便是其宗旨和使命,也是衡量一个企业优劣的控制指标。管理如果不能生产出经济效果来,便是失败。同时,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而存在。所谓企业的好坏,绝不能以其企业机构来衡量,只能以社会立场来评判。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企业的“经济绩效”和社会责任来讲都是极大的打击,有时往往是毁灭性的。频发安全事故的企业,不可能带来良好的“经济绩效”;剥夺了人的生存权利,是对社会的最大冲击。从此种意义来讲,安全无保障,事故频发的企业必定为社会所唾弃。纵观国际大企业无不将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柯达公司始终贯彻的一条原则就是:将可能出现的任何危险和不安全作业行为赶出工作现场。员工进场培训的第一堂课就是安全;进入岗位前的第一堂课还是安全。每周办公会议的第一项议程是报告安全工作,即使没有造成任何伤害事故的苗头,都必须提出书面报告。在这里安全已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文化。
(二)经营理念:谁来决定成功与否
企业的发展要有一个纲领性的理念,即关于企业宗旨和使命的设定。成功的企业家都必须对“本企业是个什么企业?应该是个什么企业?将是个什么企业?”做出准确回答。否则,他所经营的企业必定为短命企业。一个企业是个什么企业,不由其名称决定,也不由其章程决定,而是由顾客需求、市场环境以及政府政策导向等诸多因素决定。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市场经济相信实力,不相信眼泪。在市场上只有处在两极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一是市场的领导者,一是专业服务——提供有限产品或服务,但在满足本行业特定需求方面有独到之处。中间地位极不稳定,甚至难以行得通。不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家族式管理企业,在市场经济游戏规则框架下,只有找准企业定位,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从根源上消除以包代管、非法转包、非法挂靠等违法行为,企业的安全自我保证体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三)目标责任:真实可靠,重在落实
严格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是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根本性措施。没有目标的管理,是一种盲目、无序、粗放的管理;没有责任的管理,再准确的目标也将成为枉谈。
找到真实具体的目标。目标责任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找出组织中的明确目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目标相对明确,各类有关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是用鲜血换来的总结,是政策要求,也是企业必须遵循的工作规范。在设定目标时,应及时了解政府管理的走向,突出重点。政府的管理要求是在对宏观形势把握前提下,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突出问题的强制规范,以及对可能发生问题的前瞻性要求,企业必须将其列为重点工作目标,确保落实。否则,企业将面临政府的严厉处罚,同时别人血的教训极有可能在自己的企业中重演。
落实责任,建立测评办法。目标责任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行为决定,是实现目标。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特定的机构、特定的人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要么形成业务交叉,推诿扯皮,浪费管理资源;要么形成管理缺位,无人实施。为此,责任明确是确保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为确保责任落到实处,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运转有效的责任目标履行状况的测评办法和奖惩办法。通过测评,考核绩效,完善机制,通过奖惩确保责任落实。无奖惩的测评将失去存在的意义,目标责任的落实也将变成空话。
此外,安全目标责任管理要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有机结合,突出安全管理的系统性、预控性和可操作性,达到自我预测、自我检查、自我控制、自我防范的目的。同时全面强化教育培训,使相关人员熟知目标、熟知标准、熟知责任。应该说教育培训是安全生产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从根本上解决人的不安全因素,谈搞好安全生产只能是空中楼阁。
政府的作用
(一)加大整顿市场力度
严肃查处无证施工、非法转包、非法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实行严格的市场清除制度,加强对城乡结合部、村镇建设和各类开发区的执法力度,实现管理重心下移。特别要强化对业主违法发包、肢解工程、指定分包队伍的查处力度,不断促进企业的自我守法意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二)转变政府监管方式
以《安全许可证》管理为契机,实现管理重心前移。要改进政府的安全检查方式,从以往重点对施工过程实体安全的监督检查,转变为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自保体系建立与运转状况的监督检查,从以往告知性的检查,转变为随机抽查、暗访及巡查为主,增大安全监管的覆盖面。对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大追究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
(三)加固技术保障体系
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针对有关安全生产的关键性、综合性的科技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推广科技成果,对研发推广安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单位,给予政策支持,加大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使施工现场的防护设施达到标准化、工具化,现场安全防护的各个重点环节和部位都有技术作保障。同时,淘汰落后工艺、落后设备,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防御能力。
(四)对落实安防费用提供政策支持
在明确安全防护费用标准的基础上,政府管理部门在招投标、安全报监、施工许可、现场检查等环节,将安全防护费用作为重点监控内容,安全防护费用达不到标准或将安全费用作为竞争性费用的,不予招投标;施工前业主安全费用拨付不到位的,不予办理安全报监和施工许可手续;施工过程中业主弄虚作假不及时拨付安全防护费用,或施工企业未专款专用,致使施工现场安全隐患严重,甚至发生伤亡事故的,对业主和施工单位进行严肃查处。
(作者单位:青岛市建筑工程管理局)
下一篇:OHS体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