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业务合作 | 会员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运行

2005-08-22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发表评论 0
第一节 运行
    在这个阶段组织应严格执行体系文件的要求,重点围绕培训意识和能力,信息交流,文件管理,执行运行控制程序,监测,违章、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等方面的活动推进体系的运行工作。
    一、培训、意识和能力
    (1)培训的策划和培训计划的确定
    由培训主管部门根据相关体系文件(培训、意识和能力程序)的要求、组织体系建立总体计划的安排、各相关部门的培训需求等情况确定组织的总体培训需求,制定详细的培训总计划。明确培训的组织部门、内容、时间、方法和考核要求。
    其中培训需求的确定应由各相关部门根据所确定的培训内容,结合所在区域内组织的各岗位人员实际能力、经历、意识和职责,有针对性的确定,从效果出发,避免一哄而上。
    (2)培训内容的确定
    培训的内容主要考虑以下方面:
    a)职业安全健康意识的全员培训,包括我国的职业安全健康问题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现状等;
    b)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的全员培训;
    c)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知识的培训;
    d)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的知识培训;
    e)体系文件、专业知识及技能培训,包括组织生产活动过程中避免影响职业安全健康的作业要求,组织内制定的作业指导书、制度、应急方案等;
    f)所在岗位的职业安全健康职责,重要危害因素,涉及的目标,信息传递方式等;
    g)体系运行相关责任人员的培训,如管理者代表,内审员的培训等。
    培训的内容还应明确参加的人员(培训的对象),培训教师,培训教材等内容。要求应明确具体,易于相关部门执行。
    (3)培训时间
    组织在确定培训时间时应考虑组织内各相关单位的所在区域、生产活动任务、培训内容的相关性、组织体系运行所处的阶段、劳务人员、员工上岗前的培训等因素,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对相近的内容可以集中培训,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可以分班进行。使培训精简、高效、及时。
    培训的时间应具体明确。初次贯标的组织一般进行三种类型的培训:
    a)前期的宣贯培训;
    b)中期的培训,管理体系文件和关键岗位的相关专业知识培训;
    c)内审前的内审员培训。
    (4)培训方法
    培训方法的确定以灵活、实用为原则,应注重实效。
    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a)专家讨论会、讲座。
    b)电视、录像教学(如典型事故教育)。
    c)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由专业人员和管理者进行在职培训、现场教学。
    d)组织内部业务或信息刊物。
    e)招贴画和小册子。
    f)体系运行职业安全健康信息的交流。
    g)新员工上岗前培训和考核。
    h)去相关组织学习考察等。
    (5)培训的实施
    由培训计划确定的责任部门、相关部门和人员根据确定的培训计划实施。如有局部变化,应按体系文件的相关要求进行修订。实施的过程应严格认真,力求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培训实施过程中也应注意按相关体系文件要求保存培训记录。
    (6)考核方式
    培训效果的确定根据已确定的培训需求、培训内容的重要性、培训的方式等因素确定考核的方式。方式应具体明确,有利于实施并能反映培训效果。常见的考核方式如下:
    a)笔试。
    b)现场操作考核。
    c)面试、口答。
    d)生产过程中的绩效监视测量。
    二、执行运行控制、应急程序
    在组织的体系运行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应按标准中4.4.6运行控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4.3.4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等相关要素及文件的要求执行。
    在体系运行初期各相关人员往往对相关要求理解不够深入,组织的管理部门可结合培训工作到所在区域或现场采取专项指导,到设立的样板区域进行学习参观,召开现场办公会、系统集中会等方式推进运行工作。
    在组织中涉及到的区域,应按文件的规定安排进行应急程序的演习。
    三、监测监控
    实施监测的主要作用为证实组织的相关职业安全健康活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等要求;真实的反映体系运行的安全健康绩效等方面,向组织的领导层提供对体系的下阶段运行决策的依据。
    (1)监测、监控的对象
    a)体系文件的适用性;
    b)各运行控制要求执行的符合性;
    c)目标及方案的完成情况;
    d)职责的实施落实情况;
    e)标准中4.5.1监测测量要素的执行情况;
    f)重要危害因素的控制情况;
    g)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
    (2)监测、监控的方法
    主要可采用以下方法:
    a)所在区域组织的自我监控、测量;
    b)管理部门制定监控计划,对计划内区域的重点监控;
    c)由外部相关部门实施监控、测量;
    d)结合原有系统管理的例行检查;
    e)内审、管理评审监督机制的运用。
    (3)监控后的改进
    若出现不符合体系文件、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的情况出现时,组织内相关部门应根据出现不符合的性质采取相应的纠正或纠正措施。具体做法可根据标准4.5.2不符合、纠正和纠正措施要求或制定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来执行。
    四、违章、纠正和预防措施
    在组织运行初期可能会出现大量的不符合文件或相关要求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组织应正确而对,而不应通过造假资料、涂改等方式去掩盖出现的问题。
    有一些组织在体系运行时认为发生了严重的职业安全健康事故或影响才是不符合,所以自认为没有不符合的情况。但深入审核后却发现并不是如此,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对不符合的理解存在偏差。借鉴GB/T 19000-2000中不符合的定义为“未满足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对此可以理解为如果出现未满足文件(体系文件)的规定,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相关方的要求或期望等情况,不论其严重程度均属于不符合。明确这个问题后有助于组织正确理解不符合。
    组织可通过以下方法收集不符合的信息:
    a)由监测、监控所记录的结果来收集体系运行中的不符合;
    b)组织内收集的外部信息和内部沟通的信息
    组织可按标准中4.5.2的要素及相关体系文件要求,通过体系的自我完善功能去及时有效的予以纠正或认真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去消除这些已出现的不符合。对文件规定接口存在的问题,可在系统间进行协调,更改相应的要求。对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可考虑补充制定详细作业文件的方式解决等,确保体系长期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
    五、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是确保各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持续改进的体系的基础。组织可按标准及体系文件的要求在运行中实施这项要素。对以下方面进行关注。
    (1)信息交流的内容
    a)职业安全健康方针传达到全体员工和有关相关方;
    b)目标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的传达;
    c)职责和权限的信息;
    d)体系文件的分发信息;
    e)培训的信息;
    f)法律法规的识别、获取、分发;
    g)与相关方的沟通;
    h)对体系进行监测和测量结果的传达和反馈;
    i)不符合和纠正措施的信息;
    j)内审和管理评审信息等。
    (2)信息交流的方式组织可按上下交流、内外交流、平级间交流三种类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并确定以下方式:
    a)组织原有的作法:如内部刊物,板报,职代会,生产例会;
    b)组织的现有资源:局域网,传真电话等;
    c)体系文件规定的方式等。
    六、文件
    应按相关体系文件的要求,将体系文件及适用文件(尤其是运行中用的表格)及时发放至使用人员。供相关人员学习使用,并进行以下工作。
    a)在体系运行初期时应对原有的文件进行整理识别;
    b)对在内容上有所抵触的文件,应及时作废妥善处理;
    c)对所有现行有效的文件应进行整理编号,适当标识,方便查询索引;
    d)充足印发适用的体系文件,尤其是表格,及时发放至适用部门、人员,使组织内的人员能得到并使用最新的文件表格;
    e)对适用的规范、规程等行业要求要及时购买补充完善,使适用的区域能够及时得到。
    七、记录
    此项工作重点是在组织适用区域内及时得到适用文件的前提下,在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及时按文件的要求进行记录,如实反映体系的运行情况。如定期存档保存,体现记录的真实性。还应注意记录填写的时间、人、真实性等。
    第二节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一、内审的目的、作用
    内部审核是组织对其自身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所进行的审核,是对体系是否正常运行以及是否达到了规定的目标等所作的系统的、独立的检查和评价,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一种自我保证和监督机制。
    二、内部审核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a)要考虑在一个阶段或年度内覆盖体系涉及的所有部门和人员。
    在一个年度或一个运行期内可以实施多次内审,每次内审可根据情况对局部或全部(部门或区域)审核,但在一个年度或一个运行期内应确保对体系覆盖的所有部门或区域都进行审核。
    b)审核的频率和范围要与拟审核的部门和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相适应。
    对体系运行及其效果、重大危害因素涉及到的、直接影响方针目标完成情况、与职业安全健康绩效有重要影响的部门或区域应加强审核的频率和力度,确保体系运行效果。
    c)要结合以往审核的结果,对体系运行效果较差或不符合项较多的部门或区域应加强审核,以促进其提高。
    d)要明确策划出审核的方式、方法和频率,形成审核计划,并发放至相关部门。
    关于此项活动详细内容参见管理体系认证之友丛书之一《内部审核策划与实施》。
    第三节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职业安全健康体系进行的系统评价,以确定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是否适合于法规和内外部条件的变化等。它是一种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全面审查,是三重监督机制中很重要的一种监督机制。召开的时机以内部体系的变化和外部要求改变的情况为决定因素。
    一、管理评审的步骤
    管理评审程序一般分为以下步骤:
    (1)管理评审的策划,制定评审计划
    根据最高管理者提出的要求,由管理者代表或指派职业安全健康主管部门拟定管理评审计划,报最高管理者批准后由主管部门于评审前分发,通知参加评审的人员并收集信息。
    (2)管理评审的信息收集
    由管理者代表组织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汇集、准备评审信息评审信息应尽可能充分、全面。
    a)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的有效性、充分性和适宜性。
    b)方针、目标以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其他要素可能需要进行的修改。
    c)识别出危害因素尤其是评价出的重大危害因素的控制情况。
    d)职业安全健康目标和职业安全健康绩效情况。
    e)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结果,内审报告提出的建议及纠正措施实施情况。
    f)职业安全健康行为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职业安全健康事故中吸取的教训。
    g)法律、法规方面新的要求,相关方关注的问题,内、外部反馈的信息。
    h)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的变化,组织经营策略的变化情况等。
    (3)管理评审的实施,召开管理评审会议
    最高管理者主持召开评审会议,对提交的信息进行分析、讨论,决议,由主管部门进行记录。
    评审报告的内容包括:
    a)OSHMS的总体评价;
    b)变化的客观情况和持续改进的承诺引起的改进要求;
    c)OSHMS可能需要修改的要素或文件;
    d)方针、目标可能进行的修改要求等。
    (4)管理评审的信息输出
    以评审报告为主要方式。评审报告报最高管理者批准,分发相关部门和人员。
    (5)报告留存
    管理评审记录及报告应形成文件由主管部门保存并归档保存。
    (6)评审后要求
    a)通过管理评审发现的问题,由相关责任人或部门实施整改;
    b)主管部门组织对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填写验证报告;
    c)适用时,由文件的原编制、审批部门进行整改,包括所涉及的文件更改。
    管理评审的形式可灵活多样,也可和组织原有管理过程中的一些会议一同进行,例如职代会等。
    二、管理评审应注意的问题
    组织在进行管理评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信息输入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组织内管理评审的组织部门应给各相关部门和人员足够的时间准备提交管理评审的信息,避免时间太短各相关部门和人员没有充分的准备,造成信息输入的空洞,影响评审的效果和严肃性。
    (2)管理评审过程应充分严谨。
    管理评审的与会人员应认真对待提交的信息,进行充分严谨的讨论。
    (3)管理评审的结论应请楚明了,表述准确。
    对于管理评审报告,组织各部门应认真归纳提炼,文字描述应请楚明了,利于组织内各级人员了解到管理评审的结论,进行相应的整改。
    (4)对管理评审所引发的措施应认真进行整改。
    5)事故分析情况;
    6)资源的配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