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目前很多企业在自身的管理中,已经成功引进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这两个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建立与实施,不仅使企业在质量管理和环境管理上得到了规范和发展,而且使企业进一步赢得了市场,尤其是为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6年起,为了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多元化以及市场竞争平等公平的原则,一些地区和国家的标准化组织或认证机构,陆续推出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评价及实施标准,目前应用广泛的是OHSAS18001,即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评价标准。(在国内实施的是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10月发布《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这个标准是对OHSAS18001的等同转化,以下简称《试行标准》)。这个标准的公布和实施,并通过几年的实践,已经被国际社会所认同。以这个标准为规范建立、实施、认证的企业在世界已有上千家。那么如何在企业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很多企业关注的问题。本文作者经过为多个企业指导、策划和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实践,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以飨读者。
一、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事物的建立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或从残缺不全到整齐完整的过程。应该说很多企业在建立以试行标准/OHSAS18001为规范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之前,已经存在着一个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只不过这个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在管理理念、运行方式、实施手段上是传统模式的。而建立以OHSAS18001为规范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则应该是在即存的管理体系上,将崭新的管理的理念、管理的方法、管理的模式、管理的手段按照确定的规范进行调整和提升。因此可以说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建立是一个调整、完善和更新的过程。那么按照试行标准/OHSAS18001标准的要求,并结合一些已经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企业的成功经验,这一过程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是整个管理体系的硬件保障。最高管理者即组织的行政第一把手,管理者代表是经最高管理者任命的在企业主管生产的副职(在一些外资或合资企业则是企业的董事或执委会成员),而OHS推进室在企业的设置所采用的方式大体有三种,一种是以原有的安全管理机构为基础,设置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推进机构;二是由企业的管理体系综合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三是单独成立职业安全卫生体系管理机构,而这个机构是松散型的,在体系建立之后要向专门的机构进行移交。三种形式各有千秋,我以为应以更有利于推行体系的运行为基本前提,不可一僦而就。无论设立哪种形式,在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初期设立起比较完善的OHS组织机构是非常必要的。
2、建立目标、指标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案。企业在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初期,应进行初始OHS状态的评审。初始OHS状态的评审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行组织的活动所适用的OHS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搜集;二是对目前已有的OHS规章制度的整理和收集,包括对历史上各类事故的归纳和整理;三是进行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计划的策划。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的基础上,组织应按风险的级别评价出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级别,按照标准的要求应策划出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在该计划的内容中,重要是目标、指标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案。组织建立的职业安全卫生目标可分为三个类型,即改善型、管理型和监控型。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目标,是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而设立的,如最高级风险,一般应采取改善型目标(当然也可辅助于其他控制方式),实现改善型目标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消除风险;对于中级风险可采取管理型目标,实现管理型目标的目的是要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而实现监控型的目标则是为了达到不提高风险级别即完全控制住该级别风险的目的。为了实现职业安全卫生目标和指标,应制定管理方案。管理方案的内容可包括实施的方法、时限要求及不同层次和职能的职责,当然也要包括所要花费的投资。
3、建立信息交流和协商的机制。在现代社会,有效的信息是一种可贵的资源。信息交流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组织中各层次和职能之间,需要进行广泛的交流,组织同相关方也要进行广泛的交流。例如关于风险的信息、关于法律法规的信息、关于各类事故及事件的信息、关于应急的信息、关于协商结果的信息和各种变更管理的信息等等,都是进行交流的内容。开展协商是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一大特色。协商的要求可以说是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利益的根本保证。协商的内容和要求极为广泛,根据要素的要求,OHS方针确认、程序文件的制定、员工职业安全卫生权力的保障、企业由于活动的变化而引起的各类变更等等,都应经过协商。而员工代表概念的提出,是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又一大特色。组织的协商活动更多是通过员工代表完成的,组织在建立OHSMS时,不可忽视这一概念。因而组织应建立起协商机制并规范出协商的要求和内容。
4、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文件系统。对于体系文件的要求应该说与ISO14000体系文件的要求有极为一致的地方。按照组织的规模和不同的活动类型,体系文件可设定为2---3级,即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规模小的组织可只设手册或程序文件)。手册是针对要素要求的对体系核心要素的整体描述;程序文件亦可包括要素中要求的应建立程序的规范型文件和经风险管理措施计划要求的需建立的各种规范型文件(俗称程序包)。经过对多个企业的管理实践,这个程序包文件所涉及到的管理范围可包括:
1) 机械设备(包括特种设备);
2) 电气及电气设备;
3) 各类管网;
4) 安全标志;
5) 员工健康;
6) 女工保护;
7) 变更管理;
8) 新改扩(三同时);
9) 劳动防护措施(设备及个体防护)
10) 有毒有害及特殊工种;
11) 实验管理;
12) 化学危险品;
13) 相关方(包括承包方、供贷商、访问者、临时工);
14) 作业许可;
15) 饮食(如在企业内有职工食堂时);
16) 作业组织及劳动定额;
17) 工艺及工艺设计;
18) 其他。
上述程序文件可采用程序文件的方式,也可采用作业指导书的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满足要素4.3.1要求的“三全”的内容,即在组织的作业场所中的全部人员、全部设备设施以及全部活动。
5、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响应的机制可包括应急的指挥机构、物资准备及供应机构、通讯设施保障及维护机构、避难及逃生场所的设立、救护系统、报警系统、应急照明系统等。
6、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监控机制。任何事务如果没有有效的监控机制做保证,必然走向衰败。ISO14001在很多企业的成功实施就是因为有一整套健全完整的监控机制。该监控机制包括三级,即4.5.1要求的监测与测量;4.5.4要求的组织内部的体系审核及4.6要求的管理评审。不同级别、层次和频次的监控机制,在对组织的体系运作从点到面,从面到整体空间上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制约。
7、建立全面的评审机制。ISO14001有对组织进行相关内容评审的要求,如对方针的评审、对法律法规符合性的评审、对目标指标的评审等。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要求的评审在内容、方式、范围、目的及手段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组织建立的评审机制,针对的目标是管理风险。对风险评审要达到的目的,应该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及其实施的结果,可否达到消除、降低或控制风险的要求,通过风险控制措施方案的实施,是否还存在着新的风险、残余或附加风险。因此在组织中应建立起评审的机构、评审的技术支持、评审的责任要求等等。
8、建立试行标准/OHSAS18001其他要素要求的管理内容,如OHS方针的制定、法律法规的获取、培训机制、文件管理机制、记录管理等。这些与ISO14001要求基本一致,不再赘述。
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实施
在完成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之后,组织进入实施的过程。
1、 体系文件的发布与体系的试运行
体系文件的发布标志着体系的正式运作。组织应按照文件管理的要求,将相关的文件发放到有关人员的手中。同时,还应做一些形象宣传,如利用看板等形式宣传试行标准/OHSAS18001在组织的推行,简要介绍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运行原理、运行的方式、运行的目的和具体要求等。这种做法已经得到很多企业的认同。关于文件的发放,对于组织行政管辖范围内文件的发放一般不会出现问题,而对于标准要素中4.4.6(3)的要求很容易忽视。4.4.6(3)要求,对于组织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中已标识的职业安全卫生风险,应建立并保持管理程序,并将有关程序向承包方和供应商进行通报。因此凡是在组织的作业场所内进行各类活动的其他组织,对他们的活动也要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对于已列入应控制的风险范围的风险,要同组织管理的风险一样进行管理,因而相关文件的发放不可遗漏。
2、织原有的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融合。
很多企业的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非常健全的,在安全卫生管理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有的企业建立了比较的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措施计划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这些制度都不应废弃,应成为对于新体系的支持性文件和措施。如果有的组织在体系建立之后有一个移交问题的话,这个交接工作非常重要,成功的做法是最少有原推进室中的一人继续做体系的保持工作,这样才可能保证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
3、全员性的宣导和管理。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涉及到组织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往往不太关注的地方可能是发生事故或事件的重点。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包括制度和教育的缺陷)的问题,都可以导致各类事故和事件的发生,从一些企业频发事故原因的分析,往往由于一个人的误操作,可以导致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所以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之后,宣导的范围应比ISO14001的宣导范围更加广阔。尤其对在组织作业场所内活动的非组织在编的人员,也要作为重点加以教育和管理。对于这方面的管理职责应明确。
4、风险控制措施计划的实施。
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包括职业安全卫生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培训教育实施方案(按照法律的要求,这一方案涉及三级安全教育、转岗教育、复岗教育、继续教育、管理岗位的安全教育、特殊工种教育等)、组织规定的需进行监控以上风险级别的运行控制方案、应急方案以及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等。这些方案应以职业安全卫生措施的计划的方式分解到相关的部门。通过对风险级别的划定,组织所有作业场所内的风险状况,相关部门和个人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控制和管理风险的方式,也都能熟练的掌握。
5、人、财、物、技术资源的保障。
预防性是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核心,充足的资源配置是体系运行的基本保障。安全卫生成本的投入得到的回报是长久的效益。无论在目标指标管理方案中的投入还是在安全技术管理措施中的投入,都应作为组织资金安排的重点。
6、监控机制的实施。
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在于是否有一个起作用的监控机制。组织在建立时已经明确了三级监控机制,即4.5.1(监测与测量)、4.5.4(内审)和4.6(管理评审)。日常的监控应从体系试运行起就应该发挥作用。在体系文件中会明确规定日常监督检查的要求,但往往由于要执行的文件很多,一般不大可能每天去把文件翻一遍。成功的做法是在体系试运行前,将文件中要求的所有应进行的检查事项一一进行摘录。
以此类推,这样不会困惑于繁杂的检查要求而延误工作。
在体系试运行1—2个月以后,组织可以安排第一次内审。内审的级别在日常监测之上管理评审之下,但确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内审涉及面广(上到最高管理者,下到普通员工),力度大(内审中开具的不符合项可占一年中所有不符合的80%以上),影响程度高(工作绩效的体现)。整个内审工作应严格按照《内审程序》的要求进行,选派合格能力强的内审组长是保证内审质量的关键。在以后的内审中也要在人员、时间等资源上予以保障。
管理评审是最高级别的监控形式,是PDCA循环的最后一站,也是下一个循环的加油站,通过对OHS方针、目标指标管理方案、风险控制措施计划落实等工作的评审,可对组织的风险状况进行宏观的了解,并根据评审的结果,提出下一个的阶段循环的总体方向。管理评审报告应向组织的各级管理者发布,以引起更广泛的重视。
在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其中必须关注的是在职业安全卫生绩效上要不断的持续改进。组织建立和保持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消除、降低和控制风险,因而把风险管理到可接受的程度是OHSMS的核心。那么如何实现持续改进,是体系运作的关键。持续改进要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事故率的降低、员工报怨的减少、作业环境的不断改善、安全投入占经营成本合理性等等,这才是组织所应追求的根本目标,最终达到保护员工安全健康利益和投资人的利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