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有序、健康地开展,有必要探讨认证机构如何保证审核的权威、公正和有效性。除了严格遵守有关职业道德的要求外,关键就是从审核技术上保证审核开展的深度与广度,下面从文件审核、审核计划的编制、现场审核的实施、不符合事项的跟踪验证、监督审核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1 文件审核
文件审核的目的在于评价受审核方是否建立了一套满足标准要求的文件化体系,以确定能否启动正式审核。对于审核员而言,通过文件审核可以了解企业的安全管理体制及运行控制的主线,为审核计划和审核检查表的编制提供依据。熟悉受审核方的基本情况是每一个审核员去企业现场审核前必须要做的工作,需要熟悉企业的工艺流程,主要危害及控制方式,企业安全管理职责分配和管理机制。目前,由于认证机构业务较忙,文件审核执行得不够到位。审核员往往是到企业之后才开始看文件,临时编写检查表。审核准备工作的不充分,容易导致审核无的放矢,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结果是部分不符合要求的受审核方取得了证书,影响了认证机构的权威性,认证证书失去了公信力。
文件审核时,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部分审核员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或主观意图认为企业必须有这个或那个程序,尤其在运行控制这一要素。标准本身对文件化并没有死板的规定,“建立和保持程序,并形成文件”也不意味着一定要通过“xx程序”的形式体现。标准本身并没有要求体系文件分三个层次,也没有要求在管理手册对17个核心要素及相互作用进行描述,只要在整个文件系统中包括这些方面的要求就可以。这方面需要审核员从总体上灵活把握。文件审核的另一个作用是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同的行业,同一行业不同的企业都有自身管理上的特点和优点,如果不清楚受审核方管理机制,容易导致生搬硬套和教条主义。尊重企业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审核工作中必须注意的,因为管理体系的标准是管理型标准,与技术性标准不同,在标准许可的框架内,不仅允许而且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发挥灵活性,勇于创新,否则千篇一律,管理体系也就没有了生命力。无论对于用人单位还是认证机构,除了标准本身,最好要知道其背后的思维过程和来龙去脉,比如某个要素存在的理由及根本的目的,并进一步追问内外部客观环境变化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才有对标准准确的理解和探索标准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标准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某种高度,它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标准本身并不是教条,千万避免对标准的教条化及错误的理解,以致机械化地生搬硬套,导致企业执行时无所适从。随着管理思想、原则和方法的不断创新,标准本身也需要不断地修订,以更切合企业管理的实际。目前,管理界倡导管理的简单原则(当然并不等于管理的简陋与粗糙),追求简单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更为务实和理性。对于审核的开展,我们相应地要从过于注重文件和记录,注重于形式和模式上的符合转向更注重于过程和结果的有效,以避免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过分繁琐和形式主义,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是实实在在的符合。
2 审核计划和审核检查表的编制
目前,审核一般是按部门审核开展的,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侧重点以及两个阶段审核的衔接(对于监督审核,还需考虑与以往进行的审核的衔接),然后是时间和人员的合理分配,最后是逻辑性。第一阶段审核重点在体系的策划,也就是用人单位的安全管理机制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初步确认受审核方是否在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运行,确定能否启动第二阶段审核,同时为正式审核收集信息,确定第二阶段审核的重点,为制定抽样方案提供信息。第二阶段审核重点是确认受审核方体系运行的符合性与有效性,确定是否予以推荐注册,这些侧重点相应的在编制审核计划时要体现出来。或者一阶段审核更注重广度,二阶段审核更注重深度。目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分一阶段和二阶段进行的,并不是两次审核。部分审核组习惯在二阶段审核时将审核小组的审核部门与一阶段所审核的部门互换,其实是不妥当的,这样的安排其实等于两次审核,而不是两阶段审核。这样的安排浪费了审核资源,缺乏延续性,无法保证审核的深度与广度。
关于人员的安排,在了解审核组成员的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后,可以根据每人的特长安排去相应的部门,比如对技术部门一般都会安排专业审核员。为了保证审核的思路流畅清晰,审核计划安排上需要注意保持连续性,比如电力建设公司一般是各专业公司组织队伍共同参与电厂建设项目,各专业公司(比如土石方公司、建筑公司、锅炉公司、汽机公司、电气公司等)除了参与电厂工程建设外可能还有其它的项目,均由同一人员去承担;总公司以及分厂(公司以及项目部)相应的部门安排相同的人员,还可以印证上级部门对下一级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工作的到位。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审核一般安排一次高层访谈就可以了,但高层访谈的深度要加大,领导的作用在体系运行中至关重要。现场审核结束前可安排1小时左右的补充或者机动审核时间,便于进行必要的追踪验证。对于24小时连续生产的企业,可以考虑安排现场观察夜班生产的情况,包括值班、巡检和应急的准备情况。对于建筑企业,可以到工程监理方了解一些实际情况,对于作业活动主要是在其它企业内开展的(比如专业的、独立于电厂的电厂检修公司,其安全管理必须严格执行甲方的规定),可向甲方了解企业实际活动中对甲方安全规定的遵守情况。
此外,每天安排15?30分钟的时间用于内部交流和口头总结,向受审核方通报当天的审核情况,同时提请其它组需要追踪和注意的地方。
审核检查表的内容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列出审核项目和要点,确保审核覆盖面的完整,主要解决一个“查什么”的问题;二是明确审核步骤和方法,进行抽样方案的设计,主要解决一个“怎么查”的问题。检查表的设计应以体系标准及受审核方体系文件、适用的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为依据,但要注意逻辑顺序,明确审核步骤,抓住重点,抽样应有代表性。
在设计检查表中常见的问题是:将体系标准中的肯定句原封不动地加上疑问词变为疑问句作为检查表;只列出审核项目,忽视审核方法和抽样方案的设计;仅按照体系标准来编制检查表,对受审核方的体系文件钻研不够,没有结合企业实际来编检查表。抽样的代表性,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坚持审核员独立随机抽样,避免被受审核方左右;二是样本的覆盖范围和合理分布;三是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增加样本。抽样的实施程度取决于抽样方案的设计,这方面很值得研究,尤其对于大型的复杂的作业活动。这方面的经验尚有待于实践中积累。
3 现场审核的实施
现场审核尤其在第二阶段一般把握三个方面:(1)运行控制;(2)运行监控;(3)员工对安全健康、劳动保护的满意程度。现在审核方式常用的有三种:查阅相关文件和资料,人员访谈,现场观察。这三种审核方式是审核开展的基本手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灵活运用创新发展审核方式,以保证审核工作的卓有成效,比如召开小型的员工座谈会了解员工对企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重大应急准备人员必要的技能考核等。
从审核方法来讲,主要是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整个审核过程中,都应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现场审核应从关注文件和记录转向注重过程与结果的有效。营造良好的审核气氛,消除受审核人员的畏惧心理,以利于受审核人员充分展示其在体系运行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优良的做法,也是审核当中应注意的。提问的时候注意方式与语调避免给人被审问的感觉,建议审核时间的70%由受审核方陈述,30%的时间用来提问,审核员适时加以肯定或指出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同时注意控制审核进度,把握好审核的连续性与节奏,有些受审核人员拖延了时间。审核员要及时采取措施礼貌地纠正。
现场审核时深度和广度的保证取决于抽样方案的制定和审核员的能力和经验。比如培训教育,关键考虑重点岗位,那些面临重大风险威胁的岗位或他们的活动会导致他人面临严重后果的岗位,可考虑安全管理人员(安全主管部门和基层安全员、班组长)、特种作业人员以及那些与重大风险直接相关的岗位等,并考虑部门的覆盖广度;审核的重点是培训是否具针对性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主要通过交谈和察看现场操作情况了解培训是否到位,查阅记录只是一个辅助手段。锅容管特方面除了注意是否按照法规要求定期年检之外,还需关注采购和日常的维护保养,再涉及到岗位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有必要通过交谈进一步了解员工具备的意识和能力。员工的素质,正是企业管理能力的体现。消防管理是安全管理重要的一部分,除了现场查看消防器材,还需注意了解消防器材配备的数量与布置,消防泵房及水源,消防演习和训练。
一切的风险控制最终都要通过班组去落实,所以,班组的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也应当是审核要重点关注的,如班组长的安全意识和技能,班组安全技术交底的执行情况,班组安全活动的开展等。对于大型、复杂的作业活动的抽样(比如火力发电厂的建设安装,电厂的大修),审核组有必要共同商讨制定方案。审核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了解员工对用人单位安全健康、劳动保护工作的满意度,保障员工的安全健康是这一体系建立的核心,员工的满意度毋庸置疑是评价体系运行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员工如果存在合理的强烈的抱怨,安全管理工作肯定是不成功的。如果一个企业员工维权意识比较强,企业充分尊重员工的要求,一般来说安全管理是比较成功的。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趋势,农民工将成为一线生产工人的主体。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施工主体是民工;对一些季节性较强的生产制造企业(比如空调厂家),涉及到大规模的季节性用工,他们所处的岗位一般是企业内重大风险集中的岗位,更应是审核时关注的重点。在劳工权益上,国际劳工组织一直强调三方协商原则,审核中也应充分体现员工代表的重要性,尤其身处第一线岗位的员工代表。
审核的主要目的在于确认受审核方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在证实过程中针对受审核方体系运行不到位或存在缺陷的地方以不符合项提出。所以,审核员需要摆正心态,不是说非要抓到受审核方的体系运行漏洞方肯罢休。审核时要避免鸡蛋里挑骨头和好为人师的心态。有没有不符合或者说开出的不符合的多少不是最重要,怕的是受审核方确实存在严重的问题,体系运行失效或存在严重违反国家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要求,而审核员没有发现。经过认真的审核,确实开不出不符合,审核组应当感到高兴。审核员在发现不符合应引而不发,避免在一个问题上过多地纠缠,而影响继续深入地进行审核。
对于记录的问题,审核员应避免造成用人单位记录过于繁琐的做法,导致走形式和表面文章。注意防止混淆“客观证据”和“记录”,记录只是客观证据的一种,审核员需要分清那些记录是必要的。很多情况下用人单位的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完全可以通过别的途径予以证实。
审核中开具不符合事项应力求寻找共性的问题,深层次的问题,因为通过这些问题的整改有益于受审核方管理水平的提高。浅层次的问题,个别的问题,比如一部分文件没有受控标识,个别员工劳保用品佩戴不当,记录有缺项不够规范,相当于皮肤病的问题,不是重点。重点应放在通过审核促使用人单位将体系管理的思想、原则和方法融合到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去和在严格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提高效率。严谨、务实、高效,才是系统化管理的目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部分审核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过于繁重,没有时间去学习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在每一次审核结束后进行回顾总结也欠缺,影响到审核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 不符合事项的跟踪验证
建立管理体系的一大优点是通过自我发现、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的机制,不断改进和提高员工的安全健康水平。通过评价受审核方对审核所开出的不符合项或者问题清单的整改情况,是证实用人单位体系运行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标准对不符合项整改的要求,就是标本兼治。第一阶段审核的问题清单可在第二阶段审核中予以确认,第二阶段审核开出的不符合事项一般通过书面验证,必要时考虑现场验证。如果采取书面验证,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受审核方认证进行了整改,材料应翔实有力,针对现场的问题最好附上相应的照片。并在监督审核的实施时适当关注。
5 监督审核的注意事项
监督审核与初次认证审核同等重要,从审核组的组建到审核的实施要同等重视。这是保证审核有效性和权威性至关重要的环节。确认受审核方持续符合性和有效性,防止受审核方“两张皮”现象,尤其部分受审核方为了迎接审核记录作假的问题。在监督审核过程中,更要注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与日常安全管理的融合程度以及如何在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效率,系统化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减少不必要的消耗,提高管理的效率。
第三方认证机构,本质上是社会中介机构的一种。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中介机构。认证机构的顾客并不仅仅是受审核方,更重要、广泛的顾客应该是社会,为公众利益服务。基于此,认证机构必须保证审核的独立、公正与客观,评价是否独立、公正和客观就是审核结果是否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惟如此,认证机构才能避免目前某些社会中介机构面临的社会信任危机,才能逐步发展壮大赢得社会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