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 业务合作

危害(隐患)分析辨识方法

2006-03-29   来源:安全文化网    热度:   收藏  

    危害(隐患)分析辨识方法
    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段扁鹊论医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扁鹊兄弟三人都是医生,有一次,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们家弟兄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扁鹊回答说:“长兄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回答说:“我长兄治病,在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从扁鹊话中看出,事后处理和解决问题不如事中,事中又不如事前,惟事前能有效地预防和解决问题的人才是最高明,最有本事的人。治病是这样预防为上,安全工作也是这样,面对各种危害和隐患,能真正做好预防工作防止事故发生才是安全工作的最高境界和层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也是事先预防的道理。先贤荀况也曾说:“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晚唐诗人杜荀鹤在七言绝句《泾溪》中写道:“泾溪石险人兢慎,终日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讲的是事前小心,危险的地方反而不出事故,麻痹大意不注意,认为安全的地方常常有事故发生。
    当今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人们也常常提起。可是如何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好预防为主的方针呢。对任何一项工作,只有事前清楚存在什么风险和危害,采取防范措施,才能在各项工作中落实好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事故的发生。我国传统安全管理方法对如何具体做到预防为主,没有系统化也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体系模式。HSE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做到事前的危害(隐患)的识别分析,充分发动职工将潜在的危害和隐患找出来,及时采取措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危害辨识有多种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其中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检查表分析(SCL)、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故障树分析(VIA)、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环境因素识别及影响分析等方法;定量的方法有道氏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标评价法、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等,其中有的方法兼定性和定量的特点。作为班组不必掌握定量的方法,一般应当结合实际掌握一种危害辨识的定性方法,下面介绍其中的标准危害分析法和工作危害分析法。班组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也可以二者结合起来应用。
    一、标准危害(隐患)分析方法
    经过多年的摸索,这一方法在有的班组得到应用,并针对危害(隐患)分析辨识总结出了标准的模式,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效果较好。
    (一)方法应用范围和作用
    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班组内日常的工作、经常性的工作和一些临时性的较简单的工作。它适用各种经济性质企业的班组。其主要目的是在班组工作前对日常性工作中的危害、危险因素和隐患做到心中有数,便于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发生事故。
    班组内的日常工作是直接作业的环节,大量是重复性的工作,对这些工作开展标准的、系统的危害(隐患)分析,明白其中的危害因素和隐患,便于在工作中采取预防(削减)措施,由此产生的分析结果以卡、表、书等形式作为班前会或工作前学习的材料,言之有物,易于操作,能切实起到预防的作用。
    应用这种方法的作用主要有:
    (1)是班组采用预防措施的依据。通过这种方法,以卡、表、书等形式表现出来,便于班组在日常工作的应用。
    (2)提高班组内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能力。这种方法是发动班组内的员工开展起来的,方法的深入推行会大大提高班组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对工作中危害辨识能力,提高对事故预防的技能。
    (3)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对班组内的日·常工作采取了预防措施,也就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了事故的发生,做到使工作安全运行,减少因事故带来的损失,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这种方法具有易于在基层班组实行,简便,可操作性强,投资小,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对减少事故的发生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这种方法是结合传统安全管理方法和HSE理念总结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安全管理操作方法,是基层班组HSE管理的创新和生动实践。
    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可能班组之间水平差别较大。为了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初步实施时,要加大技术指导的力度,有关专业人员应当参与。同时也要看到,这一方法的应用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逐步提高水平的过程,不断改进,坚持经过两三年的实施,效果就会比较明显,班组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也会大大增强。
    (二)具体实施方法
    这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在班组这个层面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1.组成专门小组
    以班组员工为基础,由班组长组成专门的危害(隐患)辨识分析小组,视情况也可以吸收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共同组成。一般不少于三人组成。全部工作完成后,要将参与的人员名字写在标准危害(隐患)分析卡或表上,如图3—1所示。
    2.制订计划,工作分类
    成立小组后,由组长制订一份辨识分析的计划,便于辨识工作有计划的
开展。这个计划可以比较简单。一般应包括的内容有时间安排、地点、参加人员、工作类别、工作项目、辨识内容。其中的时间计划安排在年底或年初,时间一般在一个月内完成。划定工作类别和工作项目的目的是对班组内可能接触和面对的所有工作进行分类,分为日常性的工作和较复杂的工作,对属于日常性的工作按这种方法进行辨识,对较复杂的工作应用其他方法。
    对日常性的工作在分类时,如果工序性较强,就按工序分;如果工作之间独立性较强,就按工作重要性程序或频繁程序排序,进行编号。
    3.资料收集
    对工作分类完成后,为了更好地开展辨识,应当提前收集与工作有关的资料。例如:以往事故案例、相关的标准、设备的操作规程、说明书及图纸等相关资料。
    有了这些资料,在进行辨识的过程中,能够为分析讨论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班组的管理水平和相关业务水平。
    4.开展讨论
    制订好计划,对工作进行了分类,收集了部分相关资料后,按计划的时间和地点,组长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讨论。讨论时,对日常性工作要逐项讨论,按危害(隐患)分析的标准项目内容一一讨论,并做好记录。班组内的员工应集思广义,畅所欲言,根据相关标准和实践经验,进行客观的分析讨论。只有在开展切实的、客观的讨论基础上总结出的结果,才具有可操作性,便于今后组织实施。
    5.系统整理
    每项日常工作均讨论结束后,对讨论的结果以卡、表、册等形式进行系统编号和整理,打印成册,经企业批准后就可以实施,并置备一套放在现场岗位,便于召开班前会时方便使用。经过统计整理,主要列出班组内的危害(隐患)清单,并按危害(隐患)分析卡格式详细列出每一项具体工作中的危害(隐患)和预防措施。这是这一方法的凰心内容。
    6.实际应用,持续改进
    对日常工作完成危害(隐患)辨识,并系统整理后,就要在具体工作中应用。前面提到把系统整理的辨识分析结果以卡、表的形式备置于现场岗位,然后在每天的班前会上,由班长组织对当日工作进行集体学习,使参与相关工作的员工都清楚危害(隐患)辨识分析卡上的内容,采取预防措施后再去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工作的安全性和员工的安全意识会有长足的进步。
    这一方法实施后,还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应当持续改进。改进的方法是在工作中发现实施过程中有错误,立即修订,并保存好记录;对新增或变更的工作需要重新进行讨论和辨识分析,制成新的分析卡予以执行,并保存好分析的结果。每年组织一次系统的修订,将以上改进的内容补充进去,再统一编号系统整理,以备第二年实施。这样,对这种方法的实施形成制度,也就建立了长效的持续改进机制,班组的预防水平也就会螺旋式不断上升。
    以上方法的实施有赖于企业有一个完整、有效运行的1tSE管理体系,有上级有计划的组织,检查和改进,才能保证这个方法在班组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实施。
    (三)建立标准危害(隐患)分析卡
    标准危害(隐患)分析卡主要包括准备工作、工作步骤、危害(隐患)分析和削减措施、工作要求、所用标准规范、所用制度六部分内容。另外,还有一些辅助的项目,如:编号、制订人、审核人和日期等。其格式和内容可参见本节后面所列举的实例。
    1.准备工作
    在战争中不打无准备之仗,否则就要被动挨打。工作中,每项工作也要事前作好准备工作。
    针对一项具体的日常工作,首先要清楚在实施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一般包括准备工具、物料、机具设备、现场条件几个方面,但在班组这个层面与主要是指需准备的工具和物料。对所需用的工具应当列明规格;对所需用的物料应当注明数量和所在位置。班组根据所列的准备工作内容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进行准备,并根据实践情况,对该项进行补充完善。
    2.工作步骤
    工作步骤是根据相关标准、操作规程和说明书确定的,是日常工作的具体操作规程。作一项工作前,所有参与的员工都应当清楚这项的具体工作步骤,只有掌握了操作步骤,才能做到遵守规章制度。如果连基本的工作和操作步骤都不清楚,也没有进行相应的培训,就谈不上遵章守纪,就必然是违章操作,必然是盲目工作。
    经过讨论,确定可操作性的工作步骤,简单明了,准确无误。对一些变化了的或不合适的操作步骤进行修订。
    3.危害(隐患)分析和削减措施
    员工了解了开展一项日常工作的所需的准备工作和工作步骤后,就应当清楚在这项工作过程中有哪些危害,有哪些隐患可能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对环境造成影响,对设备、设施造成损失,甚至可能引发事故,还应当清楚采用的预防措施。
    因此,辨识分析的主要目的和内容就在于此,在班组讨论时应当重点讨论这一部分的内容。
    危害(隐患)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危害辨识(隐患)是指识别危害(隐患)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针对具体工作的辨识分析。对每一项工作步骤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辨识分析(人、机、环、管即人的不安全行为,设备、设施上的缺陷,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管理上的漏洞四个方面),并对每一个方面的每一个内容逐项制定削减措施,削减措施也就是预防措施,这样就明确了工作的隐患和防范措施,便于在实际的日常工作中操作,真正起到预防作用。在辨识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多年工作中出现过的事故和不安全事件,从中吸取教训;另一方面要结合相关国家标准,进行危害辨识。先根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同时,根据GB 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确定事故类型。然后,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确定出整个施工作业过程中的危害(隐患),对其进行分别制订削减措施、分类治理。
    通俗地讲,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一种好的习惯,每项工作前每个人都应想一想“下一步要进行的作业存在什么危险、危害”、“谁会受到伤害”、“伤害怎样发生”、“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避免这种危险”、“是否采取了这些防范措施”“不采取这些防范措施有什么后果”,也可自问一下这样几个问题就能提高安全防范水平。危害(隐患)分析和削减措施就是要把人们提前考虑的这个问题以书面形式经过讨论固定统一起来,事前集体或单独学习,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4.工作要求
    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可能会有一些具体的工作要求,有的列在制度中,有的可能还没有列在制度中。即使已记载在制度中,针对具体工作也不能把制度的全文都罗列出来。因此,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一个具体工作应遵守的具体要求及注意事项,对特别需强调和重要的地方,单独列出来作为“工作要求”一项的内容。
    5.所用标准规范
    标准按其适应范围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按其效力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企业应当首先辨识出自己在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应当遵循的各种标准规范,在企业内部组织相关的培训,使相关人员都了解掌握这些标准的要求。
    班组内对一项日常工作,应当遵守的相关标准。首先,应当知道哪些标准适用于这一工作,所以在企业的总体安排下,了解这方面的信息,然后在小组讨论时,确定出一项工作适用的具体标准。掌握了这些适用标准的目录,就可以此作为工作的依据,也可以在相关培训中具体学习,提高遵章守纪意识。
    6.所用制度
    为了提高管理水平,企业内制定了大量的各方面的制度,并要求员工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企业中厚厚的一本制度汇编,很难让人去静下心来学习。在班组,针对一项日常工作应当遵守哪些具体的制度,其实并不是很多,所以,就要把具体应当遵守的哪些制度列举出来,便于在工作中执行。
    以上六部分内容,都是危害(隐患)分析讨论的内容。讨论完成后,要将这些内容汇总,形成书面材料,按前面提到的步骤,系统整理,经批准后,作为今后工作的依据。
    这些辨识分析之所以要在班组完成,就是因为这些内容都是班组所直接面对的工作和应当掌握的技能。不清楚操作规程,就无法进行分析;不清楚规章制度,就必然稀里糊涂盲干,也就是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只有在了解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危害(隐患)辨识分析的工作,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所以,实践中,应当全员参与,特别注意吸收有经验的员工广泛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辨识水平。